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碳金融的发展

时间:2022-10-17 09:05:00

浅析我国碳金融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2

一、碳金融的产生及内涵

环境金融,是20世纪末期出现的新概念。近年来,为了应对环境恶化的挑战,如巨灾债券的环境金融产品也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环境金融市场”。环境金融被界定为以市场为基础的所有用于提升环境质量和转移环境风险的产品和活动。碳金融作为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是对碳排放进行规制社会中的一种新型金融运作模型。“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准确地说是涉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碳排放权交易与交付具有跨期配置资源的金融产品的特性,故碳交易中心的成功运作需要发达金融体系的支持。现在市场上从事碳排放交易的主体是金融机构,碳交易也成为了一种新的金融热点。在碳交易的基础上,对冲基金、银行等金融机构又通过金融创新,相继开发出碳融资、碳保险、碳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碳金融市场体系。

二、发展碳金融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用短短三十多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用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革命之路。成绩固然可喜,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环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故大力发展碳金融对我国意义重大。

(一)发展碳金融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我国长期偏重能耗高的重工业企业,自2000年到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速已经接近10%,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能源依赖程度将越来越大,而我国的主要能源产品储量正不断减少,长期必难以为继。这就客观要求我国快速进行发展模式转变及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碳金融能促进我国由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向集约式发展模式,推动我国的低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发展碳金融将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如今,碳金融已经成为新的金融概念,并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而环境金融产品也成为国际流行的投资套期产品。我国虽然也有一些基本的碳金融产品,但仍不发达,竞争力不强。发展碳金融可以改变我国金融机构在这一劣势。

首先,通过国际协商和谈判可以增强我国碳金融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生产国及排放国,必须吸取在国际石油市场中丧失定价权的前车之鉴,抓住机遇,争取碳金融市场的主动权。其次,我国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如CDM项目等业务和国际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提高参与国际业务的议价技巧和在国际金融领域开展业务的基本技能。

(三)发展碳金融将会加速人民币走向国际大舞台

碳金融产品的兴起以及新能源的巨大市场正成为助推国际货币多元化的绝好契机,我国应积极抓住机遇,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逐渐建立健全人民币在全球碳交易中的贸易、投融资和资本市场循环流通机制,促进货币多元化。

三、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一)我国目前碳交易市场的规模

根据《京都议定书》,我国将在2012年之前都无需承担减排义务,因此目前我国主要作为卖方将减排额卖给负有减排责任的发达国家。

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根据交易排放权本身的产生类型,分为项目市场和准许市场两类 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项目市场的交易,即在我国,碳交易更多的是指依托清洁发展机制(CMD)产生的交易。这一机制概括地说,就是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我国合作,在我国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即以“资金+技术”换取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权。

截至2010年3月17日,经发改委批准的CMD项目达到2443个,到4月20日,已成功在联合国注册的有806个,占全球总量的37.45 %。同时我国CMD项目获签发总量也迅猛增长,2006~2009年我国CMD项目在联合国获得的CERs签发量从140万吨碳单位增长到11221万吨碳单位,占世界各国获得的CERs签发中量的48.35%。作为CMD碳交易市场的卖方,我国的获准签发量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上,我国已经被许多国家看作是最具有潜力的减排市场。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碳金融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发展碳交易所需要的完善法律法规。尽管我国也已经出台了多项法规、办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等,但与一个完善的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发展所需的法律制度仍有不小的距离;

2.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CMD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很复杂,销售合同涉及客户广泛,非专业机构很难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而我国本土的金融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消化大量项目;

3.碳交易市场混乱,缺乏统一的交易平台。我国目前与国外碳排放购买方的交易仍处在点对点交易阶段,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大;国内企业收集到的信息相对零散,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竞争机制,没有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我国的CERs售价远低于欧盟市场;

4.目前我国金融业发展滞后、碳交易市场缺乏资金、人力、运作制度等一系列基础环境,客观上阻碍了碳金融的发展。

四、发展中国碳金融的对策

(一)加速相关立法,构建碳金融发展的制度基础

碳交易市场是一个高度依赖管制的市场,管制不是自然形成而是由于环境约束等人为制造的。我国要与国际先进的碳金融市场接轨,以自身的发展来增强话语权,不仅需要金融机构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尤其是立法层面的保障。关于碳排放,欧洲有强制的排放标准和实施的具体时间表,各国必须按照各项指标要求实施,因此可以形成一个活跃的市场。我国政府虽已经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目前并没有从立法上强制要求减排,近年提出的减排目标也需要后续的额度分配、监测、考核、问责等具体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只有在统一的社会规范和协调的法律体系下,才能构建一个碳排放的约束环境,真正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使为低碳经济服务的碳金融业有生存之根。

(二)以统一的碳交易体系构建全国交易平台

与欧洲成熟的碳交易市场相比,我国分散而隔离的碳交易市场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有很大差距,因而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体系十分必要。可以考虑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个自动报价系统,效仿欧洲模式构建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有利于整合信息,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对话机制,降低交易成本。

(三)以政策激励推动碳金融发展

政府应以优惠政策的形式为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激励,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财政政策方面,可以考虑加大财政对低碳经济的投入,降低碳金融业务收入的税率等;在货币政策方面,可以采取碳金融项目贷款额度内存款准备金要求的适当减免,加大碳金融项目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等政策,以此促使金融机构的业务向碳金融倾斜。在外汇管理政策方面,应该尝试开通“碳金融绿色通道”,并将跨境“碳资本”自由流动列为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目标,促进外资流向低碳产业。

(四)以多角度的金融创新形成完整的碳金融体系

从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银行业需成为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以绿色贷款和基金产品为低碳产业融资,以为碳交易提供全程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的方式促进碳交易供求双方的形成。碳交易所则通过标准化的远期、期货和期权合约为碳交易者提供具有流动性的碳交易产品,并以完善的交易制度明确参与主体权利和义务;碳保险则以支付风险保单的形式降低相关主体的交易风险,而对于环节复杂的CDM项目,应鼓励专业性的中介机构参与到碳金融业务之中,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项目风险;并逐步形成完整的碳金融体系。这要求金融机构转变观念,积极进行产品创新和人才培养,拓展碳金融业务模式。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创新,彼此砥砺,促进多层次碳金融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旋.中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劳动保障世界.2010.10.

[2]沈瑾.低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及前景评析.现代商贸工业.2010.12.

[3]郑雅婷.浅析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金融与保险.2010.11.

[4]陈永红.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科技咨询.2009(24).

上一篇: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下一篇:盈余预测研究动态分析及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