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馆藏建设”

时间:2022-10-17 06:47:26

“互联网+馆藏建设”

摘 要 近十多年来馆藏建设领域最凸显的发展趋势就是读者决策采购,即从最初简单、非正式的用户荐书政策到根据馆藏自动按需购买的藏书建设新模式,而这种新模式正是“互联网+”环境下馆藏建设的发展方向。论文从“互联网+”环境下读者决策采购产生的背景入手,分析读者决策采购的优势和挑战,并针对挑战提出相应完善办法。

关键词 互联网+ 用户决策采购 馆藏建设

分类号 G253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12.007

“Internet+ Collection Development”: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

Cao Shasha, Xu Lan

Abstract 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 (PDA) is the most promin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library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last ten years, which is a new pattern of collection development that purchases book automa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replacing the initial simple and informal user policy. This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library construction in the ‘Internet +’ environment. This paper expresses the background of PDA in the environment of‘Internet +’,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of PDA,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the challenges.

Keywords Internet +. 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 Collection development.

将用户需求和图书馆采购进行有效对接一直是馆藏建设研究的重点。无论是传统的馆员独自选书、实施阅选计划(Approval Plan)、专家选书、还是馆际互借,抑或是如今的读者决策采购(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简称PDA)无不践行着图书馆“有效满足用户需求”这一根本目标。PDA起源于馆际互借模式,作为“互联网+”与馆藏建设融合的典范,PDA颠覆了1960年以来的“专家选书”模式,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简称ACRL)研究规划和审核委员会2012年曾提出:PDA被认为是图书馆的大势所趋,并将成为一种规范[1]。如今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马拉西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图书馆开始实施PDA。

1 PDA产生的背景分析

PDA的产生伴随着高校图书馆经费短缺、电子出版物的出现和流行、读者对现有馆藏的不满意以及馆藏流通率和图书馆投资回报率低而出现。

1.1 经费限制

面对持续经济衰退的压力,美国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在努力克服经费削减造成的后果。据《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高校图书馆杂志)2010年9月的一项国际性调查表明:全美近42%的高校图书馆面临经费短缺的现状,因此很多图书馆计划裁减其在信息资源(69.1%)和员工(30.5%)上的费用[2]。在采购经费欠缺的背景下,图书馆理所当然希望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最有价值的资源购置中。PDA的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没有比读者根据自己需求采购更能体现资源的价值性了。此外,馆际互借被PDA取代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馆际互借请求比较贵而且很慢,有时馆际互借的成本甚至会高于该书在购书网站如亚马逊上的购买费用。

1.2 电子出版物的冲击

随着电子资源的出现和流行,电子书和电子期刊成为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至关重要的参考文献。电子书开始成为某些大学图书馆的重点采购对象,特别是在一些研究型高校图书馆。德古意特出版社在一项对三所机构实施的试验项目中对其用户就电子资源的偏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没有用户对电子资源持否定态度,其中持中立态度的占25%,持积极态度(含非常积极)的占75%;而且74%的用户表明他们在使用学术著作时倾向于电子资源[3]。出版社和书商也对文献资源电子化做出了一定努力,如截止到2012年中期德古意特出版社出版了9000多种电子书;在1999至2011年间,EBSCO电子资源占总资源的收入由4%增至63%[4]。

1.3 现有馆藏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图书馆现有馆藏不能满足读者对藏书量的需求;另一方面,传统的购书方式在满足读者即时需求上存在偏差。大量出版物的激增,使得图书馆更无法购全读者所需的全部资源,即便是在经费相对充足的前提下也无法实现,更不用说经费短缺了。在英国,无论是学生调查委员会(National Student Survey)还是学生小组都认为图书馆藏书量不足,学生希望可以借阅更多图书,因此图书馆花费大量精力克服这个问题,方法之一就是实行PDA[5]。在传统的阅选计划和专家选书过程中,馆员和教师会对图书进行精挑细选,而这种精挑细选难免和满足读者即时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矛盾。

1.4 馆藏图书流通率低,图书馆投资回报率不高

需要的馆藏未被购买,而购买的馆藏流通率又低,这也造就了当前图书馆的尴尬局面。早在1969年,Richard Trueswell在研究图书馆的核心馆藏时就发现,馆藏文献的流通行为和商业库存有着强烈的相似性,即80%的流通率是由20%的馆藏决定的,俗称“二八定律”。十年之后,1979年著名的匹兹堡研究(又称Kent研究)也指出多数的流通率是由少数的馆藏决定的[4]。Cornell大学图书馆2010年报告表明1990年以来该校采购的55%的图书从未流通过[6]。伊利诺伊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2010年的阅选书目比较分析中也表明相当一部分的文献资源从未离开过书架[7]。与此同时,很多图书馆的馆际互借请求却明显增加,也说明了其现有馆藏并不能满足读者需求。可见图书馆员并不能提前准确预测用户的需求,馆藏的低流通率导致有限经费的浪费,图书馆投资回报率较低。

