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融入策略分析

时间:2022-10-17 09:52:42

高校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融入策略分析

摘 要:工业革命以来,废气、废水以及固体废弃物对地球造成的污染愈发严重,人类迫切需要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加强,绿色化学逐渐兴起。绿色化学是未来化学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具备绿色化学意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本文从教学入手,分析绿色化学理念融入高校化学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校;化学教学;绿色化学理念

化学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生活中也常可见化学的应用成果,如塑料、化肥、农药,这些化学成果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但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具体表现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在充分利用化学优势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绿色化学应运而生。为了更好地传播绿色化学的理念,应该从化学课堂教学入手,让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理念,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化学理论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策略

我国当前使用的化学教材,很少涉及绿色化学的内容,学生无法直接获取绿色化学的相关内容,因此学校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独立开展绿色化学教学。教师先通过主动学习掌握足够的绿色化学理念,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关的理念融入对应的教学内容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更新。通过教师的主动引导,使学生了解教材之外的绿色化学知识,提升环保意识,强化环保观念。要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绿色化学知识。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策略

1.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化学实验脱离了实物,对于推进绿色化学具有重要意义。多媒体的应用使化学实验通过视频操作展示,不需要学生利用实物进行验证,减少了实验资源消耗,减轻了实验残留物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些操作复杂、重要但实施困难的实验也能轻松展现出来,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对于一些可能导致爆炸,需要用到有毒有害物质,会有污染气体或者物质排放的实验,通过多媒体展示,有效避免了亲手操作产生的危险。因此,可以说,化学实验通过多媒体演示很好地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减少了污染。

2.处理好实验中的三废,将污染降到最低

三废是指实验留下的废气、废水以及固体废弃物。绿色化学的根本原则是将可能造成的化学污染从源头上进行阻止。因此,对于化学实验结束后留下的三废,必通过绿色化学的方法进行相应处理,实现最大程度的回收以及再利用,这样不仅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还能够节省实验支出。化学实验教师应该提高对三废处理的重视程度,将其融入绿色化学的理念传播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向学生讲解未经处理排放的三废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指导学生掌握三废处理的正确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禁止出现回收不及时、随意排放的情况。在实验教学结束后,留出部分时间向学生讲解实验废弃物无公害处理的相关内容,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正确处理废弃物的重要性,了解循环再利用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比如,在进行萃取实验教学时,需要用到煤油以及CCl4等有机溶剂,实验结束后如果将其直接丢弃,除了会污染环境,还可能导致安全隐患,但是如果利用正确方法进行集中回收处理,则可以使其重新回到实验桌,得到再次利用,这样不仅节约了资源,也保护了环境。

3.实验采取循环式或者封闭式,达到零排放

以往在进行有毒有害气体的相关实验时,多选择在通风环境下进行,这样会使有毒有害气体直接向空气中排放,导致空气污染。在绿色化学理念下,应该将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实验放在密封环境下进行,利用相应的装置吸收实验出现的有毒有害气体,达到对自然空气的零排放。也可以选择重新设计实验方法、技术、内容、仪器等,综合各个分散的实验,将上一个实验产生的污染物作为接下来实验的原材料进行循环实验,这样不但能够避免空气中进入有毒有害气体,还能够将各个实验的间隔时间缩短。比如,教师在教学“氯气制备及性质”的相关实验时,实验期间应该选择NaOH溶液将多余的氯气进行吸收,避免排向空气中造成污染,同时将吸收到的溶液用于“碘量法测定氯离子含量”实验,这样不仅避免了废弃物排放,还利用其完成了另外的实验,真正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

三、结束语

绿色化学是基于传统化学,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化学,它是化学研究和应用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应探索新方法,将绿色化学的理念传递给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树立环保节约的意识,从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博,钟克利.高校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与探究[J].才智,2016(8):143-144.

[2]高兰.绿色化学教学理念在高校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企业导报,2016(3):138,128.

[3]罗青霞.浅析绿色化学在高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校园(上旬刊),2015(7):45-45.

上一篇:高职院校专业推广策略研究 下一篇:高考通信(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