浅析语文课教与学

时间:2022-10-17 07:19:31

浅析语文课教与学

摘 要: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往往无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教师讲,学生听”成了学生唯一而被动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应转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应该树立起学生是学习主人的理念,立足于研究学生的学,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经验、学习过程和方法等方面,改进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地学。

关键词: 主体性 创造性 实践性作业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而教学行为是受教学观念支配的。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然后在教学中才能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使自己的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往往无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教师讲,学生听”成了学生唯一而被动的学习方式。改革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该树立起学生是学习主人的理念,立足于研究学生的学,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经验、学习过程和方法等方面,改进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地学。

一、力求教学方式丰富多彩

学生是发展的个体,我们现在的教学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势力导,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来教育、教学。课堂上,学生自己动手能更好理解的内容,就让他们动手完成,同时引导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要学会发现规律。小学生是十分好动和好学的,在动手操作中,能迎合他们这一特点。另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特别有利于抽象事物、未见过的事物以及优美景色的教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就更能吸引他们参与教学活动了。教学方式多姿多彩,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和创设适合的方式来教学,定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培养学生玩中创造性的学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仅仅有“敢于创新”的勇气还不够,还要会“创新”,因此教师必须――玩中灌输方法,积极引导创新。课本利用有趣的练习和巧妙的游戏设计,很自然的引导孩子们进入一个又一个的游戏之中,使他们自觉自愿去玩,主动的学习和掌握有关的知识。这就充分体现了儿童的天性,使乐中求学、玩中求学真正得到体现。课堂中,望着同学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明眸,一张张微笑的面孔以及一句句童真的语言就是我不得不随时想着改变教学方式,设计更好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吸引孩子们来学。

在和谐教学中让孩子们有目的的玩,是为了得到更形象、记忆更深刻的学习方法。嬉戏玩耍要以知识为前提,目的是要他们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学会基本的创新方法。这一点离不开老师的灌输和引导。《奇妙的眼睛》一课,主要是以说教的形式给孩子们介绍了天文学家、医生、海军战士的“眼睛”以及它们的作用。为使本课内容更直观、更易于孩子们接受,上课时我把潜望镜、望远镜、显微镜搬进教室,让孩子们尽情地玩,边玩边交流。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戴上头饰表演一番――转换身份向大家介绍自己――假如你是天文学家,你是医生,你是海军战士,应该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然后换一个角度,假如你是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应该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用途?就这样,学生在活动中边玩边学,相互合作,不断发现问题,改进做法,最终圆满解决问题。这样多角度的转换,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又灵活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通过巧妙的点拨与启发,便能解决问题,我们何乐而不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还须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

只要教师轻松巧妙地进行点拨与启发,顺应孩子们好玩的天性,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便能挖掘出低年级学生的创新潜力,使他们智慧的火花在整个求知过程中不断闪现,让他们在探索与创新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给学生的学习情感升温,变“要我学”为“我想学”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感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得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新颖、有吸引力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变“听中学”为“做中学”

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学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将知识当成现成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的做法。要想办法将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探索,让学生从语文现实出发,亲自从事现实、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语文活动,努力使语文学习成为一个快乐的过程。

五、让学生走出课堂,变“书本中学”为“实践中学”

心理学认为: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实践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实践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实践更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长期以来,我们忽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锻炼,以致于学不能致用。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使知识变得丰满深刻。

实践证明,学生对于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是欢迎的,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分析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的实用价值。

当然,我们首先要明确对青少年儿童来说,“创新”(或者创造发明)指的是什么?对中小学生而言,“创新”应重在形成对主体而言有新颖价值的心理意义,而主要不是社会意义上的小发明、小发现、小制作。创新离不开个人已有的经验积淀,离不开个人亲身体验和主动建构,当然更不离开主动提出并善于表现自己(或别人)期待的事情并为之创造实现的条件而不是被动适应或消极等待。中小学生的创新体现在他们每一天、每一刻有个人心理或发展意义的学习、生活之中,创新不应该是,也决不可能是玄乎神秘的另类活动,谁都无法离开中小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来搞创新教育。

上一篇:课堂评价形式应多样化 下一篇:体育游戏融入快乐体育教学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