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发展民族戏曲浅见

时间:2022-10-17 08:03:17

保护和发展民族戏曲浅见

摘 要: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戏曲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本文作者基于多年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经验,认为只要政策对头,领导重视,剧团努力,少数民族戏曲会有更大的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民族 戏曲 保护

戏曲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除了汉族戏曲外,还包括各个少数民族戏剧。这些少数民族戏曲剧种除了具备中国“歌舞演故事”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独特艺术个性:一是各个少数民族戏曲剧种所用的语言都是本民族的语言;二是唱腔都是本民族的传统唱腔;三是表演中运用了大量的本民族的传统舞蹈;四是剧目反映了本民族的生活和历史,也反映了本民族群众的喜怒哀乐。

中国戏曲形成的历史虽然比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梵剧晚,但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至今仍以旺盛的生命力活跃在舞台上,而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梵剧早已从舞台上消失。中国戏曲能传承发展到今天,这是中国文化的骄傲和自豪。

各地的民族戏曲反映了当地民族的历史文化、地域民俗、审美情趣。少数民族独特的历史、丰富的文学艺术,为少数民族戏曲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素材。建设现代文明、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少数民族戏剧有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戏曲演出市场的不景气,剧团和艺人的生存困难,是多年来困扰戏曲发展的难题。如何正确看待这一问题是提高对民族戏曲保护与发展的基本认识。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戏曲统领我国城乡文艺舞台的局面已成为历史。在我国多数戏曲剧种是产生在农耕社会,反映的是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审美趣味。改革开放前,各地不仅有大量的专业戏曲剧团,而且农闲时村里的年轻人也经常参加村社的业余戏曲活动,演戏、看戏成为当时的时尚和主要的娱乐活动。如今,年轻人大都到城里打工,春节才回来,许多村社的业余剧团因后继无人,活动搞不起来。即使有些戏曲演出,也是演给老人和小孩看的,很少有中轻年人观看。因此,一些剧种的衰亡是历史的必然。但戏曲作为一种独特的、有悠久历史的文化艺术,不会因为一些剧种的消亡而灭亡。新兴的剧种和那些勇于创新的剧种一定还会传承戏曲的因子,创作出反映时代生活的新剧目,将戏曲的艺术精华发扬光大。

党的十和三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发展的方向:一是提倡自然生态平衡,二是提倡文化生态平衡。自然生态的平衡需要保护稀有的物种,文化生态的平衡也需要保护稀有的文化艺术品种。一个物种的保护,不仅需要有一定的质量,而且需要有一定的数量。戏曲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群体优势,但是近几年来,戏曲的剧种数量在减少,这对于戏曲的传承和保护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希望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民族文化的政策来改善戏曲的生存环境,同时我们这些基层文化工作者也应脚踏实地地工作,深入民间、基层、厂矿和百姓生活中,尽可能为保护各地各民族的戏曲剧种多做一些辅工作。比如,民间戏曲演出有一定的季节和固定的日期,除了各地固定的庙会外,春节、元宵节是戏曲演出最集中的时间段,基层文化工作者应事前了解与戏曲演出活动相关的民俗,我们还应定期派出专业辅导老师给一些团体做些提示和辅导,根据某些团体的需求支援一些道具,并给予适当的经费补贴,让他们的演出具备民间性,让生存和发展有依有靠。同时还可以采取小型座谈会和个别访问相结合的形式做一些剧本创作调查,特别是采访老艺人、老戏迷。我们既要具备传承和发展的眼光,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特别是在偏僻的农村,更需要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深入,在生活上与他们交朋友,在感情上与他们打成一片,让民间艺人真正能体会到党的关爱与温暖。

保护戏曲发展是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不同,物质文化的保护是强调它的原生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强调活态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处斯密特教授访问中国艺术研究院时在专家座谈会上说“非物质文化是鲜活的、流动的文化”,而中国戏曲文化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就是因为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每一次戏剧形式的变革,都是在原有的戏剧形态基础上进行的,既吸引了民间的新的艺术营养,又传承了传统的艺术因子,解放了戏剧的生产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戏曲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既有戏曲研究所,也有戏曲研究室,特别是少数民族戏剧作家,为少数民族戏剧创作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力的增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戏曲文化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少数民族戏剧是中国戏剧的一个门类,它是开放在雪域高原、大漠戈壁、草原边塞的花朵,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和芬芳。

(作者单位:呼市群众艺术馆)

白润生老师是少数民族新闻研究的倡议者和开拓者。原本是一位教写作的大学老师,却在不惑之年转到新闻学教学研究,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独著或以第一作者出版了15部书(不包括以他人为第一作者的合著成果, 5次获省部级奖),写了三四百篇文章,成了一门偏僻而又独立学科的领头人,到现在仍然奔波在科研活动的平台上,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科的建立、发展和人才培养等孜孜不倦地耕耘。应编者之约,白润生先生将他《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白凯文少数民族文化文选》一书《后记》提供给本刊,今予刊发,我们可从老先生的个人履历管窥一位拓荒者的足迹,让后生习以承之。

――编者

上一篇:不与暴力合作 下一篇:产业化:地方电视台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