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导学案” 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10-16 10:13:29

语文 “导学案” 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导学案”教学改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和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课堂时间进行思考和开展其他语文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导学案”在编写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也引起教学工作者的思考。

关键词: 导学案 语文教学 教学实践 教学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接受学习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学校推行“导学案”教学策略,实现了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借助“导学案”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导学案”紧扣三维目标,能够使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上课前,老师将“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事先自主合作学习,上课时老师以“导学案”作为检查和点拨的平台,以学定教。这样,课堂真正成了“学堂”而不是“讲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导学案”担任了重要的引领者的身份,让学生从广阔的语文天地中寻找到了一条学习的捷径,在“导学”中提高了语文素养。下面我就谈谈在“导学案”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一、“导学案”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要树立“先学后教”理念,在设计、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教材、了解学情,找到导学案与教材的衔接点、补充点,使导学案与课本有机结合。题目的设计要有梯度、有层次,既保证学困生“吃饱”,又保证学优生“吃好”;编写学案要以“学”为中心预设,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教师要蹲下身子,将自己还原为“学生”角色,进行换位思考,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研究教材,然后思考、设计学生怎样学,思考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结果设计成相应的导学案。

以往学生的学习被动,像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亦步亦趋,学习起来感觉吃力,学习成绩不理想。即使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也只是草草地把课文看一两遍,敷衍了事。但自从实施了导学案以后,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分层次的预习,通过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掌握基础知识,为上课做必要的资料准备,在发现疑难问题时做好标志,以便课堂上能重点把握,减轻课堂压力。这样,依据导学案的预习,学生往往能解决新课中一半以上的问题,当他们带着对新知识的初步认知与困惑走进课堂时,能够主动提问、踊跃发言,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起来了。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导学案中逐步展露自己的优势,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种教学活动,注重学法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教学时,我设计的其中一个预习任务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概括作者行踪顺序的词语。因为学生通过前面的《巴东三峡》、《周庄水韵》等课文的学习,已经具备找出表明行踪顺序词语的能力,课前完全能做好同类课文的预习,学生对文章运用移步换景这一游记散文常用写作方法更有感悟。有了导学案,学生的预习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导学案”教学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案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只有教师本人能够明确,而学生印象不深。在导学案中学生首先看到的是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且在学习时可以随时回顾目标,学习的指向性明晰,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以往的课堂教学总是“满堂灌”,教师不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情况,没有针对性。自从实施了导学案以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实现学习目标,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学生展示,教师只起到点拨作用。教师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法指导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思维的引导上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上,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独立见解等。例如:教学《背影》时,我检查学生的导学案,发现许多同学提出了一些很好的问题。如有同学提出:“我”的儿子,就是“我”父亲的孙子,那作者为什么不写成“惦记着他的孙子呢”?有同学提出:买橘子那么辛苦,作者为什么不亲自买呢?……这些同学能在自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和看法,并将这些问题带进课堂,能大大提高课堂听课质量。在教学中,我肯定学生的发现与思考,并且有意识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探索与交流,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不仅学得好,而且有成就感。

运用“导学案”教学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它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探究新知识、完成新课练习。他们的解题方法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是唯一的,但是一定是经过独立思考得出的,这才是最可贵的地方。试想,学生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自学能力能不提高吗?学生学会了自学,将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与实践,绝大部分学生已适应了新的学习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不再是老师和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场。特别是部分后进生,实行捆绑式的小组评价后,从消极的旁观者变成了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对简单的问题)发言。“导学案”教学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提高了学习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热情。

三、“导学案”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课堂时间进行思考和开展其他语文活动。

以前在教学法时,学生至少要准备两本本子:一本是课堂笔记本,把老师上课讲的重要知识记下来,以备复习考试用;另一本是作业本。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学生往往还会买各种复习资料,这些复习资料往往很难做到精选题目和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以导促学”的“导学案”教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备课组合理分工,分头写作草案,再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共同讨论研究定稿。教学时,教师将精心编写好的导学案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自主预习:带着导学案上的问题看书,画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标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利用导学案对教材有初步的理解,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这样课堂教学就可以落实低起点、快节奏、大容量的课堂要求,减少了学生做笔记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开展其他语文活动。如语文版七年级(上)的《期行》一文的导学案可以设计成这样几个环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出停顿;三是读出故事;四是读出语气;五是读出性格。这样设计,以形式多样、层层递进的“读”串起整个课堂,有效避免了学生以做练习为主的活动,而是以读促思,以读促品,将文言文读出了趣味,在枯燥的文言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朗读古文的能力。利用时间指导学生分角色进行课本剧表演,通过分配角色、自编台词、编排课本剧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的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获取情感体验。

有了导学案,学生课前预习、上课都用这一张导学案,听课时需要记录的东西就在“导学案”的订正笔记栏处补记。课后学生复习的还是这张纸,没有其他作业本或资料。过一段时间,学生把“导学案”装订起来,就是精选的复习资料。

导学案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载体。从“教案”到“导学案”的改革,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如何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导学案”密切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教师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采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改革,是我们的一次尝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

(1)导学案的编制问题。要保证导学案的质量,导学案设计要体现“导”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自主预习、自我检测;导学案编写应该是课时型的,要把握好每个课时的容量,让学生觉得好用、喜欢用,并形成体系,不能简单地将“导学案”编写成练习卷,编写时也不能面面俱到;要在研究学情、整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使其成为生本化的教材;问题设计一定要具体化,来源课本但略高于课本,便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

(2)导学案的使用问题。要做好课前检查和课后抽查,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要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学生交流对比,相互借鉴,让那些不认真做的学生认真起来,让那些不会应用导学案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导学案的“导学”价值。同时,还要适度地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让学生感到不认真预习不行,不认真复习、不认真做作业也不行。

“教而有法,但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导学案”是一种课堂教学策略,它以导学案为载体,促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在处理好导与学、自主与合作、点拨与联系的关系中,正在不断实践中探索着。

上一篇:有效指导课堂发言, 促进学生思维提升 下一篇: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