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悟叩问心灵

时间:2022-10-17 06:54:20

【入选理由】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思考感悟”类阅读材料文本就是作者自身对社会、对人生及事物的思考和感悟,可以在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近年来“思考感悟”类主题出现在中考试卷中的考查频率呈上升趋势。就今年笔者所拥有的115套中考试题来看,其中以“思考感悟”为主题的阅读材料有56套,约占49.7%。

【中考热点考题链接】

2013年中考试题中“思考感悟”类主题的现代文阅读考查略举:

《晶莹的瞬间》(2013年浙江省杭州市卷);

《由“到此一游”想到的》(2013年江苏省苏州市卷);

《没有发芽的种子》(2013年广东省湛江市卷);

《乡村的风》(2013年湖南省湘潭市卷);

《雪一化就有路了》(2013年河北省卷);

《与陌生人交流》(2013年山东省淄博市卷);

《一点素心》(2013年甘肃省白银市卷);

《凡人善举》(201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卷);

《经营好你的人生》(2013年四川省成都市卷);

《纯真年代里的纯真人情》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卷);

…………

【真题再现】

“知入”与“知出”

文/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作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思考练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和联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题)

(参考答案见下期)

【名师解读】

答题策略:

第1题要求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主要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的中心论点有的就是文章的标题,有的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有的是在文章的结尾处,有的是在文章的第二段。寻找文章的中心论点,应从文章的标题入手,了解到作者的议论观点或话题,再结合全文理解作者所要证明的观点,然后找到相关的语句或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第2题要求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主要考查学生感知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语言概括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可以先从文章的中心论点入手,看作者是如何提出论点和证明论点的,表述时需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第3题要求将一个道理论据放到文中的恰当位置,主要考查学生判断和使用论据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确认这个论据的类型和主要内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看看它可以证明哪一个分论点,再说出适合放置的段落,并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其所证明的内容。

第4题主要从词语的角度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代词“这样”指代的内容,一般来说是在该句的前面,只是有时需要用自己的语言稍加概括,有时也可以直接引用前面的话语。此处的“这样”既可以是该段的第一句话,也可以是叔本华主张的观点。

第5题要求谈对句子的感悟和联想,考查的是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内容,说的就是读书需要熟读精思,然后发挥联想,谈谈做到熟读精思有什么好处。

错因探究:

上述真题中第2、3、5题失分较多。

第2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有:对文章的论证思路不熟悉,遗漏了部分内容;只是说出了具体论证的部分,将提出论点的部分遗漏;语言表达不简洁,不流畅。

第3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是没能透彻理解论据的主要内容,把它放错了位置;说明理由不够简洁明了。

第5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只说出了这句话的意思,没能展开联想和想象,说出自己的感悟。

上一篇:浅谈公路养护机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下一篇:“自然环境”类主题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