2 PDA的优势

作为近十多年来馆藏建设领域最凸显的新趋势,PDA以实现满足读者采购过程的即时需求、提供对文献内容的永久访问而不是临时借阅、节省图书馆经费、直接访问文献资源为目标,其优势甚为明显。

2.1 及时满足读者的直接需求

传统的采购主要是基于“以防万一”(just in case)的采购模式,即图书馆员凭借其专业技能采集所需的文献资源。这种采购模式的不良后果之一就是馆员采购与读者需求不能很好的匹配。PDA的出现促使图书采购从“以防万一”模式向“及时”(just in time)采购模式转变。图书馆和PDA供应商合作提供一系列可供选择的电子书记录,通过适当的步骤(可能是阅读10页以上、或者是3次短期借阅或是打印非题名页和索引页之外的任意页数)触发购买或者短期借阅,读者便会自动获取所需资源,读者方的无缝访问甚至使读者没有意识到他已经为图书馆采购提供了书目。这种直接访问,能及时的满足读者所需。2.2 节省图书馆员采购时间,提高馆藏利用率

与传统采购的低流通率相比,通过PDA采购的文献至少会流通一次。Purdue大学2000年执行的按需采购图书(Book on Demand)项目中,有68%的图书在项目执行的前两年至少流通1次,42%的图书流通次数超过2次;而同期通过传统途径采购的书目中这组数字分别为36%和16%[8]。PDA不仅可以节省馆员采购时间,消除馆员采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不必推测所选书目是否为读者所需书目,而且也可以将馆员从日常琐碎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别的任务中来,如充当院系联系人、嵌入馆员、数据采集者、专注于学术研究等工作。

2.3 节省经费,只对实际使用的资源付费

尽管在PDA模式中读者可供选择的书目很多,但只有当读者实际使用某图书时才会购买此书。Stetson大学一直有馆员和教工共同建设馆藏的传统,馆员因担心教工选书并未被利用,所以通过将专家选的书目加入PDA目录中而不直接购买,如果某书在PDA模式中并未被使用,图书馆则无需购买,节省了图书馆的经费[9]。对于利用率较低的期刊实行按次计费也能节省费用,图书馆只需对利用的文章支付小额费用,而不必购买整本杂志。需特别注意的是,在PDA模式中,图书馆需要对书目设置价格上限,否则,不但节省不了经费,PDA还会因为超支很难继续运转下去。

2.4 节省实体空间,丰富馆藏

作为一种按需采购模式,PDA有助于缓解图书馆书架日趋饱和的负担。对于书目列表中从未被利用的图书,图书馆无需购买,由此释放的空间可用来存储其余的所需资源。虽然PDA只对实际使用的资源付费并得以节省馆藏空间,但读者可获取资源的范围却是增加的,因为被导入到OPAC的书目列表(可能包含若干万条记录)一般会提供一定时间的浏览,这对于资源有限的图书馆而言,即可大幅度的增加其馆藏规模信息。

2.5 反映了跨学科书目的需求

除了上述优势,在PDA的具体实践中还发现了读者对跨学科书目的需求。传统采购模式中,图书馆员一般倾向于采购特定学科领域的书目,偏重理工科类的高校更倾向于选择理工类馆藏,偏重文科类的高校则更倾向于选择文科类馆藏。出乎意料的是Purdue大学的按需采购项目反映出跨学科研究的影响和用户对超出传统分类范围学科的兴趣,2010年对Purdue实验的分析中表明人文学科的学者是该项目最大的读者群,尽管该校有近58%的学生学的是自然科学与技术专业,但所有被请求的书目中人文科学占45%,自然科学与技术只占13%[10]。

3 PDA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

尽管PDA有众多优势,在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Walters[11]认为高校图书馆员的目标不只是进行信息传递,而在于对学术资源的选择和使用以期满足读者需求。笔者认为PDA目前主要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

3.1 未能区分读者的即时需求和长期教育需求

读者的即时需求和长期教育需求是不同的,对学生而言其即时需求是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对学校而言学生的长期教育需求则是实现学习这一目标。如果学生的即时需求推动馆藏建设决策,那么快速响应该需求的PDA模式是很理想的,然而现实是学生的即时需求并不能充分代表高校的教育目标(高校的教育目标是教育学生、促进学术研究)。对PDA的使用统计只表明采购的资源是否被查阅或下载,而不能表明它是否被读者阅读、理解和融入读者知识中,可见满足读者即时需求的PDA并不意味着满足了其长期教育需求。PDA模式中的读者并非学科专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介绍性读物而非学术性作品,这可能会导致馆藏质量不高、馆藏不平衡的现象。

