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过程设计,提高职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时间:2022-10-17 10:21:46

优化教学过程设计,提高职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摘 要:基于目前的职高数学教学,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提高职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关键。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从以学生为“活教材”,因“材”施教;以内容为中心,用情境作“诱导”;本着职高学生的专业,塑造数学这一道“工具”;发挥教师的各项优势,彰显数学教学的魅力四个方面论证了实施有效教学过程设计,催生优效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优化设计;课堂;实效性

一、优化教学过程设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性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t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目前,职高文化课的教学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的学业负担,没有升学的压力,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因此,职高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出发,结合职高学生的专业特征,激发职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课堂教学过程活动的设计是关键。只有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二、如何优化教学过程设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浙江大学盛群力教授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有四条标准: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率,教学有魅力。如何才能使教学过程更有效呢?本人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浅陋的分析。

1.以“学生”为基点,发挥教师的因“材”施教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以职高学生为“活教材”,以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为基础点,以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作为发展的条件,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进度、难度、呈现方式等,来保证与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相适应,达成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提高职高课堂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必须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提前预设哪些知识是“历史的空白”,哪种逻辑思维模式学生无法马上接受等等,同时预备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例如,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中,本人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对知识的把握程度,预测学生可能对0~90°间特殊角的正弦值、余弦值的掌握不是很好,预测学生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难以理解。因此,本人先对0~90°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中的符号进行复习。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0~90°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中的符号的记忆和理解不得法,于是,跟学生一起探讨0~90°特殊角的正弦值之间的“奥妙”,以及“互余”的两角的正弦值与余弦值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对三角函数值的准确记忆;与学生一起回顾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求法,让学生重新领悟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中的符号与哪些(象限当中点的横坐标、纵坐标的正负)有关,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这正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效果。

2.以“内容”为中心,发挥“情境”的纽带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具体情境,将教学内容通过情境的纽带作用交织在一起,让枯燥的数学概念、繁琐的数学计算、抽象的数学理论等扎根于情境,通过超越情境,改变情境,以完成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对于职业高中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即使把教材讲得再深、再到位、再透彻,如果没有情境的创设,学生也不可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所以,在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具有探究活动的情境,创设生活化的模拟情境,挖掘主题情境所负载的数学内涵。

3.以“教师特长”为辅线,展示数学的艺术性,体现教学的魅力

“教师特长是指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所特别擅长的、可以辅助提高教学效果的某种技能或技艺。”职高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将自己的特长融入数学课堂中,用教师自身形象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挖掘“数学”赋予的内涵与艺术,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有效的服务,为数学课堂教学增姿添彩,可以彰显数学课堂的魅力。比如,号称“动画大师”的陈老师,在“多面体的表面积”教学中,将数学课件做得美轮美奂、栩栩如生,全班学生和听课的我们无不为之动容。

总之,在职高数学教学中,要达成课堂教学有效、高效,作为职高的数学教师,必须适时掌握学生的学情,包括历史的、现在的,采取必要的措施,设计有趣、有用、有价值、有魅力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生动机,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0-12.

[2]马兰,盛群力.课堂教学设计:整体化取向[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1.

[3]皮连生,王小明,胡谊.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9.

上一篇:体育课程网络化改革的思考与创新 下一篇: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口语能力提升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