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时间:2022-10-16 04:18:04

试论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在各个年代都渴望拥有自己的声音,互联网的普及,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的大学生都更加重视领先的技术、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平等的话语权。互联网的交互性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大学生广泛了解事实真相,反映社会现状,掌握话语权呼吁群体需求。

手机媒体的出现,使大学生逐渐摆脱对于电脑终端联网的依赖性,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都极大的便利了大学生群体内部的信息流通和传播。手机媒体与互联网紧密相连,迷你化的电脑客户端,在取代了纸张阅读后,其传播地位也跃居电脑终端之上。无论从教育、经济、学术等多个方面,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都毋庸置疑,并且不可小觑。

一、手机是大学生传播中的第一媒介

手机媒体,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媒介,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2009年正式进入3G时代,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等手机传媒领域成为了文化、娱乐和传媒想要抢先占领的新兴行业。

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09年2月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中》提到,目前中国手机报的使用者中,19岁至29岁的用户比例高达73.6%,基本上是手机报的主要使用者。手机报的使用者中,以从业性质比较时,学生所占比例最高,高达35.9%。高学历用户比例较大,尤其是本科和大专的用户,比例分别为46.5%和24.4%[1]。大学生具有以上三个调查的基本属性,这三个群体结构相互对应,结果呈现一致性,大学生有相对多的时间来阅读手机报,并且对手机传播的信息的兴趣更为强烈。

一个刚报到的大一新生,第一次走进校门就可以通过手机QQ、MSN、E- mail联系通过网络认识,尚未见面的校友,还可以微博描述第一天入学的激动心情,同时更新图片至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甚至不需要纸质地图,不需要引导员,通过手机GPS定位功能,顺利找到学校图书馆、教室、医院等任何公共设施,只要有通讯信号的地方,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GPRS浏览网络,WIFI功能也在逐渐进入低价手机市场,此时,电脑终端已经变的不那么必不可少了。

美国当代新媒体理论家列维?曼诺维奇(Lev Manovich)在他的《新媒体语言》(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2001.)一书中将新媒体特性概括为数值化(Numerical Rop rowentation)、模块化(Modularity)、自动化(Automation)、可变化(Varia- bility)和编码化(Transcoding)[2]。

徐振祥在《新媒体的价值影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提到新媒体具有“无屏障性”[3]。这种“无屏障性”,也可以理解为“开放性”,即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速度上的限制,省去了许多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形成了即时传播的功能,“空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新媒体在传播时间、内容和方式上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开放性。手机媒体让大学生随时随地,更快捷的接受文字信息、图片、视频等信息。

新媒体技术包括网络电视(Web TV)、虚拟社区、博客(blog)、播客、RSS订阅、手机短信、飞信(Fetion)、手机报,以及从09年开始风行的微博(twitter)也在新媒体行列内。

门户网站在推出在推出这些新媒体技术的交互业务的同时,手机客户端成为必不可少的附属品。以新浪微博为例,2010年8月新浪微博开通一周年,拥有千万用户的新浪微博,是当前国内的第一微博网站。新浪为用户提供了IPhone、Android版、S60、KJAVA四种不同版本的手机客户端,几乎覆盖了市场上所有不同型号的手机。手机客户端为用户提供了“即拍即传”功能,新浪微博已有35%的内容来自手机,微博已被称为移动业务的下一个宝矿。因此,虽然手机尚未能取代电脑终端,但是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手机的即时性已经变得不可或缺,在大学生中的使用地位也跃居电脑终端之上了。

二、手机媒介与大学生的特互

手机媒体无论在覆盖度、即时性、低廉成本和传播模式上都呈现出新媒体的优势,即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3],打破信息传播着与受众之间的阻碍,无论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是传播过程的障碍。

(一)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四个差异

手机媒体普及程度高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包括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正逐渐被手机媒体逐一取代。在社会发放的各类调查问卷上,家庭信息采集中,信用卡个人身份验证时,固定电话一栏已不再是必填项,大学生宿舍里的电话机已经成为摆设,常年弃之,取而代之的是十一位的手机号码。移动和联通竞相为入学的新生提供入网返话费、接听免费、漫游优惠的套餐业务,固定电话已不再具有话费优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多数高校的宿舍建设中未考虑电视机的安置和提供有线电视电视线路,在部分设有摆放电视格局的宿舍里,电视需要大学生集资购买,大部分学生会去选择购买一台个人电脑,而不是与室友讨论谁拥有电视转台的操控权。广播节目的样式陈旧、内容乏味,除了轻音乐的播放,早已被学生大成噪音过滤掉。因用电限制和熄灯规定,通过电脑上网也并不自由。因而集收音、电视、新闻、电话和简讯功能于一体的手机媒体普及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

手机媒体比传统媒体即时性更强。书信是最原始的消息传递方式,却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连书信的互联网后继者E- mail的使用量也在下降,原因在于不够快捷,不能第一时间传达给对方,第一时间收到回复。取而代之的是MSN、QQ、Fetion等即时通讯工具,而受众已经等不及打开电脑终端才能收到已过时的留言,而是使用手机客户端时刻online。

手机媒体较传统媒体传播成本低廉。报刊、广播、电视都是集中了人力、物力,需要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花费时间制作,精心策划之后才传播给大众。只要拥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人就可以利用手机编辑短信、传递信息,接受到信息的中间人转发信息只需花不到一秒的时间按下转发键即可以将信息再次传递。每条短信的单价通常为0.1元人民币,每条彩信单价部超过2元,而通信公司为手机用户提供的套餐优惠,使这种信息传递的成本更为低廉。