对于馆藏建设中学生的即时需求和高校的长期教育需求不一致的现象,未来实施的PDA项目可以将现有的阅选计划和PDA预选书目结合起来,前者满足高校的前期教育需求,后者满足读者的即时需求。总之,通过识别并选择高质量的馆藏,摒弃低质量出版物,确保高校的教育目标能够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中使用的资源,将读者即时需求和学校长期教育需求统一起来,从而促使读者可选择的资源最大的满足其需求[11]。

3.2 电子书的相关复杂问题

相较于纸本图书,电子书具备某些先天优势,如多用户同时使用;随时远程访问;灵活打印和复制;多平台下载使用;不存在丢失、被偷和损害的风险;不占用实体空间等[12]。但电子书的使用方面仍然存在大量复杂问题:(1)现有电子书的缺乏可能是制约PDA电子书项目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虽然电子资源较之前有了大幅提升,但是可用的电子资源仍未普及,Ebrary作为最大的电子书供应商,在2011-2012年间只提供了31%的电子资源[13]。(2)出版商出于追求纸本资源利益最大化,限制电子资源的出版,通常电子书的出版要比纸本书滞后3-8个月。(3)并非所有的纸本书都能电子化,不同学科领域电子书覆盖范围不一致,学术类的电子书数量有限且价格昂贵(为了弥补纸本图书收入变少而提价)。(4)电子书许可缺乏标准,在欧美图书馆几乎所有的电子书是以许可(或租赁)而不是购买的方式存在,租赁每年需支付一定费用,即便是永久访问许可也需支付平台费用,因此电子书的实际价格可能会高于纸本书;在美国,电子书不具备纸质书的销售、租赁或转售法;有的许可条款会限制被浏览的次数,有的许可条款会限制本校教职工访问,几乎所有的许可条款都对用户浏览、打印和下载的范围进行了限制。

鉴于PDA电子书选择的复杂问题,这就要求图书馆在项目实施之初严格选择PDA馆配商,理解并评估其电子书限制和许可协议,如图书馆可优先选择能够提供读者同时选择纸本图书和电子书的馆配商以缓解电子书滞后纸本书出版的问题;开展信息素养培训,对读者进行相关知识培训,防止因为读者的无意违规行为而导致访问无效;图书馆对电子资源的许可协议做好存档工作,以防日后同馆配商发生纠纷时有据可循。

3.3 未能充分利用图书馆员的知识和技能

尽管PDA项目的主体是高校师生,某一特定专业的学生比图书馆员在该学科的馆藏采购中更有发言权,但不可否认,图书馆员拥有更广泛的知识,如研究过程相关知识;学术规范相关知识;文献检索相关技能和经验;熟练掌握各类选择工具;熟悉院系课程和教师;熟悉出版商、许可协议和价格模型;了解本馆馆藏,因此在选择时注重馆藏的均衡性,馆员有责任依据自己的经验知识为图书馆选择馆藏。

这一挑战的解决办法,一是充分利用图书馆员的相关知识技能,继续维持其在书目选择中的核心角色来缓解,如加强对PDA可选书目的控制、排除某些不符要求的书目。二是设置合理的选书权限,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给予不同的选书权限,如给教师和研究生更宽松的选书权限,因为相比较于高校本科生,高校的教师和研究生更能胜任选书任务,Sam Houston州立大学实施的PDA项目就证明了上述情况[11]。

3.4 对馆藏平衡造成一定影响

假如每个人都拥有选择图书的机会,那么馆藏将会过度代表人数较多群组的需求而不足以代表人数较少群组(如人数较少的师生)的需求,馆藏会明显向前者倾斜,特别当特定个体和团体占PDA用户比例越少时,这种影响就会更严重。除此之外,PDA给与个人用户太多权限,可能会导致图书馆对于某一类图书或个人花掉大量经费。极端的例子是Mississipi大学的一位用户选择了近170种书,大约占总费用的1/4。不同的读者其选择书目的层次有所不同,如高校本科生较喜欢选择热门主题的介绍性书目,研究生和教师则更倾向于选择专业研究书籍。由于PDA服务的供应商有限,主要是Ebrary、EBL、YBP、Coutts等供应商,会造成众多研究型馆藏类似,无法突出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并导致馆藏失衡。

