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2-10-16 11:24:23

浅谈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音乐大观园中一朵奇葩。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我国各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自然包含着民族声乐的源流。

关键词:民族声乐;发展历程;声乐艺术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淮南子》中刘安阐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描写的是一个集体劳动场面,为了协调一致而发出的一种有节奏、有音调的呼号之声。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声乐体裁劳动号子的雏形。那时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声乐艺术形式,表现的只是一些简单日常劳作中的生活状况。但出现了简单的音高、音阶,标志了声乐艺术的萌芽。它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和辛勤努力不但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包括民族声乐在内的光辉灿烂的精神财富。严格意义上说,中国的民族声乐应该是起源于原始的劳动,然后又演变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历史的进步,社会制度的变革,声乐的萌芽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演唱艺术。到了周朝的时候,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音乐机构――春官。为了统治者的需求,他们专门选拔了一些有音乐天赋的人才,进行专业的训练。到了庆典或者节日的时候,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这时候,歌唱便成了统治者最喜欢的节目。当时的演唱内容已经十分讲究,大部分的歌曲都是由民间音调而配词,主要描写贵族的生活场面和封建礼教等。对音乐的大量需求,统治者也派乐工去民间搜集一些民歌,进行整理来为他们服务。春秋时期《诗经》中的《国风》就收录了我国北方的多首民歌。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有大量的民歌、乐舞等多种艺术形式,还产生了最早的说唱艺术。荀子的《成相篇》就是运用了说唱的艺术形式,来宣扬他的思想的。既有较强的表现力,也容易让人接受。形成了后来了曲艺这种独特的民族声乐艺术形式。大大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汉武帝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高峰期。当时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这也标志着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进入了正规化、专业化的道路。那时声乐艺术的主要形式是大型歌舞。在汉代的歌唱领域中,出现了一种叫“相和歌”的歌唱形式。它是我国北方民间广为流行的歌曲的总称。“相和歌”起初产生于民间,没有乐器伴奏,是“清唱的”表演形式。后来发展成一人唱、三人和的演唱形式,而且还出现了“节”的伴奏乐器。“相和歌”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汉魏时期的大型歌舞套曲“相和大曲”。当时还出了叙事歌体,其中《孔雀东南飞》就是典型的代表。这种声乐体裁的出现可以说是声乐史上又一个极大进步。汉代除有乐府歌谣杂曲、相和歌外,还有饶歌、郊届歌、琴歌等声乐艺术形式。

汉代结束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也是中国音乐文化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佛教音乐的盛行,“佛曲”的传入启发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教学与发展。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都繁荣昌盛的朝代。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进入了极其辉煌的阶段,这与统治者的欣赏与提倡密不可分。开元初年,李隆基设立了专门的皇家宫廷乐人管理机构――左右教坊。向全国征召艺人,从中挑选优秀乐工三百人,把他们安排在梨园中排练、研习,所以有了“梨园子弟”这一称呼。这时唐朝的音乐教育是全面的,专门的管理机构不但有教坊、梨园,还有大乐署、教吹署等。在声乐的领域中,民间俗乐的“曲子”和“变文”开始盛行,唐大曲的产生,直接带来了民族声乐的全面繁荣。《霓裳羽衣曲》就是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由于音乐文化的空前发展,也出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民族声乐演唱家。最著名的要数永新(原名:许和子)了,吉州人(今江西吉安市)。史书记载,永新的歌唱“广场寂寞,若无一人,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断肠。”永新是我国历史上以声情并茂著称的歌唱家。另外还有张红红、刘采春、丽音等。他们的歌唱技巧娴熟,艺术修养较高,能够充分地表现作品,是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先行者。

盛唐过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宋元时期。在宋代,歌舞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缩小,代之而起的是戏曲、曲艺的兴起。随着商业的发展与需要,城市的兴盛,为了适应城镇市民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一种新兴的娱乐场所出现了,它就是瓦舍勾栏,这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市民音乐的迅速发展,涌现出了大批的著名的曲词作家和唱词艺人。创造出的曲子作品按照一定的结构原则联成套曲――唱赚。它标志着宋代艺术歌曲的最高形式。宋代中叶,瓦舍勾栏里又出现了一种以说唱方式表现戏剧故事的新型表演形式――诸宫调。它的形成为戏曲艺术的确立创造了条件。杂剧艺术由于吸收了唱赚和诸宫调的营养也越来越接近于真正的戏曲。《西厢记》就是著名的杂剧代表作品,是将歌唱和歌舞结合在一起的声乐形式,这又一次将中国声乐艺术推到了另一个新的高度。之后元朝的建立,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又一个新的高峰。元杂剧在剧本结构、宫调体制、表演方式等方面比宋杂剧更加完善。这样元代音乐出现了巨大的转折,由歌舞转向戏曲。从此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基本分为歌唱和戏曲两个方向纵向发展。元杂剧到后来实际上形成一种唱剧,接近于西方的歌剧。据考证,元代的声乐形式已经出现了独唱、对唱、齐唱与合唱。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声乐艺术已演变成戏剧,曲艺、歌唱等形式。戏曲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并走向成熟,成为民族声乐的主流。按照风格还可分为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其中昆山腔是四大声腔中流传最广、留存最久的戏曲音乐。清代中期,四大徽班进京,进京后的艺人与其他剧种艺人进行交流,吸取了各种剧种的精华,逐渐演变成了唱腔以“皮”“黄”为主的精粹剧种――京剧。在声乐演唱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唐朝为诗,宋朝为词,元朝为曲,那么歌曲就是明朝一绝。如冯梦龙选编的《挂枝儿》《山歌》搜集歌词达八百余首。这些民歌都有自己的地方色彩、旋律悠扬、朴素,歌唱郎郎上口,曲调优美。说唱艺术也是明、清时期相当流行的一种声乐形式。歌唱活动在历经了宋、元、明、清阶段,开始从众多的音乐艺术中脱离出来,成为专门的一种声乐艺术形式,尤其是进入了近现代以后,随着西洋音乐的进入,新的音乐运动兴起了。近现代声乐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学校音乐和抗日救亡歌咏两个音乐潮流的洗礼。民国建立以来,全国的学校开设了音乐课,学校歌曲的需求也相应的增加。儿童歌曲、学校歌曲、集体歌唱形成了近代音乐的一大潮流。它对近代中国音乐的历史进展有着至为深远的意义。到了30-40年代,形成了以小型为主的抗日救亡歌咏的潮流,被人民群众广泛欢迎和接受。独唱、合唱都出现了许多好的作品: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刘雪庵的《红豆词》等。大型合唱作品以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最为成功。中国近代歌剧也进行了多种探索,直到40年代,《白毛女》的问世,中国歌剧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歌剧的发展由此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与声乐创作密切相关的声乐表演艺术在近代也有相当的进展。如第一位涉足美国乐坛的中国女歌唱家喻宜萱,被巴黎观众誉为“中国之莺”的歌唱家周小燕等。直到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文化的交流,现当代的民族声乐呈现了五彩缤纷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耀华、杜亚雄编著.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

[2]肖常纬编著.民族音乐概述.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范晓峰著.声乐美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4]李焕之著.民族民间音乐散论.山东文艺出版社.

上一篇:论“关闭”技术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历史地位 下一篇:谈高校音乐精品课程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