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诠释的哲学思悟

时间:2022-06-29 02:44:11

《海上钢琴师》诠释的哲学思悟

[摘 要] 《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位从未踏上陆地的海上钢琴师1900传奇的一生。这部电影从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影片人物等方面都诠释着深刻的哲学思悟。在理想与现实中,我们是以强大的主体精神去包容世界,还是恪守内心对世界的认识,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我到底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困扰1900的问题在现代生活又该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这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关键词] 《海上钢琴师》;存在;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意义

《海上钢琴师》改编自意大利作家阿列山德罗•巴里科(alessandro•baricco)的小说《20世纪》(novecento),上映于1998年,由朱塞佩•托纳多雷导演。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丹尼普曼•T D•柠檬•1900(Danny Boodman T D Lemon 1900)传奇的一生,他是一艘轮船上的钢琴师。这部电影在剧情、音乐、内涵等方面都受到各界好评,但是它所反映出的哲学思悟更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电影剧情简介

1900年的第一天,油轮维珍尼亚号载着熙熙攘攘的欢呼人群在纽约港靠岸。添煤工人Danny Boodman在头等舱捡拾客人遗落下的物品,结果却在钢琴架上发现一个漂亮的婴儿。Danny Boodman十分惊喜,便收留了这个孩子,起名叫Danny Boodman TD Lemon 1900,纪念这孩子在新世纪的第一天被他收养。1900在肮脏闷热的锅炉房成长,弗吉尼亚号是他的全部。

8年后,一次意外的海上事件夺去了Danny的生命。在海葬的那天,飘荡而来的音乐让1900与钢琴结下了不解之缘。无师自通的1900弹奏了《莫扎特再世》,从此走进了只有钢琴和海洋的生活。

1900与发明爵士乐的传奇钢琴手Jelly同船竞技钢琴琴艺之后,声势更是如日中天。在慕名而来的唱片公司要为他录制个人专辑时,他意外发现船舱外清秀动人的女孩,并在感动之余创作了1900s Theme,但他不愿自己的琴声离开自己,从而粉碎唱片,也放弃了使自己流芳百世的机会。

Virginian号退役了,船被送进钢铁厂,在人们装好炸药准备起爆的时候,1900选择了与Virginian号共存亡。

二、哲学思悟

(一)人与世界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

20世纪的最初10年(1900就是处在这个时期),哲学界涌现出许多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说人“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这句话里的“在之中”(In-Sein)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实际上也是关于人和世界关系的两种不同理解:一种意义是指人在世界之中就等于人本来是独立于世界的,世界是碰巧附加给人的;“在之中”的另一种意义,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与世界”的关系。按照这种意义的“在之中”,人乃是“融身”在世界之中,而世界由于人的“此在”,对人揭示自己、展示自己。人(“此在”)是“澄明”,是世界万物的展示口,世界万物在此被照亮。

在第一种意义的理解层面上,认识是独立于世界存在的,作为个体的1900,我们说他存在于世界之中。但是,从第二种意义层面上探讨,1900拒绝下船,拒绝向世人展现,在世界没有找到展示口,因此,1900不存在,他是缺失的,电影结局1900的死亡其实是对这种缺失的一种验证。黑格尔认为,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一为二、二为一的关系。而人只有在自己的外面才能看到本体的自己。1900在世界之中,1900又在世界之外。因为大海已内化成了他的“我”;他能洞察周围的一切事物,因为他“生活”在周围一切事物之外。1900和世界是有间隔的,他否认了身份认同过程中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他放弃了社会身份的身份认同。从黑格尔的思想观点来看,1900作为个体的人也是“不存在的”。那我们看到的1900是什么?用黑格尔的话说他是“优美的灵魂”。

(二)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

在影片开始,当自由女神雕像隐约出现时,人们的尖叫声淹没一切。20世纪初,“美国梦”使各行各业的冒险者背井离乡,不知疲倦地追寻着、探索着。美国成为欧洲下层阶级和冒险分子的乐园。

自20世纪初,工业文明以无可阻挡之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无数欧洲移民带着自由和梦想,奔向自由女神,去寻找充满无数可能性的美好未来。

导演一直强调那么多人喊“America!”,这些人那么期待美国,其实是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在起作用。大海不是他们的归属,所以他们急着要回到陆地,然而这种错位的归属感,以及对自由的误解,使人们永远也不可能了解真正的自由的含义,却尴尬地陷入了“生活在别处”、失去自我的悲惨境地。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中刻画的人物就总是想像自己在别处生活,追求别人的追求,而失去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他说道:“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1900第一次想下船时,镜头显现了美国纽约城的浩瀚、缥缈,人在它的面前显得那样渺小,高楼,无边又灰暗的天空,钢琴师在迷茫、无助中挣扎,最后又转身回到了专属于他自己的生存方式――弹琴。

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是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科学和社会大发展时期,尼采把人类从信仰和宗教的大厦里放逐了。而弗罗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剥夺了人自认为万物之灵长的理由,人们突然发现自己处在一个两难的生存境地。曾经困扰着哲学家的两个问题:我是谁,活着为了什么,又重新摆在了人类面前。

1.我是谁?

