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时间:2022-06-28 06:57:01

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2

摘 要 资产证券化产品潜存的重大风险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更应注重风险的控制与规避。本文先介绍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再分析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资产证券化 风险

一、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

资产证券化是指企业或者金融机构将缺乏流动性的,但有稳定未来现金流的资产,重组构建成资产池,并以该资产池为支撑向金融市场发行资产支撑证券,出售给投资者。资产证券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流动性

商业银行“借短贷长”的现象,使其流动性风险加大,资产证券化可将贷款期限较长的资产重组成资产池,并发行资产支撑证券,从而获得现金,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降低了流动性风险。

2.转移分散风险

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累积了潜在的不良资产风险,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行资产支撑证券,把这些不良资产通过资本市场产品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将潜在的风险转移分散给投资者。

3.降低融资成本,增强盈利能力

以资产池为支撑发行的资产支撑证券,由于有信用增级机构的担保,其信用等级要比其他长期信用工具更高,具有较高等级的证券利息率就越低,发给投资者的利息就越少,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并且商业银行作为资产证券化的服务机构,可以通过收付款等服务,开辟新的收入途径,增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4.优化资产负债表

巴塞尔协议Ⅱ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商业银行为了要达到规定的标准,必须保有与所持资产相对应的资本。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行资产池支撑证券,将重组的资产移到表外,释放了相应的资本,同时通过出售资产支撑证券,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增加收入,从而减少负债。资产证券化的这种双重释放功能优化了资产负债表,改善了资产负债结构。

二、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当前,虽然在国际金融市场中资产证券化是最重要的信用衍生工具之一,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之一是资产证券化产品潜存的重大风险,由此资产证券化受到许多非议。随着金融危机的渐渐远去,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商业银行更应加强资产证券化风险方面的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预防和补救机制,全面防范资产证券化产品潜存的重大风险,下面就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防范措施。

(一)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主要包括经济环境风险和法律政策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1.经济环境风险

(l)市场风险,经济运行是有一定周期的,一个周期循环包括萧条、复苏、繁荣、衰退,证券市场是经济运行的重要部分,当然也要受经济周期的影响,随经济周期的循环而起伏变化,被证券化的资产也必然受到经济周期循环的影响。防范此类风险,首先要了解经济周期的规律,准确预测周期的波动性,做好事前的防范工作。其次,选择最佳时期进行资产证券化,经济复苏时期推出资产证券化产品最好,此时经济向好,产品价格也会上涨,商业银行提前回收的资金就会增加。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问题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一个重要问题,它限制证券化产品的发展, 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不足就会导致二级市场上投资者地热情不够,产生很高的流动性贴水,成为制约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瓶颈,同时证券化的成本也会增加,导致资产证券化过程的失败。解决流动性风险有两种途径:第一,对资产证券化的产品进行信用增级,提高该产品的信用等级,从而提高投资者购买热情,缓解流动性风险。第二,争取流动性便利来缓解流动性不足的压力,降低流动性风险。

(3)利率风险,整个市场利率的变动,一方面改变资金的流向,另一方面引起证券价格的变动。当市场利率提高时,投资者就会迅速撤离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投向银行储蓄等其他投机机构,从而具有提前偿付特征的证券化产品销售将会受到极大影响,造成发起人和银行的巨大损失。另外,利率的波动和资产证券化产品价格变动呈反向关系,利率的提高会降低证券化产品的价格,此时若投资者在到期日之前出售证券,其收益将会受到损失。规避利率风险的最好办法是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来进行分散和转移。如利率互换、信用期权、信用违约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都是比较好的分散和转移风险的工具。这些工具中利率互换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防范利率风险的策略。

(4)购买力风险,购买力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国内物价水平上,通货膨胀造成物价水平上涨,导致投资者的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资产证券化的资金回笼。第二,表现在国际汇率水平上,本币的升值会造成国外投资者的购买力降低,进而影响投资者买卖证券化产品,使证券化产品的资金回流出现困难。此类风险也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和防范,如期货、期权、货币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

2.法律政策风险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正处于起步阶段,正在探索和试点中,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经验十分不足,有关的法律政策的建设滞后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国家至今尚未正式出台任何相关法律,资产证券化的实施也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审批的方式来推动,制度的保证不足,从而面临着较大的法律政策风险。急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法律、会计、评估和税收等相关的法律制度,实行统一的监管和协调,才能有效地规避法律政策风险。

(二)非系统风险

非系统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和技术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称违约风险,是指合约的违约产生的风险,在资产证券化中主要表现为出售的证券化资产回收的现金不能及时支付本金和利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过程涉及到债务人、发起人和第三方,其中任何一方违背合约都会给投资者带来风险。因此信用风险又可分为债务人信用风险、发起人信用风险和第三方信用风险。分析如下:

