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17 09:11:05

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为了及时发现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室物理科组织市高中物理新课程指导小组成员分头到各校进行调研,并多次组织有关老师进行专题研究,商讨相关对策。下面就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对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谈几点认识。

1 物理学科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1.1 物理学科地位边缘化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各高中学校都开足包括通用技术、校本选修、音乐美术在内的所有课程,物理和校本选修、体育、音乐、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周课时均为2节,而且大多排在下午,在部分家长和学生眼里,物理被置于与这些学科同样的地位。特别是江苏新高考方案的出台,受到社会的广泛议论,即将出台的福建省高考方案中,物理学科的分值也可能由原来的120分降为100分。物理这一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1.2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

尽管所有高一任课老师都参加了各级培训,但不同教师对新模式与新方法的理解与把握仍有较大差异,对课程标准的落实也是各有偏重。部分老教师认为自己的经验丰富,习惯于传统教法,他们认为花那么多的时间进行探究讨论,远不如多讲几个例题来得实惠。而另一种极端是误解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内,滥用课堂讨论、实验探究等课堂活动,简单套用初中课堂教学模式,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处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上出现偏差,如机械地设置情境,生搬硬套,忽视基础,或者脱离知识与技能,片面地注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1.3 课时紧、容量大

按新课程要求,每个模块上课为36课时,复习考试4课时,教师在安排上课进度时普遍反映上不完。每周2节的物理课让物理教师很难适应,周课时少带来的另一个效应就是人均教学班数增加,作业批改工作量加大,师生交流机会减少,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难度加大,基本流于形式。自习课时间严重短缺,学生在校自主学习和消化的时间极少,教师利用下班进行个别辅导的机会也相应减少。

1.4 初高中衔接问题更为严重

由于教材、能力要求、课时、学习方式、考试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初高中物理的台阶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许多学生因无法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而影响高中学习的情绪。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度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学所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1.5 实验教学与实验设备的滞后

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动手能力,实验明显增多,实验室的数量也要相应增加。新教材的“实验与探究”与“迷你实验室”栏目中编排了大量的实验,很多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实验室中缺少这些实验所需要的器材,临时到仪器厂订购往往时间来不及,也不一定能买到。

1.6 课标、教材、教辅和考纲未能统一

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尚未真正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对课标的解读不尽相同,用课标驾驭日常教学的能力尚未形成。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仍以教材为准则,追求学科体系完整严谨,比照传统高考考纲,因此,除教材中所有知识、技能全部讲授外,大量增补被新教材删除的原有教材内容,按以往高考试题要求进行拓宽、加深,而没有按课标要求组织教学内容。教辅与教材差异大,教辅中出现的练习难度比教材中的难度大许多,有些内容教材没有明确要求,但教辅中练习出现不少,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于取舍,致使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加重。

1.7 新的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新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能适应高考的考试要求,这是学校师生和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新课程的学习领域和学科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内容在高考过程中是否能得到体现,是关系到课改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问题。教学成绩是社会、家长、学校所关注的焦点,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新的高考方案尚未出台,市面上流行的各种资料题型以老面孔居多,各学校限于人力物力,在各种类型的考试试卷中仍以传统题为主,无法真正检测新课程实施效果,过程性评价难以落实,认真实施新课程的教师在考试中占不到任何优势,严重制约老师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

2 应对策略

2.1 宣扬物理学科重要性是每个物理教师的职责

广大一线物理教师应注意搜集相关资料,形成合力,大力宣传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强调物理学科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物理的学习上升到关系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国家的繁荣富强的层面,强调物理学科在高考中的区分度高、地位独特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物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让他们感受到学有所用,努力培养他们的学科兴趣,让兴趣与责任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强大动力。

