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监督报道思考

时间:2022-08-30 07:46:27

电视监督报道思考

为深入推进鄂州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在市纪委、市委宣传部的安排部署下,2012年4月起,市电视台在《鄂州新闻》中推出电视问政栏目《焦点面对面》。报道内容主要是围绕社会各界就优化发展环境方面反映的问题进行报道。以记者在现场、以问题为导向的形式,找出影响发展的问题症结,明晰责任,提高执政效能,为全市打造优良的发展软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焦点面对面》作为以监督、批评类报道为主要内容的栏目,制作这类节目,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正常采访与隐性采访。

为了采获原真性的新闻事实,记者往往需要隐去真实身份,借助隐蔽的手法才能得到第一手材料。进行隐性采访,这对记者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有时跑好几天也完不成一篇报道任务,而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危险性。

2.到位与越位。

作为担负着党和政府“喉舌”角色的传统媒体,在正面新闻的报道技巧上已相对成熟,对新闻传播内容的把握也非常到位。但是,在对负面新闻的处理上,还需要谨慎行事,避免出现越位和失当。

比如:对某事件的报道,老是用镜头反复强调某个人的不恰当的语言、行为表现,这个虽然能呈一时之快,但在报道效果上起到了夸张、放大的作用,对其个人而言就有失公允;在评论和点评时,媒体必须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新闻媒体既无司法权力,也无行政权力,不能代替党政部门发出指令,不能把自己当成社会事务的裁判员,出现过头和越位行为。

3.工作目标与新闻理念。

市纪委优化办与鄂州新闻综合频道联合制作的节目,市纪委优化办作为节目的“把关人”,希望报道内容能够直接反映他们的工作内容和理念;而新闻的特征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必须保持客观性原则。不仅是内容上的“客观”,而且要求形式上的“客观”,即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是通过其所报道的事实的逻辑力量来实现的,采用的是“客观陈述”的方法。[1]因此,要在两者兼顾上下功夫。

4.浅尝辄止与追根寻源。

电视新闻通过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报道,更直接、更迅速、更便捷地参与了社会舆论的生成、发生影响的过程。正面报道对社会进步和道德建设有积极的意义,对人民具有鼓舞、激励作用,有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和谐。监督报道代表公众行使对权力的监督,将社会生活中的负面现象与不和谐因素展示在公众面前,使之无以逃遁,并以积极的、进取的价值观念进行分析,能够产生积极的、正面的舆论引导作用,也使公众的情绪、意见得到正确的疏导。

根据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媒介促成人们对社会重大问题的观点,对于媒介工作者来说,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的处理,会影响公众对事件的注意力。如果没有正确、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监督报道的舆论影响力,将受众往有利于社会和谐和发展的方向上引导,在错误导向的作用下,就会事与愿违,舆论发挥的是强大的负向作用。

对监督事件的报道如果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没有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观众看过节目后,对处理不满意,公众情绪很难得到应有的疏导宣泄,而且增加和累积了负面的心理情绪,在引导舆论方面就很难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为此,我们必须坚持:

1.用事实说话,把握监督性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负面新闻更是如此,要将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有机结合,防止出现片面化、绝对化。同时要求新闻报道者抛弃个人的任何偏见、情感和观点,将事实和意见分离,避免为了追求报道效果,进行合理想像,引起报道失实。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新闻事实,应该多了解和接收专业信息,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和思索问题,遵循规律,避免出现由于知识不足造成的业务性失实。

2.用理性视角报道和评论 增强舆论引导力。

任何一种有目的的传播活动都希望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但效果的产生却往往不以传播者的意志为转移,观众在收看了电视节目后,是否认同媒体的观点,主动权仍然掌握在受众的手里。无论是正面新闻还是负面新闻,在报道中要注意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以符合科学的眼光来认识事实。特别是在进行负面新闻的报道时,更应该树立公正的、理性的思想,把握好平衡原则,准确分析和探究问题的根源,避免在报道和评论中掺进过多的政治宣传和情绪化的叙述,才能得到受众更广泛的认同和接受,舆论引导才能发挥强大的正向作用。

3.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媒体影响力。

罗以澄教授指出:“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新闻媒介绝不是和稀泥的角色,它们必须直面社会,对社会中不和谐和影响和谐的问题进行建设性监督,通过新闻舆论的约束力,对社会问题、社会不公平现象进行监督和制约,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2]面对不和谐因素,新闻传媒和新闻工作者应担当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利用新闻传播的规律,充分发挥负面新闻的正面价值;在难点问题上不回避,敢于直面困难和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提升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注释:

[1]郭庆光、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罗以澄:《和谐社会框架下的新闻传媒发展》[J/OL] media.省略/GB/22114/50600/50604/12.doc

(鄂州广播电视台)

上一篇:社教类广播节目的人文气质 下一篇:引进资本 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