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预测研究动态分析及未来展望

时间:2022-09-24 02:43:52

盈余预测研究动态分析及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3

摘 要 盈余预测可采用统计模型预测、证券分析师预测和公司管理层预测三种途径。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这三种盈余预测方式的相关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未来盈余预测研究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我国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盈余预测 统计模型 证券分析师 管理层

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公司的股票价格应该能反映其内在价值。而公司的内在价值取决于其未来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盈余预测揭示的正是这个问题。盈余预测可采用统计模型、证券分析师预测及公司管理层预测三种途径。目前我国学者主要是对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进行研究。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探讨相关理论问题,并对未来研究予以展望

一、统计模型盈余预测研究进展

在Ball和Brown(1968)对盈余报告的事项研究中,会计盈余时间序列特征问题就已经开始出现。受这一文章的启发,Ball和Watts(1972)专门研究年度盈余的时间序列特征。

(一)年度盈余统计模型预测理论

Little(1962)、Little和Rayner(1966)对英国公司的会计盈利增长率进行的调查研究认为,年度盈余是一种随机现象,即呈现随机游走的状态。随后,Ball和Watts(1972)专门对年度盈余的时间序列特征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随机游走在预测每股盈余和资产净收益率时更为有效,而对销售的预测则采用半随机游走较为有效。而Brook和Buckmaster(1976)提出,对于一些非经常项目比重较大的公司来讲可能发生非正常盈余变动,因此他们的收益可能并不符合半随机游走模式。

Finn和Whittred(1982)研究发现,在澳大利亚,无论随即游走模型还是半随机游走模型在预测公司每股盈余时都十分准确。Taylor和Tress(1988)也研究了澳大利亚的公司,他们认为,幼稚预测模型可以提供一个有效的实证基准。

(二)季度盈余统计模型预测理论

Watts(1975)、Griffin(1977)和Foster(1977)曾对季度盈余的时间序列特性进行调查。他们三个人都发现,季度盈余是由毗邻季节部分和季节性部分所构成的。Foster(1977)发现虽然绝大多数公司年度盈余符合半随机游走过程,但是季度盈余确并非如此,季度盈余、季度销售额和季度费用总额并不服从简化的半鞅过程。

Bernald(1990)和Batov(1992)等运用了幼稚的季度盈余时间序列模型来研究和评判市场对季度盈余的预期反应。Ball和Batov(1996)进一步研究认为,市场对于更复杂的季度盈余模型能够做出反应,大体上能正确认识季度盈余差分的系列相关系数的特征。

国内较早出现的盈利时间序列研究是黄志忠和陈龙(2000)对中国上市公司盈利成长规律所作的实证研究,他们否定了被中国学者普遍假设存在的盈利随机游走的时间性态,提出了带增量因子的成长模型。这一研究结果事实上冲击了我国许多实证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有效的统计模型可以实现对未来盈利的无偏预测。但是,统计模型预测与其他预测方法相比有一定劣势,具体操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统计模型进行修改。我国现阶段的客观条件对我国上市公司盈利时间序列研究有较大制约,以近期的季度盈利时间序列为研究数据,以已有的简便研究方法和普遍认可的模型为研究手段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时间序列进行研究是克服目前诸多障碍的现实选择。

二、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研究进展

(一)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性

从理论上来说,分析师在盈余预测方面相对于统计模型是可能具有一定优势的。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一些因素会导致分析师的盈余预测相比统计模型不占优势。Brown和Rozeff(1978),Fried和Givoly(1982)都认为“价值讯息”公司分析人员的预测效率高于时间序列模型。Brown、Hagerman、Griffin和Zmijewski(1987)提出证券分析师的优势在于:(1)同时性优势,分析师能更好地选择适合某个公司的时间序列模型,同时加入自己的判断进行一定调整;(2)时机优势,分析师能利用上一次报表公布日和自己的预测公布日之间的其他信息。但是,分析师的盈余预测的准确性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Lin和McNichols(1998)发现证券分析师面临的利益冲突,也可能妨碍证券分析师真实的公布其盈余预测结果。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相比统计模型不占优势。

对于我国而言,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是否能够优于统计模型,还是一个实证问题。李丹蒙(2007)研究认为,对于透明度及披露程度较高的公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误差明显较低,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岳衡和林小驰(2008)的研究表明,现阶段分析师的预测和统计模型还不具备明显的优势,因此可能不应该用分析师的预测作为整个市场盈余预期的替代变量。

(二)影响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的因素研究

许多因素可能影响到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相对准确性。Albrecht等(1977)指出,公司上市的时间长短会影响盈余预测的准确性。相对上市较早的公司,证券分析师可能会获得更多上市较晚公司的信息,从而有助于其对上市公司的盈余做出预测。Bhushan(1989)指出,规模较大的公司,由于其股票的流动性较强,因此,相对规模较小的公司而言,根据私有信息进行交易时,前者会更受投资者的青睐。证券分析师可能为了满足客户(投资者)对大公司的偏好,更多的将精力投入对大公司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中。Kross、Ro和Schroeder(1990)认为,上市公司历史盈余的波动性越大,就越难以从历史数据中预测未来的盈余,因此,证券分析师就越有动力搜集这类公司的各种信息,力求做出准确的预测。

也有学者从证券分析师的角度考察这一问题。Brown等(1987)和Kross等(1990)发现,分析师盈余预测的越晚,分析师预测前可能接触到的信息就越多,其预测就会越准确。国内外很多学者,如Parkash等(1995),Brown(1997),岳衡等(2007)都发现,对一家公司做出预测的分析师的数量同对该公司预测的准确性呈正相关。这是因为,对某公司进行预测的分析师数目会影响到关于该公司的信息多少。Schipper(1991)认为,将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分析师的预测上的做法太狭隘,现在研究文献的重点应该研究和分析分析师的决策背景和他们所面临的决策动因结构。如Hodgkinson(2001)研究认为,分析师执业环境中的多重利益关系可能会导致他们的预测行为往往是乐观的。

