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预科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

时间:2022-10-16 11:43:32

民族高校预科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

摘要: 改变应试教育,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北方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计划编写一套英语校本课程。选材以兴趣性、实践性为核心特点,强调多民族多文化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到宁夏本土、藏维哈回族等及西方文化的异同,加深彼此的了解,和谐共处,快乐高效地学习趣味英语。

关键词: 校本教材 预科英语 藏维哈

在国外,最早在1973年的“国际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上,由两位学者菲吕马克(Furumark,A.M)和麦克米伦(McMullen,I)提出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这一概念。之后,引起国内教育界对校本课程的广泛深入研究。首都师大的徐玉珍老师将其定义为: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1]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兴趣,,展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趣味性、民族性、可持续性、可应用性的把握,体现了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的意义,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一、预科教学对象特点

来自不同民族地区的预科生,由于各地区教育水平不齐,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的发展水平都是不平衡的,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在所难免。学时少、师资缺,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英语学习,学生的英语语音、英语词汇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积累,英语课程的开设也只是走马观花而已。

(一)调查显示,藏维哈语类学生的英语基础基本上属于零起点。民族院校零起点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如下:一是由于学生的语言学习焦虑情绪(王银泉,2001),对英语学习产生恐惧和排斥的心理。二是由于民族学生固有的抗同化性(时蓉华,1993),对一门新的语言产生保守心理,不愿意深入地进行学习和了解。三是学生在进校后正在各自适应和熟悉藏语言和汉语言,而英语的介入使得学生的接受难度加大。

(二)非藏维哈语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习态度不够积极,英语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练习。还没有形成比较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少数学生注重平时积累,多学多练,全面发展能力,多数学生只满足于完成和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或者平时懒散,考试碰运气。

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现状

在国家民委和学校领导的关心努力下,一大批适应预科英语教育的教材脱颖而出。我们在教材的编写上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是随着课程设置的调整,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目前使用的一些教材在内容上还有待进一步修订。民族预科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思考,一些新的教学理论的创立,使我们的一些语言教材亟待修改和补充。

现行的预科英语教材是由国家教委和民委组织编写的,分为《精读》和《听力训练》两大部分,配有教师用书及磁带。《精读》每课分有课文与练习、语法与练习、阅读与练习、语音练习四大项,《听力训练》既有单音和单词训练,又有短句和短文练习,还配有英语歌曲。这为学生巩固基础的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这套英语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在一定程度上只反映出面上的共同特点和需求,反映不出各民族地区点上的需求。分级分类,合理编班,是好事,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可是,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不同,教材却一刀切地只用一套,显然并不能适用于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

因此,在符合大纲的统一要求下,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补充适合本校、本班学生特点的新内容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以外,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要有针对性地介绍文化点、词汇文化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为教学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三、拟开发英语校本教材特点

在“素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思想的指导下,北方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计划未来三年有针对性地开发一套英语校本课程。我校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生源优良,英语教师多年工作在教学一线,教学经验丰富,极其熟悉教学对象特点,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具备很好的条件,当然也是对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基本保障。

(一)教材特点

在本套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操作过程中,编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个体的选择,大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了解学生真正关心的主题,真正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编写,这样教材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2.充分考虑本土可实践可应用原则。在教材编写方面,逐步淡化英语学科的独特性,使得学生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感知英语是一门语言,一种工具,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

3.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民族特色。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应当利用一切可用的教材资源,结合藏族、维吾尔族、哈族、回族等节日文化特点,从而提升教材的真实可用性。

(二)教材开发模式的选择及内容

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主要可以采取两类模式,即课堂精读类和课外拓展类。

1.课堂精读类。主要是提高先生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保证有效课堂教学。具体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自我介绍”、“家庭”、“爱情”、“房子”、“吸烟”等主题。好的主题,可以使每个学生都结合自己具体真实的情况来表达自我、了解他人。这样的主题可以弥补学生因为不熟悉陌生主题而难以参与交流的不足,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让听者了解自己的兴趣。

2.课外拓展类。主要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综合能力为目的而进行教材设计。这类教材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技巧等。具体说来,可以采取原声电影推荐、经典英语歌曲赏析、英语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英语歌曲是西方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英语歌曲不仅能领略到西方独特的人文气息,而且能学习到发音、词汇和语法的知识。此外,英语角也是较好的一种操作模式。英语角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听的能力,而且可以给学生以说的空间。而以上这两点正是中国学生所欠缺的。这些超出国家统一课本内容设置的知识,为学生升入本科学习奠定了文化基础,内化了学生的英语知识。

3.综合文化类。英语国家文化,包括节日习俗,和中国藏族、维吾尔族、哈族、回族等节日文化特点等简介。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要学其语言,还要学其文化。欧美文化与中华文化有着相当大的差异。通过电影片段、故事民族音乐等的播放,学生深刻亲身体验明白中美文化之间、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一些差异。在文化差异学习过程中,比如节日的起源、现今的影响力及节日的一些注意事项,学生逐步明白,互相尊重、互相了解,使得多民族学生能够求同存异,和谐共处。

另外,作为一名生活在开放性旅游城市的学生,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很多。因此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利用宁夏旅游特色,才能算上一套完整的校本教材。为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借鉴英文版的宁夏旅游指南,筛选出一些宁夏名胜,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让学生学习掌握,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四、结语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仅仅靠我校的几名教师是难以完善的。所以必须保证三方面。

(一)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套教材的开发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教师的态度及其素质决定了校本教材开发的水平和质量。为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一线教师团结协作,实事求是,扎实细致,选好主题,设计好教学过程,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外拓展需要学校的支持。学校应能提供相应的开发条件和实施基础,学校能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教材开发的最优化。

(三)宁夏旅游部门的支持。如在我校进行“宁夏十景”的英文教学时,如果能结合景区实景,以英语导游的角色参与实践活动,必将为未来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行业创建实习经验机会。

校本教材的开发,其根本宗旨是体现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04).

[2]沈家驹,马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含义、原则及其步骤[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6(12).

[3]刘正伟.杨林.关于地方文化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福建教育(小学版),2009(03).

[4]钟萍.南宁外国语学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和设想[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

[5]钱瑛.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3(15).

上一篇:论政治学视域 下一篇:针对90后大学生的《交通工程学》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