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秀州中学社团活动评述

时间:2022-10-17 03:24:13

民国时期秀州中学社团活动评述

【摘要】《秀州钟》(19221946)保存了民国时期基督教秀州中学在社团活动方面的大量资料,是当时嘉兴地区教会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真实写照,呈现出教会教育、爱国主义和党化教育之间的多重张力。

【关键词】教会学校;校园文化;秀州钟;民国;秀州中学

一、引言

民国时期,嘉兴地区教会学校众多,成就斐然。据1951年统计,当时嘉兴地区有教会中学4所,即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办的秀州中学、意大利天主教会办的明德女子初中、匈牙利人办的嘉善类思初中和天主教会办的平湖光启初中,另有教会小学10所,其中以秀州中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成就最高。从晚清至新中国成立,秀州中学办学时间长达半世纪,培育出了众多优秀人才,声誉卓著,在嘉兴教育史上写下了至为辉煌的一页。

《秀州钟》[3]为秀州中学年刊,除抗战期间只出一期外,从1922年至1946年共出版18期,现藏于嘉兴市图书馆,是研究民国时期教会中学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据《秀州钟》的记载,秀中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899年创校至1927年教育移交给华人。这段时间西人长校,校内宗教气氛浓厚,但学校也能与时俱进。二是1927至1936年,移交教育权后由华人长校,这是秀中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三是19371945年,为抗战流亡时期,学校在颠沛流离中仍然弦歌不辍。四是1946年后,为复校时期,办学逐渐恢复正常,直至新中国成立。

《秀州钟》栏目众多,内容丰富,保存了当时秀州中学在社团活动、学术文艺创作等方面的大量资料,是当时嘉兴地区教会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真实写照。本文所指的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中社团活动占重要地位。下面将以秀州中学的校刊《秀州钟》为例,对民国时期教会学校的社团活动进行分析评述。

二、宗旨:陶铸时代的有效的文化

在《秀州钟》第1期发刊词里,主编曹之竞这样阐述刊物的宗旨:

学校是陶铸“文化”的合作工场,里面的人……总可都是为一样的工作――要制出文化来。本刊呢.....简单地说他只是我们工场里的写真――或说是影片――罢了.....在这册写真里面占最多最重要部分的是青年会、爱国会、学校市、校友会四大团体――我们工场里的四个不同的“文化试验场”,是试验我们所制品的文化合用不合用的地方,我们要陶铸出时代的有效的文化,这四个试验场多么要紧啊!

曹之竞是莎剧翻译家朱生豪的国文教师。他抱着师生平等的主张,希望刊物能展示校园文化的成果,并将校内四大社团青年会、爱国会、学校市、校友会当成最重要的文化试验场,希望能陶铸出合乎时代精神的有效的文化。曹之竞还提出了刊物的两项任务,一是记录,二是宣传。(第1期)

应当说,这两种任务都完成得非常好,能体现合乎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风貌。这18期校刊中,除抗战时期的第16、17这两期内容较少质量较差外,其余各期印刷精美,内容丰富。该刊栏目众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历任校长名录、历届毕业生名录、历任教职员名录、各级级史、本校大事记、社团活动等记载部分。一类是通论、论著、杂俎、随笔、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创作部分。创作类涉及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不在本文论述范围内。记载部分图文并茂,附有大量的黑白照片,包括校舍、校景、历任教职员工、历任校长、历届毕业生、各类团体活动等,琳琅满目,让人叹服,想不到在二三十年代就有如此完备精良的校舍,如此丰富多彩的社团文体活动。

三、四大社团

在记载类栏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庄严的校舍,风华正茂的毕业生和各类团体的集体照。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氛围的,非社团活动莫属。年刊第2期《本刊第二次宣言》认为,自出版年刊第一期以来,

本校青年会之于道德上,爱国会之于国际上,学校市之于自治上,校友会之于发展上,一年中虽无充分特殊之点,要可称年胜一年。

这四大团体中,青年会专注于道德提升,培育服务社会的精神;爱国会专注于国际,唤醒国民,鼓吹爱国之志;学校市专注于共和自治,培养同学们的现代政治意识;而校友会专注于联络校友,组织募捐,相互扶助,共谋发展。

基督教青年会为全国性宗教团体,秀州中学的青年会分支机构秉持“牺牲、博爱、服务”的基督精神,一方面从事宗教性事务,如灵修、布道、查经,另一方面也服务社会,比如开办儿童主日学校六处,即塘汇、南堰、东栅口、贫儿院、殿基湾和本校,在礼拜日教无钱读书的贫困儿童认字读书,学习内容为圣经故事、诗歌、游戏等。青年会也举办演说、体育活动、社交等活动,以积聚人气;并开办小卖部、理发店、茶食股来服务会众。这些活动在多期刊物中都有记述。

秀州中学的爱国会因五四爱国运动而起,在1919年曾联合本城本省和全国的学生一起罢课奔走呼号,打电报、分传单、斥国贼、拒合约、争山东,举行通俗演讲、化妆演剧,抵制日货,筹办国民外交后援会,倡筹胶济铁路赎路运动,总之声势浩大,且坚持不懈。其中抵制日货的活动尤为引人注目。1919年爱国会组织调查日货,为成立“国货陈列所”筹款而演剧时,被当时的嘉兴知事张昌庆武力解散。此外,爱国会还积极联络韩国志士,年刊大事记中多次提到韩国志士来校演说。如1921年下半年韩国志士金化民来校演说,爱国会为他捐款四十余元。

第1期《题词》中,钱邦杰写到:“青年倾向莫蹉跎,百岁驹光一瞥过,德智体群赅四育,问君皈主意如何?爱国非关纸上论,当年五四见精神。学校何来市政厅,共和国体一雏形。”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号召同学们努力起来救国,在德智体群四个方面发展自己,在团体组织中造就自己,这成为当时秀州中学的普遍风气。此时(1922年)“皈主”和“爱国”之间还没有产生冲突。

但在五卅运动之后,爱国主义与学校的基督教色彩逐渐不容。据第5期记载,1925年五卅运动次日,秀中爱国会即组织学生和华人教员为罢工工人捐款。后又参加嘉兴学联组织的全城游行,因本校是教会学校而被嘉兴其他学校的学生斥为“洋奴”、“奴隶教育”,秀州中学因此愤而退出学联。这也是教会学校中爱国会组织的尴尬之处:既要接受外国人的教育,又在反帝浪潮中要与外国人保持距离。排斥基督教的浪潮日盛一日,到1927年,秀州中学终于实现了教育权由外国人向华人的移交。这次移交在多期年刊中被反复忆及,被看成是学校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不过,秀州中学的宗教教育一直保持到了四十年代末。1946年出版的第18期年刊中,还有对学校宗教教育的报道。

上一篇:提高高三学生议论文说理能力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基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历史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