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创新

时间:2022-10-17 09:23:22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创新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指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形式、品质的自然延伸和个性化拓展,也即由题材、叙事、新闻、视听等元素构成的电视新闻节目设计模版。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可进一步析分为微观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中观的电视新闻栏目和特别节目形态、宏观的电视新闻频道形态三个层面。三个层次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层层含纳、统摄,并通过系统优化,构成大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系统。

微观层面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创新

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微观层面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创新体现在其所统摄的消息、专题、评论、谈话等诸多形态的创新上,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电视现场短消息和电视连线报道形态的创新。

有很多优秀的电视现场短消息是记者在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凭着新闻敏感,在事件发生、发展的动态中敏捷地抢拍到的。电视现场短消息借助于对现场情境的真实展现,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比文字更生动感人。获得2001年度中国电视新闻奖短消息一等奖的《内江警方围捕蒙面持枪歹徒》就是一篇佳作。内江电视台记者从交警那里获得新闻线索后,仅用5分钟就赶到现场,与交警密切协作,抢拍到人质和歹徒的特写镜头,记录了整个事件的大场面和人物活动,以及警方围捕歹徒、解救人质的过程。

电视连线报道是指运用先进的视音频技术,让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当事者或采访对象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新闻实时进行报道,并展开评述和讨论的新闻节目形态。电视连线报道把进行直播的演播室与重大突发事件现场相连接,采访过程与报道过程合二为一,真正实现了与重大突发事件实时同步的零距离新闻报道。根据手段的不同,电视连线可进一步析分为电话连线、卫星连线、网络连线、微波连线、光纤连线等。

电话连线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连线报道形态。在电视记者无法及时到达新闻现场,或者由于现场条件限制无法将画面传输回来等情况下,电视传媒经常采用电话连线的报道方式。2004年9月1日,俄罗斯别斯兰发生武装劫持人质事件,数十名绑匪袭击了一所学校,将一千多名师生困在学校里。当地时间9月3日中午1点多,俄罗斯特种部队开始强攻解救人质,绑匪向校外突围,并四下开枪扫射。在这样的生死关头,正在学校附近采访的凤凰卫视记者卢宇光始终抱着卫星电话,与凤凰卫视主播连线。他带着喘息和颤抖的声音即时传送到了电视屏幕上,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事件的惊心动魄。

卫星连线信号质量有保证,它让观众同步目睹新闻的发生,展现新闻事件的过程,给观众最真实的感觉,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了观众对于现场感的需求,是最能体现电视传媒特色的连线报道方式。卫星连线为电视新闻报道所带来的最大的变革在于,通过卫星能够将新闻现场的画面和声音实时地传递给观众,极大地增强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感。200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以来,卫星连线报道逐渐成为一种常规化的连线报道形态,其传播效果在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禽流感疫情、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拉萨“3・14”烧暴力事件、四川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网络连线主要用来与观众的沟通和交流,就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互动,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凤凰卫视在伊拉克战争特别直播报道《海湾最前线》中,主持人就经常将网民发表的见解和看法应用在直播报道中,并回答观众通过互联网提出的问题。同时,网络连线还可以获取来自互联网上与新闻有关的最新信息,即时向观众播报事件进程。

上述三种连线报道形态,是目前比较常见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此外还有微波连线、光纤连线等其他连线报道形态。一般来说,越是重大的、突发的、复杂的新闻事件,进行连线报道的效果越好。

中观层面的电视新闻形态创新

中观层面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创新,主要体现在电视新闻栏目形态的创新上。

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时,电视新闻栏目形态创新首先体现栏目播出方式的创新上。

1989年6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简报》栏目开播,每天9:00播出,时长10分钟。该栏目的开播对迅速报道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前一天晚间和新华社夜间播发的重大突发事件的消息报道,都能在该栏目及时传播出去。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和前苏联“8・19”事件,中央电视台都是通过《新闻简报》最早进行详细报道的。为了增强节目的时效性,《新闻简报》于1991年7月5日又率先开始了直播。

从1993年3月1日开始,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打破旧有消息报道栏目格局,每天的新闻播报由《早间新闻》《午间新闻》《新闻联播》《晚间新闻》4次增加到12次,并且除了《新闻联播》以外,全部实现直播和滚动播出。1996年1月1日,《新闻联播》实现直播,时效性和新闻性进一步提高。“本台最新消息”明显增多,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在《新闻联播》中播出。