建立适当的预设文档对馆藏均衡有着积极的影响。预设文档除了可以对所选书目的学科、时间、语言、出版时间、主题等进行限制,还可以对读者权限进行限制,这样以来,馆藏过度向某一团体倾斜和个人用户花费了过多经费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3.5 预算超支及相关问题

不少实施PDA项目的高校都经历过预算超支,采购不得不随之搁浅直至经费到位才能继续的窘境。在项目开始之初经费充足,用户采购称心如意;但一旦预算超支,用户因不能采购而不能享受图书馆提供的直接购买所需资源的服务。预算超支易造成馆藏资源分布不均,使得该年度中后期出版的资源图书馆无力购买。长此以往,这会造成用户对图书馆的失望,心灰意冷之余会通过其它途径获取资源而直接绕过图书馆。

加强对PDA的监管,及时关注PDA经费使用情况。图书馆可以对单本图书设置价格上限,超过某一上限的书必须要图书馆员加以审核才能购买。增加用户触发PDA购买的请求次数,Newcastle大学便采用的是此种方法[14]。按月分配经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预算超支的问题,用户上个月未能采购的图书下个月可以继续购买,不至于用户对图书馆失去信心。总之,解决经费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制定灵活的PDA经费分配制度直至确保没有超支现象发生。

4 结语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拥护PDA项目因为它使馆藏从潜在使用转向直接需求变为可能;PDA允许图书馆为其读者呈现比在传统购买模式中更多的书目,以满足读者的潜在需求;PDA能为图书馆节省经费和实体空间,提高馆藏利用率。PDA的影响是相当积极的,这些优势使得PDA成为馆藏建设的新方向,甚至变成新规范。图书馆开展PDA是大势所趋,不但高校图书馆,以后公共图书馆也将陆续实施,PDA将成为馆藏建设方法的有效补充。总之,PDA项目的引入将给“互联网+”环境下馆藏建设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应该紧紧抓住它。

参考文献:

[ 1 ] ACRL Research Planning and Review Committee[EB/OL].[2016-04-01].http:///news/mediapre-

sscenter/americaslibraries/academic.

[ 2 ]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cademic libraries[EB/OL].[2016-02-01].http:///news/mediapre-

sscenter/americaslibraries/academic.

[ 3 ] 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a model for providing complete access to electronic content while limiting costs for libraries[EB/OL].[2016-02-01].http://www.degruy-

/staticfiles/pdfs/wp_PDA_EN.pdf.

[ 4 ] EDWARD A G, KAREN L.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demand-driven acquisitions in academic libraries[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2015,76(2):206.

[ 5 ] GRAHAM S, BRIONY HEYHOE-PULLAR. The cu-

stomer is always right? Assessing the value of patron-driven acquisi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J].Insights,2015,28(1):22.

[ 6 ] Report of the collection development executive commi-

ttee task force on print collection usage 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EB/OL].[2016-02-01].http://staffweb.library.cornell.edu/system/files/Collection UsageTF_ReportFinal11-22-10.pdf.

[ 7 ] WILEY L, LISA G, TINA E C. Approval plan profile

assessment in two large ARL libraries: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and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J].Library Resources and

Technical Services,2010(2):64-76.

[ 8 ] KRISTINE J A, ROBEN S F, JEAN-PIERRE V M.

H. Buy, don’t borrow bibliographers’analysis of academic library collection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rlibrary loan requests[J].Collection Management,2002,

27(3/4):9-10.

[ 9 ] KARIN J. FULTON. The rise of patron-driven acquisitions:a literature review[J].Georgia Library Quarterly,2014,51(3):2.

[10] NIXON J M, KRISTINE J A, ROBERT S F. Liberal arts books on demand:a decade of patron-initiated collection development, part 1[J].Collection Management,2010,35(3/4):132.

[11] WILLIAM H W. Patron-driven acquisi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mission of the academic library[J].Library Resources and Technical Services,2012,56(3):199-213.

[12] (E-book) 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s(PDA)an ann-

otated bibliography[EB/OL].[2016-02-01].http://ir.

lawnet.fordham.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00

&context=staff_publications.

[13] WILLIAM H W. E-books in academic libraries: challenges for acquisition and collection management[J].Libraries and the Academy,2013,13(2)187-211.

[14] CAROL T. New directions for collections[EB/OL].[2016-04-01].http:///2010/06/technology/new-directions-for-collections/.

曹莎莎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图书馆员。安徽合肥,230031。徐 岚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安徽合肥,230031。

(收稿日期:2016-04-22 编校:刘 明)

上一篇:创意邂逅未来汽车 下一篇:深山有梦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