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时间:2022-10-17 03:54:39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在模仿操练和实际运用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呢?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地理教学可以辅助地理教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因为地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容都是比较广阔的,不是每一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能够进行实地观察,而且很多知识仅靠书本上的静态图片和文字说明想达到较好的教育目的是比较难的。但通过多媒体技术拥有的特殊效果,如:动态模拟、录像剪辑、背景拟音、图文并用、问题显示、超级连接等方式能将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画面的展示、切换、组合、停顿、重复、叠加等方式得以突破,达到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民族时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在“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的歌曲声中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我国有56个民族,而且从中领会到了我国的民族政策。讲“长江”一课时,给学生播放一曲雄壮高亢的《长江之歌》,配以多幅长江不同河段风光图画的展示,如高原雪域的清溪潺潺,金沙水拍的江流汹涌,高峡平湖的秀美风光,千帆竞渡的烟波浩荡,等等。在教学中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和诗意的图画,会令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对歌曲表现的地理事物真挚的热爱之情。歌曲不但表现了对地理事物的赞美之情,而且在歌词中描述了地理事物的地理概况和地理特征,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运用活动创设参与情境,培养良好品质

当前,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是初中地理新课程的核心内容,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地理课堂中创设活动的情境。因为初中生具有爱玩,好动,注意力稳定性差,而好胜心、好奇心、自尊心、表现欲强烈等心理特点。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及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上网查询、社会调查、游戏活动,等等,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以“教”为中心学生以“学”为中心,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理。在愉快的“活动”中,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讲“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一节时,提前一周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布置任务,分别就“不文明用水现象、家庭用水情况、节水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社会调查和资料搜集,力求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教学内容。每个小组都开动脑筋,大胆实践,“不文明用水现象”调查组设计了表格对100户人家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作了分类统计结论。“家庭用水情况”一组还说出了2.8元水费的归属:自来水公司收2.0元,0.8元是污水费。

3.运用语言创设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在教学中,语言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以语言描绘与其他直观手段结合运用,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实践证明,无论何种途径创设情境都必须与教学语言相结合,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可能创设教学情境。单纯靠直观的实物、具体的模型、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学习活动等形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而没有教师的语言贯穿其中,是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积极的情感作用促进学习活动的,因此创设语言情境是情境教学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语言情境的创设还常利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谚语,它们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反映了某种地理现象和道理。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反映了我国河流的流向受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的影响。引入谚语,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理解地理知识。

例如,讲“南极洲”时,设计了这样的引言:“同学们,什么动物的鼻子最长?”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大象。”“那么今天老师带你们看一个长鼻子的大陆,同学们你们知道是那个大陆吗?”有些学生大声回答“南极洲。”在学习南极洲的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讲授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员们的感人事迹和他们的英雄业绩,激发学生对我国南极科考队员的壮举的自豪感和敬佩之情。接着教师提出各种耐人寻味的地理问题,把学生引入探索这个神奇的“冰雪大陆”的情境中。教师幽默、饱含感彩的话语利于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利于学生记忆南极洲的特征。

4.运用问题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有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问是地理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的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地理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竞赛等多元的地理学习方式,但无论哪种学习方式,“问题”都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新课程还强调:地理课堂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运用教科书、地图、网络等学习资料,围绕问题,通过学习、思考、讨论、交流、探究等方法得出结论获取知识。例如,在进行不同地方日出时间早晚的判断时,不少学生认为“位置越偏东的地方,日出时间就会越早”,针对学生的这一错误认识,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我国最先迎接新世纪第一道曙光的地方是浙江省东部沿海的石塘镇,石塘镇是我国的最东端吗?”学生很快意识到此种判断是错误的。这一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困惑,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了“日出时间的早晚不仅与经度位置相关,还与纬度位置相关,因为纬度位置决定了昼夜的长短和日出时间的早晚。”进而,学生根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原理,认识到了这一现象还与地势的高低有关。

5.运用生活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教育国际》中强调地理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索和发展知识、理解力、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在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中可以看出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而在地理教学中广大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理念的实施。实则生活情境对教学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从我国古代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著名的“孟母三迁,择地而居”中就可以领悟到生活情境教育的重要作用。地理教师要注重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善于将生活素材引入地理课堂中,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经济生活,等等,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中出发了解、掌握地理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地理知识是有用的知识,以此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初中生注意力的变化规律,综合创设多种情境,营造轻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上一篇: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下一篇:新课改下“问题”意识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