2.2 以研究课为平台,实现教师结构的优势互补

高一教师基本由以下三种组合而成:一是有多年高中毕业班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他们更注重实际效益,关注柴米油盐,在知识与技能的把握上充分而且到位。二是从初中上来的教师,他们经历初中课改,对科学探究可谓轻车熟路,在初高中衔接上也有独到之处,他们对过程与方法胸有成竹。三是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对大学阅览室的内容还历历在目,有较丰富的学科背景知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常有出彩之处。加强教研,取长补短,显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许多学校建立了每周一次的高一物理研究课制度,以研究课替代过去的观摩课、示范课,使老师们在完全平等的姿态下充分交流,加强校本教研,基于实践层面转变教学理念。

2.3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大力加强市级教研,提高全体教师解读课标、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学校在对学生的导学上下功夫,编写相应学案,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宏观掌控,课堂教学注重重难点突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课标没有要求的,尽可能不教、不挖。为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市教科院多次组织了“有效教学”、“聚焦课堂”、“激活课堂”等形式多样的课题教学研讨活动。此外,我们加大师资队伍的市级培训力度,必修1的培训分段进行,中间时段让老师们充分思考讨论,专家培训时加大了与受训者的互动,通过教师现场说课,专家当场点评,或者教师提问,专家答疑等多种形式实现互动。还分别举办了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定位》为主题的物理论坛,场面火爆,老师们基于实践,畅所欲言,参加者都觉得受益匪浅。

2.4 加强学法指导,跨跃初高中新台阶

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象初中那样把知识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因此,这就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思维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物理知识方面:要根据衔接教材中的内容与高一教材的结合程度,编写衔接教材,适当复习初中知识。(2)实验素养的衔接与培养:包括实验规范教育,实验方法指导,如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理想化模型,减少误差的一般方法,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表格法、图像法等),有效数字等。(3)适当补充一些必备的数学知识,为学生解题扫除一些障碍。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关注知识和能力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钻研课程标准,把握教学难度,加强直观性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指导和培养,重视修习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2.5 加强实验室建设

由于新课程实验数量增多,探究实验和迷你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对传统实验室带来新的压力,对实验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邀请实验老师一起进行教研活动,设计实验方案,商定实验器材的购买制作。一些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员的新课程培训,在到实验区参观考察时带实验员一起外出学习。当然,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只要确保完成没有“*”号的实验即可。

2.6 加强课标研读,努力实现课标、教材、教辅三位一体

新课标高考大纲在新课标的范围内只做减法,不做加法。新大纲被规定在新课标的范围之内,而各省市的考试说明,以及考生选考的科目又在新大纲范围之内。基于上述精神,备课组要认真研究课标,集体研讨和解读、细化课标,认真研究逐步“达标”的具体策略,认真对照课标、基于学情,研究教学目标和要求,并将这个要求在课堂教学、作业、考试中统一起来,严格控制拓宽和加深的知识内容。对于教材中删去的基本原理,要根据课标的知识技能要求和学情,谨慎适当补充。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与研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新审视,看其是否符合课标、符合学情。组织教师在新教材配套的练习中精心筛选符合课标要求和本校学生学情的练习作为学生的作业,大胆删去过难偏深的题目。不同层次的学校还可组织备课组力量自己编写符合校情的练习供学生使用,学校根据编写人员的工作量付给稿费。

2.7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相应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这种机制的建立已经超出学科本身的范围,建议应尽早成立专门机构,加快进行新型教育评价机制的研究和实验,以期及早推出改革方案。特别是影响极大的高考改革方案,更需要尽早制订好,以避免“比赛没有规则”的混乱状况,确保高中新课程顺利实施。

改革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作为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先行者,经历高中教育改革的深刻变化,难免一路困惑,一路艰辛,但是展望新课程将给中国基础教育带来的光明前景,想想自己的困惑将成为后来者宝贵的借鉴,我们感到无比欣慰,对未来的事业充满激情。我们将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坚定不移地实施高中新课程,为高中物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一篇:高中物理评价题所关注的内容 下一篇:《电磁感应》检测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