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平衡的支点

时间:2022-10-17 12:59:19

一、义和团的研究现状

弹指一挥间,义和团运动已走过了百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年间,历史学家、政治人、传教士、记者、经历者都为阐述这一问题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记载。于是许多学者感叹:在中国近代史上,恐怕没有如义和团事件这般毁誉褒贬激烈、评价不一、常陷争论,引发问题的历史事件。究其原因,这不仅是由于义和团的起源复杂、组织奇特、可供解释的文史资料有限,而其他的文人传承物又过于零散,因而使这一历史现象本身就带有许多模糊不清、彼此矛盾的因素;而义和团运动之所以也引起国际学者的广泛关注,除了上述原因以及西方汉学的研究外,恐怕也是因为其曾经给外国的无论是传教士、居民还是政府都造成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它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的侵华行动,同时也让那些在中国居住的国外人士留下了大量的文史资料。义和团虽是中国众多历史事件中的一件小事件,但任何一件小事件后面都不乏有大的历史。我们不仅仅是在了解义和团的起源、发展及变迁,也是通过这个事件来了解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过程中,在基督教与传统儒教的对抗中,在西方入侵与中国政治经济的变化中,清朝政权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心态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与过去和未来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和影响。

在义和团研究的争论中,至今仍然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的应是关于义和团的起源问题。相关的书籍层次不穷的出现在学术界对义和团研究的各个阶段中。近年来较有影响的著作有山东大学路遥等主编的《义和拳运动起源探析》、相蓝欣的《义和团战争的起源》、佐藤公彦的《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以及周锡瑞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等。而关于此问题的争论,学界大致有两种对立的见解。其一为佐藤公彦与路遥、程、李世瑜的观点,基本上支持劳乃宣的“白莲教起源说”;另一种是戴玄之、周锡瑞等学者的“与白莲教无关说”。前者采纳了与史密斯和施达格相同的“团练起源说”;后者以“民间文化起源说”与前者有别。但戴玄之虽倡导“与白莲教无关说”但比较支持团练起源说。本文并非要在二者中选择某一观点进行认同或者说进行中外的对比研究,而是仅就周锡瑞的这本《义和团运动的起源》进行简要的评价,并对其相关的的论述谈一些简单的看法。

二、作者与书

周锡瑞(J.W.Esherick)这本《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以详尽的史料、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方法将义和团的起源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颇受国际学者的好评。全书除去最后的结语共分为十章,借助心态史、环境史、西方人类学关于通俗文化的研究,结合不断出现的新的史料文献,写下了洋洋洒洒的30万言。在本书中,作者首先对19世纪山东省的社会、经济结构做了区域性的分析,对中西文化冲突进行了深入的历史溯源,尤其是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鲁西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如社戏、话本、宗教、尚武、民谣等都作了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了宏观的历史概括,认为鲁西北的社会结构、中西文化冲突和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间的“互动”,最终导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同时作者抓住“降神附体”这一仪式否定义和团源于白莲教,否认其与大刀会或冠县义和团的相源之处,对此问题笔者在下文将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

三、另一种起源的义和团

(一)对民间文化及传统社会结构的分析

在本书的封页上写着“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义和团运动将千千万万逆来顺受的农民动员起来,坦对生死,上演了一出影响至深、鲜血汩汩的历史悲剧。殊不知,它的旋起旋灭,皆渊源于我们古老的民间文化和传统的社会结构。”周锡瑞指出义和团由鲁西北发展为影响大部分区域的反帝运动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在这些因素中黄河改道,自古以来的兵匪之乱,长期形成的人口的迁移与流动以及士绅力量十分微弱,为义和团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作者尤其论述了士绅阶层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这一点对后面作者认为鲁西北的义和团运动并非源自大刀会和冠县义和团起了很大的支撑作用。在分析民间文化的作用时,作者主要是分析了秘密宗教与普通民间宗教的不同,认为秘密宗教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宗教,个人单独参加,被许诺可以得到拯救,认为自己有别于秘密宗教外的“非选民”。教民来自四面八方,并且一般与村社没有关系,白莲教属于这一类。而普通民间宗教与村社紧密相连,主要活动是在庙宇开展庙会活动,如求子、祈丰、去灾或求雨等,庙会一般都叫做“迎神赛会”。社戏对于理解义和拳源流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可以看到义和团中大部分神都是《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中的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所以当佐藤公彦、路遥、程等学者指出:“义和团这一大众运动的形成,作为背景,有清一代在山东农村社会中存在着与民间(秘密)宗教相结合的或对其有着强烈影响的拳棒武术活动及其集团、组织,这对义和团运动组织的形成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因此应该予以重视,并探究这种拳棒活动与民间(秘密)宗教的历史联系,以求厘清作为其‘胚胎’的起源以及义和团形成的主线”时①作者认为大部分降神附体仪式都来自民间习俗中的跳神,在文献中也很少记载秘密宗教与神拳的联系。然而民间宗教与秘密宗教的界限到底有多清晰,或者说人们受民间宗教的影响与受秘密宗教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程度上的不同,是很难分得清楚的。暂且当做两种不同的宗教同时去撞击一个社会,它不可能只受一方的影响。

