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

时间:2022-10-17 06:17:58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

著名的意大利幼儿教育和心理学家蒙台梭利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幼年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这说明,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对其智力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呢?

一、应给孩子营造宽松、无压力的交流环境

幼儿阶段正是语言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语言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幼儿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机会,为其语言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交流时,教师要特别围绕在幼儿身边的事情和环境,谈一些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乐于表达和交流。

1.开展游戏活动。游戏具有社会性、创造性、概括性和兴趣性等特点,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在游戏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他们的想象得以自由驰骋,好奇心强、好模仿和好活动的需要能得到满足。教师在进行幼儿语言教学时,多采用游戏的方式,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中理解快、感受深、记忆牢。由于在游戏过程中,运用、练习语言的机会多,对幼儿发展口语表达能力也有显著作用。因此,幼儿园可以进行一些角色游戏活动,如在话吧、超市、医院等不同类型的情境模拟中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讲,为幼儿创设交往、表达的机会。

2.给幼儿讲故事。蒙台梭利认为:动听的故事、优秀的图书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和直观性。幼儿在文学知识和精彩图片的耳濡目染下,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增强用语言表达思想、表现世界的能力。因此,故事是孩子探知未知世界的窗口,是我们训练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讲故事时让孩子看着书,教师指着上面的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讲的过程中也可以停下来提问题,让孩子思考、回答并给予鼓励。当获得了老师的肯定后,孩子渐渐变得勇敢、自信起来,为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讲完后让孩子自己看着图画进行复述。孩子开始复述时要给予帮助,复述后要给予鼓励,在适当的时候再安排孩子照着书本讲故事。这样坚持训练能够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当幼儿敢说、爱说之后,教师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模仿型的介绍转向创造型的讲述):鼓励幼儿自己编故事结尾、开头,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其思维能力。

3.开展跨班级交流活动。当幼儿有了一定的交往能力时,以班级为单位的小集体游戏就无法满足幼儿模仿社会活动的需要了,这时可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开展跨班级的相互交往活动,也可开展“大带小”活动。例如:让大班的孩子到小班帮助小弟弟和小妹妹穿衣服、整理被褥、擦桌子等。和不同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活动时,孩子们感到特别有趣,有新鲜感,能够体验交往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语言交往的能力。

4.鼓励幼儿间的语言交谈。经常开展谈话活动能够较好地促进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可以在课间向幼儿提出话题,让幼儿自由交谈。例如:你喜欢什么动画片,里面的人物你喜欢谁?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如怎么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在自由交谈中,幼儿的语言能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多种手段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增大其语言信息量

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开阔孩子的眼界,会让孩子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实际活动中,逐步增加交流体验。在此过程中,让孩子经常讲述发生在身边或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既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孩子言语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孩子的接受能力、模仿能力非常强,有时看过一次广告就能流利地说出广告词。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电视节目让幼儿欣赏,特别是孩子喜欢的动画片等,这对于孩子发展语言是很有好处的。家长也可以选择带有配乐的优美儿童诗,时间长了幼儿自然会跟着读,逐步提高语言能力。

2.选择完成任务的手段使孩子主动交流。有的孩子怕与生人接触,见生人不敢说话,这对其将来与人交际很不利。教师可以用交代任务的方式使其逐渐解除顾虑,克服心理障碍,学会与人交往。比如孩子要吃冰棒,你可以同意并马上拿出买冰棒的钱要他到路边老爷爷摊上去买,孩子如不愿去,就说:“那就没办法了,我同意你吃,钱也给你了,不买就只好算了。”孩子在吃冰棒的强烈愿望下只好去买。第一次你可带他走到冰柜边,但要坚持让他叫“老爷爷”,说“买冰棒”。此举成功后,马上肯定他的进步:“你又长大了,会自己买东西了。”孩子既吃到了冰棒,又受到了表扬,感到与生人说话并不那么可怕。这样,在亲身实践中,孩子慢慢有了自信,自然也就克服不敢与生人说话的心理障碍了。有位家长就是通过让孩子给邻居带报纸、送信的方法,把一个腼腆怕人的小男孩锻炼得外向活泼、善于交往。

三、教师的提问应具有灵活性

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提问应注意采用各种方式灵活地进行提问。如在《大象手帕》的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大象先生的手帕被风吹落掉进了河里,小青蛙捞起并玩耍,大象先生告诉小青蛙这是它的手帕,并要小青蛙还给它。当老师问:大象先生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小青蛙说的时,有的孩子说是“高兴的”、有的说是“生气的”等,但是没有人想到应该用请求的语气。老师请小朋友表演了高兴的语气是怎么样的,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孩子们虽然觉得这两种语气不是特别合适,但他们还是没想到要获得别人的帮助,应该作出请求。后来,老师又换了一种方式说:如果别人捡到了我们丢失的东西,我们是应该用高兴的语气、生气的语气、还是应该用请求的语气,让别人还给我们呢?孩子们经过慎重比较,认为请求的语气应该更合适。所以,我们教师的提问不要让问题绊住自己,在原地转圈,而要灵活地变换方式,让幼儿更快地理解提问的意图,从而延续对话的进行。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双向性,常言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提问也是如此。如果只有老师的提问,没有孩子的疑问,也不能很好地启迪孩子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互问互答,才能使其语言流畅,思维深刻。例如:看图讲述就是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老师可引导孩子思考以下问题:你们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回答?我再讲一遍,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问我,看谁能把老师给问住了。久而久之,孩子们会长出一双于善于发现的眼睛,会更富有个性的成长。语言教学中的提问,教师应把握契机,运用幽默诙谐的问题调节枯燥无味的活动气氛,孩子们会更富有趣味性回答,也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如《小狗抬轿》的故事中,换一种问法:你最喜欢故事中的什么地方?为什么?你觉得故事中的哪儿最有趣?为什么?幼儿回答:我觉得老虎摔个大老跤最有趣;我最喜欢故事中老虎坐轿把扇摇的那种得意样子;我觉得老虎摔得鼻青眼肿、一瘸一拐、哇哇直叫的样子最有趣等等。孩子们富有童真、童趣的回答,将使你耳目一新,倍感亲近,把活动气氛能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更新提问意识,优化提问质量,使之在教育活动中,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幼儿智力的开发,幼儿教师一定要在实践中多策并举,把握好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浅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选拔培养激励机制 下一篇:无功补偿的方式及其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