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的泛化:“鸡汤”与“鸡血”

时间:2022-10-17 01:17:07

微博与微信这些当下主导我们日常生活的以社交为基础的自媒体,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各种不同风格的段子的流行,其中最持续不衰的就是名人名言的流行。

对古今中外名人名言的引介和解说一直是自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有其规律性,历久弥新的名言正好适合自媒体短小精悍的要求,也符合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而且给人启发和引人思考的名言,有的是对人生的感悟,有的是对人生缺陷的反思,有的是对于时弊的针砭和对问题的追问,也有对困扰的解惑。这些其实都很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心思,又由于短小和精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大家不仅阅读,往往还用转发的方式加以传播。这种对名言的引介和解说就是“微文化”的一个典型的表征。社会有需求,公众也喜闻乐见,这种现象还会持续下去。

但现在也出现了名言的泛化的现象,出现了“鸡汤”和“鸡血”泛滥的现象。这种泛化有两种情况值得关注:

一是对名人名言的过度消费,过度利用。有时候有些说法其实也就是一般性的泛泛而谈,没有多少深刻的感悟,但由于是名人所说,也平添了一些魅力。这些所谓的名言往往被说成不解决问题的“鸡汤”。但另外一种现象更值得注意,就是用所谓名人名言给人打“鸡血”。有些“名言”本来就是偏激的言论,消极的表达,一旦有了名人的背书,这些价值观本来错位,思想方法简单的言论往往就成了不易的真理。还有更多的名言在特定的语境中启人思考,但随意放大,过度引申地理解,其片面性就凸显出来了。如“青春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这说法本来有相当的合理性,也有启人思考之处。但把它极端化,变成年轻人可以莽撞,不顾具体环境做夸张离谱的事情,就出现了负面的含义。还有如“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当然在具体的语境中有深刻的哲理,对人也很有启发。但有些年轻人片面理解这个说法,把它变成了自己走极端,思维片面的借口。名人名言被曲解和泛化,让年轻人把自己在社会上遇到的问题简单地归结到他人身上,简单地合理化自己的极端情绪。这样就使得一些名人名言反而出现了负面的效应。而这样的一些渲染极端情绪的名人名言的流行,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一些“名人”为了博取更大的名声,获得更多的追捧而把话说得越来越极端,以至自己也把持不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立场。

二是干脆编造一些名言,附会给一些名人。有些段子手和营销账号为了引人注目,投一些尚不成熟的年轻人之所好,把自己凭空编造的一些言论附会给名人。这些言论里“鸡汤”和“鸡血”都有,但“鸡血”更多。一些激烈的,甚至有些的言论,硬安在一些在主流社会中活跃的媒体和社会名人的身上。这些言论一旦被附会给某个名人,就会一直发酵,即使本人辟谣,但互联网的传播会使这些话变成名人们无法摆脱的阴影,还会一再地冒出来,又被转发和传播。这些言论往往就是情绪宣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这些“鸡汤”和“鸡血”往往在网络中流传极广。鸡汤如果货真价实,喝了起码没有什么坏处。但如果是用鸡精调制有时也无用而有害,而打“鸡血”追求强刺激,就会对社会和自己更为有害。

名人名言能给我们正面的启发,但盲信名人名言,被“鸡汤”和“鸡血”牵着走,绝非好事。理解名人名言还是需要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有更多理性的判断和明智的选择。

上一篇:中国应当克服称谓迷恋 下一篇:为域名寻求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