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有效提问的策略

时间:2022-10-17 03:51:07

思想政治课有效提问的策略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联结教师期望和学生反应的桥梁,它弱化了老师以往的角色霸权,将焦点转向学生,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彰显。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许多低效甚至无效提问。如有些提问缺乏质量,或是过于复杂,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或是过于浅显,没有思考的价值,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提问时缺乏互动,没有为学生留出思考时间,更没有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等等。这些都导致问题设置无效,不利于学生通过思辨获得清晰的道德认知。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用有效提问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学会明辨是非,获得良好的思维方法,提高探究和质疑能力,不断获得道德成长。

一、精心设计,以问引思

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和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精心“备问题”,即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掌握和构建知识。

例如,在教学“理解和宽容”时,笔者让学生扮演“探究园”所叙述的家庭故事。表演结束后,笔者提出以下问题:(1)在你身上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吗?(2)你认为小敏的妈妈和奶奶谁错了,或是各有可取和错误之处?(3)你认为她们争吵的问题出在哪里? (4)假如你是小敏或面临家庭纠纷时,你应该怎样做?通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层层设问,让学生从困惑到领悟,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多交流沟通,互相尊重,相互理解和宽容,进而引申到理解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也该如此。教学中,学生对源于生活的情境模拟和扮演兴趣盎然,而问题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设计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讲究问题设计的质量。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提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率。为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提问时讲究设问的质量,如尽可能少用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不是”等简单的问题模式,而应多问“你是如何理解的”“你认为”“你会怎么做”等,给学生预留更多的发散性思维空间。问题的选择要体现“四性”:时代性,即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生活性,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育性,即学生思想上的认识问题;适度性,即学生有能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是注重学生的差异。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德性的养成更是如此。而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总是用统一的标准看待每一个学生,追求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新课程改革呼吁教育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深浅不一的问题,关注不同道德发展水平的学生,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从中培养学科兴趣,获得道德认知,促进品德养成。

二、热情倾听,以问相长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老师的道德责任。倾听能有效避免传统课堂的一言堂,把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学会在倾听中,通过发现学生思维的疑难或思想上的偏差,适时调整讲授内容和步骤。在倾听中,教师还要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及思维的积极性,尤其当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结论时,应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并给予恰当的启发引导。

例如,在教学“自我保护”时,笔者组织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当你碰到不法侵害时,你会怎么做?”每个小组都列举出许多方法,大家都提到了要“大声向路人呼救”。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我认为你们大人都是骗人的,向路人求救根本没用。”接着他讲述了自己的一次经历:他曾遭遇坏人抢劫,大声喊叫却无人理会。亲身经历是很有说服力的,而且社会上的确有一些见死不救的现象,学生当时便议论纷纷。见此情景,笔者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当遇到不法侵害向他人求救是否有用?”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们热情高涨,从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及亲身经历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有见死不救的情况发生,但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此时,笔者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见死不救的现象,不是所有人都有强烈的正义感,但这不是主流。我们不能因为一次不良现象便否定人性的正义和善良。”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地看问题,避免走极端,以偏概全。尊重学生的见解,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展开思维的翅膀,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话敢说,从而明是非懂道理,这样的思想品德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是道德的课堂。

三、适时点拨,以问拓展

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思维或心理障碍,要及时启发指点,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成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标。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疑问,教师可采取师生互动合作方式解疑点拨、归纳总结,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明辨是非”时,笔者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流行事物”,并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流行事物?(2)它们为什么会吸引我们?(3)这些流行事物的价值何在?(4)追求流行事物有何利弊?你打算怎样做?学生讨论后认为,流行的东西是短暂的,很快就会被新的流行事物所代替。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命运交响曲》在一百年前就流行了,它到现在还很流行,怎么能说流行是短暂的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甚至开始怀疑前面的结论。这正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时机,笔者又提出新问题:(1)《命运交响曲》的来由?(2)它是不是流行歌曲?如果不是,它和流行歌曲有什么区别?(3)它能流行下来并受到人们的喜爱说明了什么?最后,在学生的讨论中,笔者适时进行点拨和总结。由此,使学生认识了“流行”和“经典”的区别,更学会了通过分析明辨是非。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积极评价,以问探幽

课程标准指出: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

例如,在教学“平等待人”时,笔者引用了陶行知“不坐人力车”的例子,并根据教材要求,设计了以下问题:(l)材料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出陶行知尊重、平等对待人力车夫?(2)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3)你从陶行知的言行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对这些问题,学生经过阅读思考不难得出结论。这时,有学生问:“难道因为人力车夫辛苦,我们就要像陶行知一样不坐人力车吗?如果大家都不坐人力车,车夫就要失业了,所以陶行知的做法不对。”此言一出,得到许多同学响应,也让其他同学产生了疑惑。笔者首先称赞并肯定了这位学生的质疑精神。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我们学习的是陶行知尊重劳动人民、平等待人的精神以及善良的品质,要学会尊重劳动人民,不能用歧视的眼光看他们。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为突破口,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作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桥梁与催化剂,在思想品德学科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只有不断提出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得到思维的培养,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与精彩。

(作者单位:惠州市第一中学

上一篇:让思想政治课教学走进生活 下一篇:对品德课堂教学“被参与”现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