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闽南人”受众族群观察

时间:2022-09-23 06:43:44

摘 要:闽南人在台湾被称为“本省人”,他们是台湾社会的主体。对台传播中,只有把对“本省人”的传播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传播目的、体现传播效用。面对特定族群需要特定方式方法。文章通过分析台湾“闽南人”族群的主要特征,发现两岸闽南人差异与共同点,从而为新时期对台传播找寻切入口。

关键词:闽南人;受众观察;对台传播;共同点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091—02

闽南人的情感和利益是维系信任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方面他们拼搏、传统、尚草根、热心重情、懂得感恩。另一方面,他们矛盾、好内斗、爱反抗、固守本土、惧怕竞争。依据“行政院客家委员会”2010年至2011年的台湾客家人口基础资料调查研究:在各大族群分布上,“福佬人”(即闽南人)占67.5%;“客家人”占13.6%;“大陆各省市人”占7.1%;“原住民”占1.8%[1],可见闽南人是台湾社会的主体和重点,他们主要集中在台南地区,称自己为本省人。拥有着根深蒂固的闽南文化的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相信外来政权能带给他们利益。闽南文化共性让两岸闽南人拥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本体意识、祖宗观念、亲缘义气、拼搏精神。巧妙利用其特点在对台传播上,才可能真正做到“向下沉、向南移”。

一、本是同根生

台湾早在数百年前就已有数量巨大的闽南移民,“九死一生跨过黑水河”,为台湾的开发和建设贡献毕生心血。长久以来,他们怀抱“原乡”思想,希望能在来日光宗耀祖,可摆在他们面前的是被抛弃、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所以台湾是“悲情”的,正如罗大佑的歌中唱的,它像“亚细亚的孤儿”。闽南人作为台湾主体,他们在长久的反抗中牺牲最大,贡献最多,他们认为自己是台湾的主人。百余年的焦虑,使他们愿意内耗,相信神明,小富即安;但他们不愿竞争、消极面对变革。历史让闽南人很难再相信所谓承诺,相信的只是自己的拼搏。面对闽南受众,需要倾听,需要体会他们的“悲情”。对台湾南部的宣传不能只停留在政策传达、经济邀约上,侧重点应该要唤醒闽南人“根”的意识,淡化目的性,潜移默化施加影响。

二、台湾闽南受众主要特征

(一)崇尚拼搏,敢于反抗

早期闽南人跨越凶险的台湾海峡,靠着“拼搏精神”来到荒凉的台南平原奋斗。现在的南部人仍然沿承闽南人热爱开拓,敢打破常规、敢重新开始、敢尝试新鲜事物等特质。“爱拼才会赢”成为他们的代名词。

最早的闽南人迁台就源于对政府的反抗,历经了与荷兰、西班牙殖民者、明郑集团、清朝统治以及日据时期和白色恐怖时期长达数百年的斗争,台湾人的反叛精神不断强化。台南人的祖先,不仅要与严酷的自然条件斗争,还要迎接一批批的新移民与殖民者,为捍卫自己的权益,必须随时做好战斗准备。加之生存的刚性需求,内部纠纷也极为常见。清朝统治期间,有记载的械斗如“闽粤斗”、“漳泉拼”、“闽客斗”就达60多次,极其惨烈。发展到今天,单通过台湾政坛戏剧化的演绎,闽南人为争取利益,不惧内斗,不惜内耗的性格可见一斑。

(二)注重传统,畏惧变革

闽南人的“原乡”意识,让他们倍加珍惜故乡的一切,对传统风俗自然非常看重。如今南部多数县市依然保留着或好或坏的故乡传统。南部人思想保守,因此“重农意识”让南部成为台湾最主要的农业基地。多年的经营,闽南人也逐渐将对故乡的思念转化为对所在地的认同。伴随移民融合,建设水平、文明程度提高,闽南人对本土的认同愈发深刻。

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闽南人,“稳定的生活”成为必须。因而,闽南人怕受到外来事物冲击、拒绝改变。全球化、科技普及、企业迁移等现状都让他们感到生存压力倍增。台湾“本省人”对非本地的事物抵制较为,甚至会反对全球化、不接受ECFA。

(三)心怀悲情,期待成功

台湾岛孤悬海外,数百年来不受当权者重视。李鸿章对慈禧太后说台湾“鸟不语、花不香、男无情、女无爱,弃之不足惜也”;日据时期台湾人文官做不到科级、武官做不到校级,造成了台湾人普遍的“弃儿”心理。1949年被国民政府收复后,又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二·二八”事件,当局捕杀了许多“本省人”,又加剧了闽南人的悲情意识。直至今日,“二·二八”依然是政党争取选票的工具。

台湾闽南人特别爱面子,什么事都要风风光光;丢什么也不能丢了面子。南部人争取权益的思想根深蒂固,他们称之为“出头天”意识,一个本省人的成功就是整个族群的成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台湾人愿意相信。同时南部人为追求“出头天”,所作所为的确出人意料。

(四)热心重情,易被利用

到过台湾南部的人都会感觉,南部人更热心善良、民风淳朴、待客热情。他们重感情、重义气。作为农耕社会和传统手工业区,家族、宗亲、血缘成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主要纽带,加上“搏感情”的推动,宗族观念越来越强。家族关系,让南部地方派系成为选举的关键力量,地方派系倒向哪,基本就能确保其当选,各宗族各派系之间利益也不断交换。

由于这种宗族观念与抱团思想,给那些依靠不法渠道发家致富的人以可乘之机,许多南部民众因此受害不浅。南部有句话“帮亲不帮理”,在是非面前,他们更愿意以亲疏远近来判断。这也是为什么岛内政坛恶斗不断,蓝、绿支持者,多站阵营、少问是非。例如贪腐铁证如山,却仍有南部民众全力支持,其子陈致中也能高票当选台湾“立委”。

(五)知恩图报也报复心强

早前的台湾移民多是成帮结社、投亲靠戚,共同在台湾土地上开垦经营。为了基本生存,只能更加团结。但若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先民们也不惜用械斗、暴力等方式夺取资源。即便是日据时期,民众内部为争利益而发生的械斗也时有发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内部团结又报复心强的特征。

这种特征的范围非常广,分布也复杂、纠缠。从地理上看,台湾有南、北之分,或者是中、南、北之分。选举时期,这种人脉分布的范围就非常明显。南部选民偏向支持绿营的“”,北部选民偏向力挺蓝营的“”,而中部选民就像一座天平,以浊水溪为界,蓝绿双方基本五五分成,因此中部也是选举中双方较力的关键力量。

上一篇:“世宗”其人与“世宗”其地 下一篇:平面设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