国内关于分析师的文献主要围绕着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决策过程、影响因素、市场反应等。对于分析师利益冲突的文献大部分是一些简单理论探讨和对国外文献的回顾。原红旗、黄倩茹(2007)研究发现,在我国分析师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受投资银行业务影响,承销商分析师比非承销商分析师更乐观,而且有较大的盈利预测误差。王瑞和洪剑峭(2009)也发现承销前后,承销业务对分析师的影响不同导致其做出不同的预测行为,承销业务导致分析师的乐观预测主要表现在承销前,而承销后,承销商分析师利用承销的信息优势做出准确的盈余预测。

综上所述,相比用统计模型进行盈余预测,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会更准确。但是,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并不总是精准的,会有很多因素影响他们的分析。而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的证券分析师行业还在起步阶段,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能力还不够强,证券分析师对市场的信息作用还有待加强。

三、管理层盈余预测研究进展

信息使用者尤其是证券分析师在解读管理层预测信息时,预测信息的准确程度及其可能存在的偏差范围十分关键。根据计量准确性时选取的不同参照值,研究准确性的已有文献通常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将管理层预测信息和已有的证券分析师预测做比较。第二类,将管理层预测信息与实际的盈余信息做比较。

(一)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Patell(1976)的研究选取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的盈余预测信息为样本,结果发现不论是好消息偏好还是乐观主义倾向都是存在的。Baginski、Hassell和Waymire(1994)的研究没有发现管理层有好消息盈余预告的倾向。同样,对管理层乐观偏好的检验也没有发现管理层倾向高于实际盈余的预测信息,如Frankel、McNichols和Wilson(1995)的研究。

Lev和Penman(1990)研究发现,虽然盈余预告的公司可能不会存在利好于已有(如分析师预测)消息的偏好,但会相对于自己的历史盈余和未预告公司利好的信息。Gift和Yohn(1997)用修正后的分析师预测作为参照,发现在管理层预告两周后,分析师预测显著准确于管理层预测。

(二)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预告制度起步较晚,国内对盈余预告的规范和实证研究还仅局限于信息含量、规范性制度建设以及制度执行情况的描述性分析的研究。如薛爽(2001)对1998和1999年两年度预亏的133个样本采用市场模型、CAPM和幼稚模型检验了预亏的信息含量。洪剑峭和皮建屏(2002)对1998~2001年业绩预亏和业绩预警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张维迎(2002)、赵一霏(2005)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预警)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规范性意见。

由于国外上市公司的盈余预告与我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我国证券市场的问题。但预告规则改变之后,我们研究的具体问题与国外又有所差异,需要我们针对这些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找出适合我国制度背景的新的研究方法。

四、我国盈余预测未来研究展望

国外研究者有关盈余预测方式的研究已是硕果累累,而我国资本市场形成较晚,对资本市场问题研究的历史也很短暂,因此,我国学者大多是参照国外的经验来对我国的公司进行研究。同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成熟,不同于国外的资本市场,因此,国外的研究结论不应该完全复制到我国,而是应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方法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

(一)选择适合我国资本市场环境的方法进行统计模型盈余预测

我国资本市场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年度盈余只有十几年的数据,其中会计制度又是几经变迁,市场监管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同年度的盈余数据在内容和质量上还具有不可比的特性,且调整的难度很大,这些都使得最后可用来进行盈余时间序列研究的数据少得可怜。然而,进行时间序列研究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序列数据,否则对样本的自相关性进行检验就会受到数据的限制。因此,以行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近期的季度盈利时间序列为研究数据,以已有的简便研究方法和普遍认可的模型为研究手段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时间序列进行研究是克服目前诸多障碍的现实选择。

(二)不应完全依赖证券分析师对盈余的预测

虽然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证券分析师的预测要优于统计模型的预测,但是分析师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对于我国而言,我国的证券分析师行业正起步,证券分析师的预测能力还较弱,因此,我国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并不一定优于统计模型的预测。证券分析师还应结合统计模型以弥补自身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在我国,现阶段分析师的预测和统计模型还不具备明显的优势,因此,我们不应该用分析师的预测作为整个市场盈余预期的替代变量。

(三)寻找适合我国制度背景的研究方法

我国管理层盈余预测的制度背景主要是强制性披露特征,我国学者在管理层盈余预测的研究领域中,研究视角较狭窄,研究成果较匮乏,这与我国的制度背景有一定的关联性。而由于自愿性盈余预测制度在成熟资本市场得到认可与普及,我国的盈余预测制度及相关法规将会逐渐与成熟资本市场相趋同,因此,学术界原有的研究结论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分析。

参考文献:

[1]菲利普•布朗著,杨松令等译.资本市场会计研究导论(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3-98.

[2]郭杰,洪洁瑛.中国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行为有效性研究.经济研究.2009(11):55-67.

[3]胡奕明,孙聪颖.国外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实证研究综述.证券市场导报.2006(8):27-32.

[4]岳衡,林小驰.证券分析师VS统计模型: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相对准确性及其决定因素.会计研究.2008(8):40-49.

[5]Ball, R., and Brown, P.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8.6(2):159-178.

[6]Ball, R., and Watts, R,. Some time series 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income. Journal of Finance.1972.27(3):663-681.

上一篇:浅析我国碳金融的发展 下一篇:论对公益信托受托人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