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17 04:29:44

初中思想品德课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策略研究

摘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它符合中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和时代的要求。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策略。

关键词:情感 态度 价值观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139-02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教学的第一目标,这与传统的把知识、能力目标放在第一位具有了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从原来只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转变为关注学生完整人格品质的发,从原来只关注教材内容转变为关注社会、关注每个学生个体。“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存在着静态的三大情感源点――教师、教材、学生”,因此,要最大程度的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要从这三个要素的关系中探寻出路。

1 构建良性的教学互动体系

1.1教师要大胆创新,革新教学行为

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作为文化传播者、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而更应该关注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更加应该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目标的实现方式存在这本质上的区别,积极地寻求有效途径,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自己的课堂教序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才是思想品德课真正的意义所在。

首先,教师要善于设计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因此,教师要会围绕着教材内容设计课堂丰富的教案,使课堂尽可能充实。

其次,要勇于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学就是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而新近的观点中,教材只是教学所用的材料之一,也就是说“首先,不能完全脱离教材,教材仍然是课程实施中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师不能唯教材是从,要对教材内容恰当的进行重建,包括对教材具体内容标准的自由地加以选择和重组,对指导建议和活动案例进行精心的筛选,以及选择多样化的教材。”这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据此,“教师就必须要掌握三项本事:读透教材、补充教材与批判教材。由于教材上的知识往往采用节选或者浓缩的方式来选择,教师要读透教材,就必须理解教材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师要补充教材,就必须知道教材知识与其它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教师要批判教材,那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知识要有自己的见解与判断。”唯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真正的符合学生思维、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1.2拓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各种情感实践活动,如参观、访谈等,使学生了解社情民意,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社会现实链接起来,使他们的情感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升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如何。”良性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于教学活动的展开,而且也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内化,进而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不再是特权式的人物,也不存在学生“主体性”极度彰显的情况,学生与老师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为话题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导他们说出想说而没有机会说的话。在良性的师生对话关系中,学生被老师接纳和信任,他们享受到师爱的温暖,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得到教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他们体会友谊,充满力量,感到自信;学生与教师的真诚相处和进行智慧和情感的交流,他们会相信人世间的真诚和美好。在这样和谐的环境中,会培养出学生诸如乐观、自信、自尊宽容等良好的性格品质。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给学生作了一个人际关系的示范,在这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得影响下,学生会形成乐于助人、热爱集体、团结合作的良好心理品质。

学生进入初中,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内心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表现为心理的封闭性与言论的隐蔽性等特点,作为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如让学生写学习收获、心路历程、人生感悟等来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笔者在自己所教的几个班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到了他们对笔者的要求、学习上的困难和思想上的困惑,这对笔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编订更加完善的教材体系

课本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新课程理念的主要体现和实现的载体,教材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所以编写一套既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又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遵循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教材,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与学生脱节的现象,它阻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终极目标,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教材编订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教材内容的呈现要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来组织表述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和体会教学内容中的道理,从而将本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主选择,使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文本。

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是在个人的主动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教材内容的组织及编排要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交流,学会做人。

思想品德教材要围绕学生的生活来组织教材内容,使德育教材内容生活化。也就是说,选取那些学生感同身受的例子,而非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例如,讲到爱国,要从普通人的言行出发,更要从初中生生活周围选取事例,而不能只举名人的爱国事例。要使学生有这样一种感觉: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不是遥不可及,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体现出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德。这样的认识会促使学生将高尚融入到自己日常的生活中,帮助关心我们身边的每个人的过程中,身心得到锻炼,精神得到升华。

教材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就是要使教材内容既要有文字描述,也要适当配以图片,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应尽量生活化,以生活实例的方式体现,教材应选择典型案例,设计开放性情境,激发学生自学热情。

4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良性的教学互动体系就必须建立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因为评价体系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手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传统教学中,评价往往是在教学之后进行的一种孤立的、终结性的活动,目的在于对学习结果进行判断,如图4.3所示。但事实上,评价的出现应该是自然而然的,是一个进行之中的、嵌入的过程,是整个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的评价才具有指导学习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激励的作用,如图4.4所示。

但是,当前学校中实施的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多时从升学目的出发,即便是像思想品德这种以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学科,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竟然也可以等同于考试成绩,情感、态度、价值观被逐渐的“边缘化”了,在评价时鲜少给予考虑。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要摒弃传统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注重建构对学生学习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当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也不是靠一味的灌输就能完成的,“只有在反复的熏陶和体验中才能形成和坚定,它需要经历感知――内化――升华――践行这样复杂的过程,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汇集多种力量,充分整合利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现代教育理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林崇德.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

[6]麦曦.中学思想政治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M].新世纪出版社,2002.9.

[7]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

[8]黄定超,朱尔明.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2.

上一篇:制造业企业采购业务风险控制探讨 下一篇:关于人力资源会计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要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