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输注多巴胺渗漏的护理

时间:2022-10-17 01:19:12

新生儿输注多巴胺渗漏的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输注多巴胺渗漏的相关因素。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新生儿输注多巴胺渗漏的处理方法。结果 药物因素、护理因素等是造成新生儿输注多巴胺渗漏的主要因素,合理的预防和护理是减少新生儿输注多巴胺渗漏的关键。结论 穿刺技术的改进,选择适宜的静脉通路,认真执行给药流程,工作中加强巡视,发现渗漏及时处理,均可有效防止渗漏及减轻渗漏所导致的危害程度。

关键词:新生儿;多巴胺渗漏;护理措施

多巴胺是一种儿茶酚胺类药物, 其血管活性作用随剂量及速度而异,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搏出量,扩张脑、肺、肾血管,从而改善微循环。因此持续静脉滴注多巴胺是治疗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窒息、HIE、新生儿心力衰竭等危重症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此药PH值低、对血管壁刺激性强、局部反应大、泵入时间长等因素,易导致静脉穿刺局部苍白、坏死等缺血缺氧改变[1]。因此,预防多巴胺的渗漏及渗漏后的及时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本文就新生儿输注多巴胺渗漏的原因、预防措施和护理总结如下。

1 渗漏的原因

1.1患儿原因 ①新生儿皮肤娇嫩,静脉表浅细小,血管壁薄弱,充盈度差,且患儿因年龄较小无自主意识,渗漏后,难以作出疼痛的表达,护士在穿刺中难度较大,固定后易脱落,导致渗漏;②患儿躁动、哭泣等情况导致静脉留置针移位、滑脱等损伤血管引起渗漏。

1.2药物因素 ①多巴胺是属于肾上腺素类药物,ph值为3.0~4.5[2],对血管刺激性大,病情危重期间末梢循环差可引起血管内膜严重组织学改变,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不可预料的后果。药物浓度。②新生儿在输注多巴胺局部出现红色线时,多巴胺浓度为14μg/(kg・min),当局部皮肤发白时,多巴胺浓度>4μg/(kg・min)。因此,当药物浓度越高时,对局部血管的刺激就越大。

1.3护理因素 ①护士经验不足,血管选择不当,穿刺操作技术生硬,多次穿刺,拨针及针眼按压手法不当、固定不稳;②护士知识欠缺,对药物的特性不了解;③责任心不强,未加强巡视,未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渗漏或局部红肿;④加强药物知识学习,掌握和了解药物的用法及渗漏后的处理方法。

2 预防措施

2.1提高技术 ①加强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培训,提高穿刺水平;②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未被反复穿刺过的静脉,避免穿刺头皮静脉,因头皮脂肪少,渗漏后恢复较慢;③拔针时要快而稳,在针尖拔离皮肤的瞬间,用干棉签沿血管的方向迅速按压穿刺点一般为5~10min[3],力度要适中,以防药液从穿刺点向深部组织渗漏;④加强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药物知识,掌握药物的用法及渗漏后的处置方法。

2.2静脉输液的科学管理 合理选择血管,使用静脉留置针建立通路后妥善固定,避免患儿哭闹、烦躁保持安静,必要时给予PICC置管,加强巡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3安全用药 使用多巴胺时要严格控制滴速,遵医嘱使用微量泵,并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4h交替输注;熟悉注射药物的性质,采用适当的稀释方法(我单位选用5%葡萄糖作稀释液), 调节减慢推注速度, 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保暖, 提高注射液温度等措施, 以减轻药液对管壁的刺激和损伤。

2.4巡视及时 在巡视中要仔细观察针眼处是否有渗漏,局部是否有红肿,了解在输液过程中患儿是否出现哭闹。如发现液体渗漏和局部红肿时,就及时停止输液,对症处理,防止进一步损伤,同时做好病情处理记录,并做好床头交接班。

2.5保暖 新生儿由于体表面积大,散热快,体内棕色脂肪少,产热少,药液渗漏后,肢体湿冷,温度降低,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血液回流受阻,局部缺血缺氧。长时间就会导致皮下组织缺血性坏死。因此使用多巴胺的患儿,最好置于远红外线复温床或者暖箱内。

3 护理

①患儿针眼周围或沿血管走向皮肤发白,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部位,必要时给予局部湿热敷,促进药物吸收,温度不应超过50℃。②患儿局部皮肤出现发红伴肿胀,应立即停止输液,挤压穿刺点,尽量将输注液体外排,给予5~10mg酚妥拉明稀释液局部按摩湿敷,外用保鲜膜覆盖,每2h更换1次,如用50%硫酸镁行局部湿热敷,效果更佳。③若局部皮肤出现灰白色,根据范围大小,给予不同的处理。若灰白色面积较小,给予局部挤压外排后立即用酚妥拉明稀释液按摩至颜色变浅甚至消失,后以水凝胶敷料覆盖保护皮肤,防止皮肤破损。若面积较大,应立即给予生理盐水+酚妥拉明5mg局部进行封闭,对范围较大者可加大剂量或每3~6h局部浸润注射1次,避免局部皮肤受压,直至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为止,封闭最迟不得超过12h。④皮肤由灰白色变为黑褐色,说明局部已坏死,应保持皮肤坏死表面干燥,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变化,给予美宝烧伤膏或喜辽妥软膏每日外涂,需长期换药,约1个月左右可愈合。⑤其他治疗 新鲜萝卜、马铃薯切成2mm薄片敷在渗漏部位,保鲜膜覆盖,消除水肿和防止组织坏死有很好效果。

4 结论

静注多巴胺是治疗新生儿心力衰竭、休克、急性肾衰竭等多种重症疾病的常用方法。持续静脉滴注多巴胺能扩张患儿血管,改善微循环。而新生儿使用此药物时在无明显渗漏的情况下,对局部静脉及其周围组织也有病理损害作用[1]。在临床中长时间维持使用时,药物对局部血管刺激性强,血管局部反应大,出现反射性痉挛、收缩,静脉穿刺局部出现皮肤苍白、发红,甚至坏死等缺血缺氧性改变。同时,由于临床中多种原因可引起新生儿多巴胺输液渗漏。

为了有效降低新生儿输注多巴胺的渗漏率,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医患纠纷。在临床的护理工作中,用药前的评估是防渗漏的前提,用药后监控是防渗漏的关键,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是补救和防止渗漏造成损害的必要手段。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巡视,严密观察,发现渗漏并及时干预,使损害程度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邓业芹,许业梅.NICU新生儿多巴胺渗漏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80-81.

[2]龚志佳.新生儿静脉输注多巴胺渗漏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2,10(11).

[3]陈巧.65例新生儿静脉使用多巴胺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院,2011,11(1):15-16.

[4] 黎洁.新生儿静脉输注多巴酚丁胺渗漏的护理[J].中国保健,2010,5:15-16.

上一篇:护理干预对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负性心理... 下一篇:健康教育护理对小儿哮喘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