2003年5月1日开播的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每逢整点都有电视消息报道播出,突出时效性和大信息量,实现滚动式、递进式和更新式报道。在此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消息报道的优势日益凸显。以四川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地震发生,14时50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即以滚动字幕“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作了报道。10分钟后,新闻频道值班主播耿萨在15时的整点新闻中头条口播:“来自国家地震局的最新消息:今天14点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7.6级地震,具置在成都附近温江西北55公里……”15时04分,该档新闻配发了四川汶川的简易图板。15时08分,该档新闻又推出“突发事件”片头,耿萨连线重庆电视台记者苟海东,重点询问了当地建筑物的损毁情况。

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时,电视新闻栏目形态创新还体现在栏目编排方式的创新上。

19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72秒钟后,在1.5万米高空突然爆炸,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震惊世界。《新闻联播》作为头条消息予以报道,打破了国际新闻不能上头条的惯例。2008年5月12日的《新闻联播》特别延长了10分钟,及时播出了总书记对汶川地震救灾工作的重要批示,插播了总理在飞赴灾区途中发表的讲话,显示了党和政府对汶川地震的高度重视。《新闻联播》曾以不超时的改革举措赢得广泛赞誉。这一天却因特大地震灾害而出现超时,超得其“时”,深得人心。

宏观层面的电视新闻频道形态创新

1999年5月23日,福建电视台推出24小时全天候新闻频道。2003年5月1日早晨6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试播,7月1日正式开播。2005年12月8日,广东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于是,国内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就有了电视新闻频道这一宏观层面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载体。其中最典型的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2003年7月1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16时的整点新闻中,围绕淮河抗洪推出了《安徽蚌埠堤防加固工作紧张进行》直播报道,尽管只有5分钟,但这是真正依托前方图像信号进行的抗洪直播报道。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直播“抗洪”,是中央电视台由“可预知事件”直播报道向“真正突发事件”直播报道不断探索所迈出的坚实一步。接下来的7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上午10点、11点和12点的整点新闻节目中,递进直播报道了“伊布都”台风在广东登陆的情况。此次直播报道的成功真正检验了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合作能力,再次凸显了中央电视台不断创新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努力。

2007年初,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2006年以强化直播、增加信息含量、提高新闻质量为核心的大幅改版的基础上,重新对频道进一步精确定位,明确频道主诉求,建立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长久有效的策划机制。2007年8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直播报道的方式成功报道了河南陕县支建煤矿淹井事件。由于直播报道的时间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直播报道所面临的挑战极大。而这一重大突发事件的最终结局创造了奇迹,遇险的69名矿工全部获救。这次直播报道在呈现事件现场的同时,弘扬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生命的负责态度和科学营救的精神,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2008年3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再次调整,增设一档日播的评论性栏目《新闻1+1》,将《东方时空》改造为以深度报道为主的频道标志性栏目,还撤并了7个同质化的栏目。经过开播以来的几次改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定位和功能更加清晰。面对重大突发事件,该频道凭借诸多的直播化的消息、专题、评论、谈话等节目和栏目形态,构建覆盖全天、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立体式报道架构,全面占据了国内新闻传播的制高点,已成为观众了解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的首选频道。

2008年5月12日15时20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了特别直播报道《关注汶川地震》,并于16时与综合频道并机直播。此外,中央电视台还在此次报道中首次采用直升机、滑翔伞等进行危险的航拍,对地面无法到达的灾区中心进行了最早的直播报道。有学者因此指出:“从新闻史角度来看,央视对这次四川大地震的直播报道可以算做新中国成立以来、乃至整个中国新闻史上对特大灾害报道最及时、最公开、最充分的一次。”①从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创新的角度来看,这也是我国首次以整个电视新闻频道这一宏观层面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为单位,对单一重大突发事件所进行的长时段、大容量、不间断的直播报道,具有里程碑式的标本意义。

(作者单位:吉林省北方传媒研究中心)

栏目责编:胡江银

注 释:

①方汉奇:《中国新闻史上里程碑式的灾难直播报道》,载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著:《震撼:媒体回想――5・12汶川大地震备忘》,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上一篇:统筹内宣外宣大局 突破二元宣传结构 下一篇:保持童心 增强电视节目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