(1)债务人信用风险,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还贷信用的贷款违约风险,资产证券化的对象为银行贷给借款者的贷款,贷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资产证券化的利益相关者。第二,早偿风险,即债务人提前偿还贷款的风险,债务人的提前偿付造成严重的危害:一方面,扰乱了基础资产池的现金流,可能会造成现金流不足或者没有的现象,进而造成整个资产证券化链条的紊乱。另一方面,当利率下降时,证券化的产品价格便相对上涨,可贷款的提前偿付抵消了这种上涨的空间。对固定利率贷款而言,利率的下降更容易使债务人提前偿付,造成投资人面临着再投资风险。

对于债务人的违约风险的控制,在贷前可以通过对其进行个人信用、借款动机及还款能力等方面的考查来控制,在贷后可以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对债务人进行实时跟踪,当违约风险增大时,及时催款,实施保护措施,进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对于早偿风险的控制,一方面,可以在贷款合同中明文规定不允许提前偿付贷款;另一方面,可以对提前偿付进行处罚,债务人提前偿付必须支付罚金,从而提高提前偿付的成本,降低风险。

(2)发起人信用风险,作为发起人的商业银行存在着欺诈风险,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参与者大都是其内部人员,若其中任何一人发生欺诈行为都可能影响到资产证券化的过程。所以发起人应该建立严格的内控体系,对从事资产证券化的内部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督,防止内部人员欺诈行为的发生,从而规避此类风险。

(3)第三方信用风险,第三方是指资产证券化交易中除发起人、债务人、以及投资者以外的交易参与人。第三方风险主要有:第一,受托风险。指受托人的不当影响资产池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过程。第二,服务商风险。该风险是指服务商由于自身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造成的不能履行服务职责或不能及时的履行职责,进而影响资产证券化的顺利进行。第三,信用增级机构风险。是指信用增级机构本身的信用级别的下降,其提供的信用增级将大打折扣,进而影响担保证券的信用等级。对这些风险的控制,可以通过选择信用高、实力强的金融机构作为特殊目的机构(SPV),来规避受托风险;可以通过对服务商进行尽职调查,选择信用和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从而规避服务商风险;也可以通过选择信用等级较高的信用增级机构或聘用与担保资产相关度较低的国外信用增级机构,来达到降低信用增级机构风险的目的。

2.技术风险

(1)资产重组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证券化时,首先要对资产进行重组构建成资产池,再以该资产池为支撑发行证券。但并非所有资产都可以进行资产重组,以构建资产池,进行资产证券化。只有那些未来现金流可预测且相对稳定的资产才符合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条件。所以,对资产科学的判断、选择及组合就显得非常重要,选择不合适的资产就会导致资产池的现金流不稳定甚至出现“断流”,使发起人或担保机构面临着支付风险。防范该类风险最主要的提高资产池品种设计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进行科学的判断、选择和组合,构建具有优质资产质量的资产池。

(2)破产隔离风险,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两大问题,真实出售是指发行人将证券化资产出售给SPV,其目的就在于破产隔离,当发起人面临破产风险时,出售的证券化资产不属于为破产财产,从而将发起人的破产风险和投资人及其他当事人的风险隔离开来。因此,发起人出售给SPV的资产必须符合会计准则的“真实出售”标准,从而隔离发起人的破产风险与投资人及其他当事人的风险;SPV和发起人不能有任何的资本纽带关系,两者必须保持相互独立;另外SPV本身必须远离破产风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范破产隔离风险。

(3)信用增级风险,投资者依据信用评级机构出具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评级报告来进行投资决策,及时、准确、完整的信用评级报告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降低投资的风险。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健全的信用评级制度、不规范的信用评级机构、不透明的信用评级过程以及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的缺失,更严重的问题是有的评级机构为了让资产证券化顺利进行,故意美化资产和蓄意提高证券化产品的信用级别,致使广大投资者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所以必须建立科学严谨的信用增级制度,灵活使用外部信用增级和内部信用增级两种方式达到防范信用增级风险的目的。

(4)产品定价风险,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价格高低直接决定着该证券能否成功发行,因此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产品的定价是最重要的环节,影响证券化产品价格的因素有很多种,如基础资产的收益、信用增级、产品的设计技巧等。若对资产证券化产品定价过低,投资者就会对该产品失去兴趣,致使该产品缺乏吸引力,甚至有被金融市场淘汰的可能。若定价过高,就会累积大量的风险,当产品价格降低时,投资者的损失就会蔓延,进而可能造成整个体系的风险。防范此类风险的发生,必须合理确定证券化产品的价格,定价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参考文献:

[1]杨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浅析.华商.2008(10).

[2]邵悦然.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意义及风险分析.现代商业.2010(03).

[3]孙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浅析.财经界(学术版).2010(12).省略

第二作者:李尚,男,(1986-),河南信阳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2009级研究生。

上一篇:我国证券市场匮待引入做市商制度 下一篇:浅析我国碳金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