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时间:2022-10-17 05:09:35

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摘要】 相对于应试教育而开展起来的素质教育,为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创造出一种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主并具有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担负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更应顺应时代的要求,抓住这一契机,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使创新逐步深化,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需要,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造能力;环境;欲望;动机;意识

[Abstract] is opposite to taking an exam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which the education develops, for abolishes takes an exam the education malpractice, creates one kind to train the student to create the ability primarily and has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the education pattern, has provided a good turning point. Shoulders the language teaching the educator, should comply with the time the request, holds this turning point, the utilization many kinds of ways, the method, raises student's creation ability, and makes the innovation gradually to deepen, becomes the student to study, in the life need, becomes the realization life value the important method.

[Key word] language teaching; Creation ability; Environment; Desire; Motive; Consciousness

心理学认为人的能力是各种各样的,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有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中创造能力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一个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往往能超越具体的知觉情势,思维定势,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在习以为常的事物和现象中发现新的联系和关系,提出新的思想,产生新的产品。知识经济时代特别崇尚的就是人的这种创造能力,因为创新是要靠创造能力来实现的。

人的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它是来源于后天的学习与教育。而传统的应试教育恰恰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就拿语文教学来说,为了应付考试,不惜实行“四化”教育(人文精神淡化、听说训练弱化、阅读教学繁琐化、写作教学程式化)。其结果,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和考试能力虽然得到了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生活的广泛兴趣,包括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最基本的自理能力等却受到了忽视,甚至压抑或摧残。

相对于应试教育而开展起来的素质教育,为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创造出一种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主并具有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担负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更应顺应时代的要求,抓住这一契机,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使创新逐步深化,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需要,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那么,在当前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应试教育尚“阴魂难散”,素质教育又势在必行),语文教学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民主环境,诱发创新欲望

欲望是人的行为的指南和动力。一个人只有产生了要彻底弄清楚活动对象,或改变活动对象现状的愿望时,他的思维才会真正启动。这种愿望越强烈,思维就越深入。可见,创造欲望是创造思维的起点,也是创造思维的动力。事实表明,人的创新欲望指向的鲜明性和创新欲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促进的。如在压抑的环境中,创新的胚芽是成长不起来的,心理层面的研究发现,过于强调勤勉、礼让、循规蹈矩,自廉服从的教育与强调特性,兴趣爱好、冒险、探索、自信果断的教育比较,后者比前者有更高的创造性。为此,只有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创新的环境,才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这个环境应该是:具有一个友善、宽容、理解和鼓励的学生集体;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行开放式教育,让学生多接触社会,投入实践,开阔眼界,鼓励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猜想去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当他们有了别出心裁的想法和大胆有效的行为时,应该加以及时地鼓励,切忌越俎代庖,定框子、下调子。

2激发心理动机,强化创造意识

过去总以为创造性仅仅存在于少数科学家和艺术家身上,其实不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大声疾呼:“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心理学家也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证明,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语文创新教育就是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对他们来说,一但坚定了信念,再通过自己不断刻苦努力,创造性思维水平是会与日俱增的。如果一个人长期安于现状,从来没有想过创造,一般来说,他就不可能具有创造力。经验表明,激发强烈地创造动机,是强化创造意识的中心环节。培养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好奇心。心理学告诉我们,好奇心是人们的一种天性,是鼓励人们进行创造的内部动力。好奇心强的人对新奇事物总是要主动探究,他希望看到别人不曾看到的和比他希望看到更多的东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千万不要将“好奇心”与“无知”强扭在一起。

2.2求知欲。求知欲旺盛的人对所面临的问题不满足现成答案或书本上的结论,而是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试图发现新问题,作出新解释。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搭起前进的台阶,引导学生从“未知”走向“知”。

2.3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改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思路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成功的胚胎”,是“胜利的幼芽”。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为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教师可不断创设变化的,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环境,多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或组织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多考察社会生活,启发他们去发现问题和寻求答案。

3突破常规

语文创新教育不仅仅要培养传统教育注重的逻辑的常规的思维方法,还应该注意培养哪些非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思维方法,学习和运用那些思维方法对增进创造性大有裨益。

3.1同中求异,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出发点,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各种答案的思维。比如,要求学生根据“海”字,把想到的一些有关“海”字的词组说出来,这时同学们就会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想出“海洋”、“海鸥”、“海怪”等。

作文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极好途径,因为它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在写作教学中要随时给学生提供发展思维的机会,安排可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并帮助选好思维发散点,以求得学生在教学的“最近发展区上”尽快发展。一题多做,一事多写,一材多体,这一类训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地写出有新意的作文,从而避免作文的公式化,雷同化。

3.2激励假设,培养想象思维。鲁迅说过“孩子是可以佩服的,它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喜怒,想到昆虫的言语,它想飞上天空,他想钻入蚊穴”。可见,想象这种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如观看天上的云朵,同自己头脑里已有的“山”、“石”、“河流”等结合,就把云朵加工改造成山石、河流的形象,说云朵像山石、像河流、像奔马、像羊群。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说,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通过说、通过学表述出来,也就是说,要为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并使他们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并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一代新人。

收稿日期:2007-04-30

上一篇:英语课堂纠错行为研究 下一篇:谈英语教学如何优化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