尼采试图用艺术赋予人生以意义,用日神强大的生命力和酒神狂喜的陶醉战胜人生的虚无,可自己终究没有抵抗住命运的捉弄。托尔斯泰晚年时渐渐意识到自己生活的空虚。他苦思、求索,最后得出了一个令他心碎的结论:越是思考,他越觉得自己活在世上的荒谬,他试图赋予生命以意义但不得成功,他也预感到自己最终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生命是没有意义的。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对人的定义是借助上帝存在与否这个支点,他做出假设,如果没有上帝,人是渺小的;如果真的存在,上帝向父亲一样照顾我们爱护我们,我们依然不会伟大,他的全部尊严也正在于此。思考让我们个性回归。在《思想录》一书中,帕斯卡尔几乎是以一种疯狂的方式固执地将所有的哲学问题都回溯到这一点上――我是谁?

1900究竟是什么人?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海上的1900比芸芸众生看得更多、更透,疯狂喊叫“America!”的人们失去了人的本义,而1900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在众多的迷失中找到了自我。

2.我为什么而活?

存在主义大师加缪说有一种人“只要求自己以他所知道的东西去生活,去安排存在着的东西而决不引入任何并不确切的东西。”的确,选择很容易,但是选择以后的轨迹却不在人类的掌控之内。1900能够把握的只有钢琴的88个键,在有限的琴键上,他可以创造出无限的音乐。然而陆地,有无限个选择,选择之后又有无数个选择,每个选择都通向一条未知的道路,从而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这是1900惧怕的。他说:“为什么,为什么。陆地上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许多光阴。冬天忧虑夏天晚来,夏天担心冬天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地到处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的四季如夏的地方。对此,我并不羡慕。”

3.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人为什么存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年)认为,人生的总体基调是痛苦的,人生除了痛苦,便是虚无。换言之,痛苦就是生命的本质。而在人之中,天才又最为痛苦。叔本华的极端悲观主义认为,解脱痛苦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艺术的“观审”达到暂时放弃自己生命意志的解脱;一是通过禁欲彻底否定生命意志来求得永久的解脱。叔本华认为,艺术是人们解脱痛苦的良方,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进入审美的“纯粹观审”,沉浸于对艺术的直观中,生命便进入了忘我的超然境界,使自我的主观性“自失”于艺术对象的观审之中。这样,个体就可暂时超脱自我生命意志的缠绕,逃离痛苦的大海。为此,叔本华把艺术称为生命意志的“清净剂”。

但是,叔本华强调,艺术观审只具有一时之效,要净除永生的痛苦,必须彻底否定生命意志。叔本华认为,这就需要以禁欲乃至死亡的方法来摧毁生命意志。他说,禁欲就是“故意的意志摧毁”。由于只要生命存在,“整个生命意志就其可能性说也必然还存在,并且还在不断挣扎着要再进入现实性,而以全部的炽热又重新燃烧起来。”所以,惟有禁欲和死亡才能彻底挣脱生命意志的桎梏,摆脱痛苦的人生。1900用自己的传奇完美地诠释了叔本华的哲学观点,Danny的死成就了他的痛苦,于是钢琴这种艺术形式成为他解脱的方式。叔本华说:音乐表现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就在于它的意志有所追求.一个追求满足了,又有新的追求,如此永远不息。满足了就是快乐,不满足则是痛苦,缺少愿望就是苦闷和无聊。而音乐恰恰表达了欢愉、抑郁、痛苦、恐怖、快乐、心神宁静等。它所表达的不是个别的感情,而是这些感情的纯粹本质。1900在音乐这种艺术介质中体会存在的复杂的含义。但是,当那个年轻女子出现之后艺术的药效便失去了,随着爱情的远离,他陷入了另一种痛苦,甚至第一次有了下船的念头,但是最后,他放弃了,放弃了欲望,1900选择了与Virginian号一起灭亡,死亡使他彻底地摆脱了人生的痛苦。

三、结 语

《海上钢琴师》诠释的哲学思悟是丰富又复杂的,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却又不可避免。在理想与现实中,我们是以强大的主体精神去包容世界,还是恪守内心对世界的认识、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我到底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困扰1900的问题在现代生活又该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参考文献]

[1] 叔本华.生存空虚说[M].陈晓楠,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

[2] 帕斯卡尔.帕斯卡尔思想录[M].何兆武,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3] 王颖.浅析《海上钢琴师》中1900的身份认同[J].科教文汇,2008(08).

[4] 司慧慧.电影《海上钢琴师》的生存隐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22(01).

[作者简介] 张小倩(1982―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赵丹(1982―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徐红艳(1980― ),女,河北保定人,在读硕士,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

上一篇:文化工业下的台湾电影音乐 下一篇:动画技术与艺术的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