(二)义和团的起源

周锡瑞在本书中论述的最为精彩也是与佐藤公彦等人争议最大的地方,就是他对于义和团源于白莲教、大刀会或冠县义和团的否定。作者从书的第四章到第八章对其观点逐一进行说明。他指出大刀会在仪式上虽有念咒、吞符、刀枪不入但不信仰降神附体,它只是一个纯武术团体。冠县梨园屯的义和拳虽首次提出“反洋教”、“扶清灭洋”等口号,同时正式使用义和拳这个名称,但它与鲁西北义和拳的仪式完全不同。冠县义和拳并没有刀枪不入的仪式,没有降神附体,没有画符念咒。作者在否认“义和拳”源于民团是认为这主要是张汝梅在奏折中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意图,认为是不可信的历史。这里不乏有周锡瑞主观的推测,也有他根据当时的政治动向进行的推理和分析,但至于张汝梅的奏折中到底有多大的虚假性和政治意图还需更多的史料支撑及更多的理论探讨。至于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大多支持此观点的中外学者所引用的资料都是来自清末直隶吴桥县知县劳乃宣于1899年写成的《义和拳教门源流考》,劳乃宣在对义和团的起源进行考证的过程中,指出,义和团是起源于白莲教系统中的离卦教派,这一观点一度成为学界的主流观点。然而周锡瑞指出劳乃宣观点武断,认为他主要是为了强调义和团的不轨与谋反,是他本人对义和团的仇视才极为牵强附会的假设:“其逆谋左道,授受渊源,惟为首同谋枭桀之辈知之,非特外人不知,寄被诱入教者亦不尽知。”②并用明恩傅、戴玄之等人也对其反驳的观点予以支撑。周锡瑞主要是利用口述历史资料及义和拳中没有“劫变思想及信奉无生老母”这两个白莲教最根本的宗旨而认为义和拳是新的拳会。于是问题出来了,首先是口述史资料的可信度有多高?白莲教是否只能以这两个主要的特征来定义?最重要的是劳乃宣的这本《义和团教门源流考》是否经得起历史的验证?对于这些问题,佐藤公彦在他的《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中做了非常有针对性的评论,在这里笔者不再赘述,而是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周锡瑞从仪式(即将神附体)方面指出:神拳是作为鲁西北地方的文化产物。这一文化包含有相当份量的秘密及实践。……但神拳宗教仪式中的降神附体部分仍是神拳最独创的贡献。他与佐藤公彦等人的争论就在于,他认为民间文化包括了神拳和秘密宗教,神拳和秘密宗教是平行的;而佐藤公彦等人认为,秘密宗教中包含着神拳,也许还包含着当地的民间文化,秘密宗教和神拳之间是隶属的。至于义和团是否源于白莲教,鉴于自身对此问题的研究有限不敢妄下定论,只是笔者以为,任何事物都不会无缘无故产生。虽然在仪式上义和团与白莲教甚至是冠县的义和拳有很大的不同,但不能证明他们之间没有联系,义和拳可以来自白莲教这并不代表仪式也一定要来自白莲教,事物在前进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社会的变迁,文明的影响永远不可能一成不变,这种降神附体仪式会不会是在以后的发展中再创的呢,这还有待更深的探讨。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义和团是否源自白莲教或者冠县的义和拳,但多少都受到了这两者的影响。

四、结语

在本书的结语部分,周锡瑞引用了马克・布洛克在《史学的技艺》中谈到的史学界对“起源偶像”的职业迷恋,旨在打破“起源偶像”论。于是佐藤公彦在批判他时仿照周锡瑞也引了马克・布洛克在《比较史学之方法》中的一段话,笔者摘录于此:

这是“起源”的问题。我有意使用历史学家们惯用的这一表达方式。该提法尽管流传甚广,却是暧昧不清的。“起源”一词极易使人将本质方面有差异且在外延上也不相等的两种知识性操作上相混淆。也就是说,第一个操作,在研究三级会议时往往会对只能被认为是其发展形态的更雇来的制度进行研究,这类研究是完全正当的且是必要的。然而,还有第二个操作。即,这一传统组织为何在相应的时期得到扩大,且获得新的内涵呢?此外,还有三级会议为何被赋予政治的特别是财政上的作用?尽管对于君主及其顾问会议它是从属性的,但却最终转变为清醒地觉悟到自己拥有与前者明显不同力量的会议呢?对此,需要找到最易给与解释的理由。是明确其胚胎,而非发现其发芽的的原因。③

然而周锡瑞只想回答的也许只是“发芽”的问题,正如他在中文版的前言中谈到,使他感兴趣的并不是仪式的始祖,而是它为什么会在1899至1900年间如此迅速地传播开来。

参考文献:

[1]佐藤公彦.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周锡瑞.义和团的起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3]程.义和团起源研究的回顾与随想.义和团研究一百年.[J].百年研究评述.

[4]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5]于建胜.一个知县眼中的义和团―以劳乃宣《义和团教门源流考》为中心的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注解

①佐藤公彦: 《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第25-26页.

②周锡瑞.:《义和团的起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第259页.

③佐藤公彦:《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第35-36页

上一篇:油画创作中的关键影响因素 下一篇:史学三境界:材料、方法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