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10-17 02:20:43

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研究性学习法因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证研究中常被关注。本文对江西蓝天学院2006级英语学习者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显示研究性学习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试验结果为英语学习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法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佐证。

关键词: 英语学习 研究性学习法 应用 英语学习成绩

一、引言

英语教学一直以来是“费时多,收效低”,教育家普遍认为直接影响学习状况的是人们的学习方式。但传统教学方式过分强调和利用竞争机制,造成学生之间的隔阂和排斥,形成了损人利己的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了学习的本身,而且妨碍了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Approach)和行为主义教学法(Behaviorism Teaching Approach)被当成理想的教学工具。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权威和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习成为学习者的负担,学习兴趣也随之失去。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法的缺陷,一些新的教学法如直接法(Direct Method)、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沉默法(Silent Way)、自然法(Nature Approach)等被提出。还有一种就是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即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积极地建构知识框架,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因为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说明人的发展存在着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这说明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揭示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刺激―反应”,而是激发学习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既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理论给现代教育教学带来的启示是: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入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才能与教育发展节拍相吻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选择。

三、试验设计

为了验证研究性学习法的有效性,从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笔者在江西蓝天学院2006级英语专业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试验。试验过程如下:

(一)研究假设

1.正假设:研究性学习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2.负假设:研究性学习法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受试的对象是江西蓝天学院2006级一班和二班的学生。因为他们是按照高考英语平均成绩分班的,因此两个班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当。通过抛一硬币,决定一班为试验班,二班为控制班。

(三)研究方法

在试验中,研究者每周四下午2:30至4:30给一班学生开设两节大学英语课,每节课四十分钟,主要运用研究性学习法。每周五下午下午2:30至4:30给二班学生开设两节大学英语课,每节课四十分钟,主要运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材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为了解两个班的学生英语水平,研究者在未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对两个班学生同时进行了一次测试。试验结束后,研究者在未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对两个班学生又同时进行了一次测试。通过比较两次测试的结果,用SPSS软件计算其可信度,结果为R=0.894,根据王汉澜(1987)的介绍,通过0.85的信度系数为较理想的测试。因此,本测试是可信的。

(四)结果与讨论

下列表格显示试验班和控制班前测和后测情况:表1和表2显示经过近一年的试验,控制班和试验班的成绩变化情况。在前测中,控制班的平均分是75.3分,试验班的平均分是75.25分。两个班的平均成绩非常接近。在后测中,控制班的平均分是75.75分,试验班的平均分是80.30分。试验班的平均分高出控制班4.55分。前测中,两个班的及格率大致相同:试验班为90%,控制班为87.5%;后测中,两个班出现了明显的差距:试验班为100%,控制班为90%。同时,我们还清晰地看到,经过试验,这两个班的优秀率也出现了较大变化:前测试验班为12.5%,后测为10%;前测控制班为7.5%,后测为2.5%。上列数据无疑证实了第一个试验假设,即正假设。而且,该方法对优等生和学困生同样有效。

上述测试结果表明,研究性学习取得了实践效果。主要体现在:

1.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英语课堂后,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大多数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增强。他们认为研究性学习不但减少了学习时孤独无伴的感觉,更可以享受与其他同学共同解决问题的乐趣。学生变得乐于上英语课。

2.体现成人特点,转变师生角色。学生在合作课堂开展学习,通过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从学到的内容中获取新的知识。研究性学习使得他们从学习目标的选择、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策略的决策和执行、学习过程的调控、到学习任务的完成,都由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教师把传统课堂上的工作交给学生,教师只是用一种积极的方式帮助学生,充当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3.培养合作精神,增强群体意识。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教会学生“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be”,“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学会合作与竞争应该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去。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和不同渠道,使学生在分工与合作中学会共同生活,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已经大大超过英语学习本身(袁昌寰,2002)。在研究性学习课堂里,大量的活动需要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内和班内的集体荣誉感得到增强,整个班级充满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和谐气氛。

四、结语

本研究尝试性地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法的可能性。在对这一现代教学理论进行了介绍之后,本研究者努力想找到一条适合英语学习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并在研究者本人所教授的两个班做了一年的教学试验,结果显示,研究性学习法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成绩。文中尚存在许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如何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职责的变化?”“如何引导学生重视研究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仅仅重视效果?”等问题都没有涉及。凡此种种,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与解决。“理论不是永恒的,永恒的是实践”(钟启泉,2003)。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汉澜.教育测量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2]叶平,姜瑛俐.研究性学习的原理、方法与实施[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应俊峰.研究性学习的管理模式[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

[4]王文琪,邓小飞.研究性学习百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袁昌寰.研究性学习的产生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中小学英语教学,2002,(6):6-9.

[6]钟启泉.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7]Judy Harris Helm & Lilian G.Katz.The Project Approach in The Early Years,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1.

上一篇:英语泛读教学浅析 下一篇:语用预设对英语写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