手机媒体改变传统传播模式。手机媒体传播技术打破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通过“人一机一机一人”的方式,架构了跨越时空的人际软环境,缩小了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减少了心理防范[5]。避免陌生人在第一次会面时的尴尬,人-机方式给信息者更多的思考时间,减少不必要的会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为何大学生会选择手机媒体

受众选择媒体主要受四方面因素影响,受众特性、受众职业和身份、受众年龄、受众的文化教育程度。就手机媒体传播而言,主要是后三者[4]。手机屏幕小,画面质量不高,声音不及广播,新闻深度不及报纸,综合和丰富性也不及网络,刘刚将在此种情况下依然选择手机媒体的情况称为“迫不得已”。因此选择手机媒体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生活节奏快,有很多琐碎时间,易于接受新事物,这恰好与大学生的特性相符。

从主观来讲,大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乐于寻找同盟者。从客观来讲,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学习时间相对减少,消费行为独立,自主的进行对媒介的选择,能动的控制触媒时间。大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外,面对的是海量信息,多渠道获取信息方式,和较少的消化信息的时间,因此手机报、手机短信省去了删选信息的时间,满足大学生的“潜阅读”需求。

另一方面,大学生选择手机媒体的主要动机依然是手机的娱乐特性和时尚标志。高端手机逐渐淡出市场,青年人是手机市场的主要消费人群,五彩斑斓的颜色、金属外观、高像素手机摄像头等等内容都是为了满足青年人对时尚符号的追逐。随声携带苹果播放器、PSP、数码相机已经过时,集MP3播放功能、FM收音功能、手机电视、可视性电话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机,是目前符合大学生,即主流消费人群需求的大方向。

(三)在五个层面上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1、挑战传统教育模式。手机通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一样,出现之初就已经向传统挑战,使教育家的法宝失效。大学校园不可能实现所谓的信息屏障,将大学生保护在安全岛中,迫使教育界改变现状,加入到大学生的传播信息链中,以大学生的方式施之以指导,才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2、面向世界多元文化。大西洋上空的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在大洋彼岸引起了一场龙卷风。语言已经不能构成走出国门的障碍,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他们想要获知的信息,从长春藤校园的招生简章,到美国白宫的解密文件,大学生所面对的资源空前丰富,多元化的世界展现在大学生眼前,使大学生不断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多元化价值观中进行取舍,再塑造自己的价值观。

3、打破传统学习模式。搜索引擎究竟使人更加聪明,还是导致人们记忆力减退的论题尚在讨论中。但无疑搜索引擎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百度提供的“百度手机输入法”附带有待机搜索功能条,随时随地输入关键字,就打破了无知的僵局。字典、词典、辞海已经成为书柜里不可缺少的装饰品,但却不再是大学生学习的必备品了。

4、改变人际交往方式。广交朋友曾是大学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而现在很多大学生恐惧交友,会选择通过手机在虚拟环境下寻找朋友,会频繁的看手机屏幕,一旦手机没电就可能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等情绪,甚至引发人际交往障碍。

5、弱化历史文化传承。手机媒体的出现,在不断地打破传统,同时,失去了文化认同感的灌输性教育后,大学生越发忽视文化知识、历史常识的知识储备。家庭师长的行为和教育不再拥有绝对权威,大学生易盲目逐新,而使社会整体传承意识弱化。

三、构建健康的手机传播平台

无法否认手机媒体在加速信息的传播,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改变着人际交往模式。然而大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和发展,大学生能否认识到手机媒体的利弊,和辨认其传播信息的真伪,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社会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有学者提出手机媒体对80后和90后的青少年产生了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包括沉迷手机信息;思想肤浅,写作能力下降;公共道德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差,始终处于等待手机呼唤的状态;辨别手机信息真伪的能力差;不良信息泛滥[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期待美和距离美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逻辑性差,语言匮乏,缺少深度和广度的文章在大学校园中比比皆是。

培养大学生成为自己的“把关人”。手机媒体打破了时空限制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灌输型传播,打破了教学课堂的“一言堂”,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把关人”的作用正在消退。大学生既是消息的接收者,也是消息的传播者。需要引导大学生懂得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对个人有益的信息,也需要使大学生明白自己也是大众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传播不健康、不文明、不利于社会和谐的信息,是危害他人的行为,做到不传播不良信息才是于己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的行为

避免发生信任障碍。任何言论都可以被怀疑,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言论。光纤电缆穿越海底隧道,有陆地的地方就有手机信号,整个世界不再拥有秘密,易使入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信任障碍,无法区别信息真假,难以做出有效判断。虽然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但是不实信息与不实新闻的通性并为消失,未经证实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夸张的描述手法和过于戏剧化的内容,缺少官方佐证的信息都不可以被轻易相信。应引导大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的辨别真伪信息,避免危机和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的产生。

强化伦理、道德、法律意识。手机的即拍功能使社会变得透明化。在众多高校危机事件中,被涉及在内的大学生往往不了解自己随意拍摄、偷怕、窥探他人隐私等行为的违法性质。多元开放的文化信息获取后,使大学生伦理道德意识模糊,甚至产生无伦理约束、无道德约束,盲目追求自由和话语权的现象。所以在高校中,开设媒体理论课程是十分必要的,使大学生了解媒体性质,了解大众传播过程,可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媒体,避免轻易被某些强势言论所左右。

在大学生中提倡绿色手机文化。除了规避手机媒体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也需从正面倡导健康的手机媒体使用习惯,渗透低碳、绿色的手机媒体使用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自己身良好的媒体素养。例如征集绿色短信,将生态文明理念与节能减排、低碳概念融入日常的传播活动中。鼓励大学生利用手机媒体传播生态文明、低碳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可循环利用等众多青年人关注的热点内容,从而净化手机媒体传播通道。(杨品舒)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手机媒体报告:手机媒体影响与发展趋势[EB/O L- ].[2009—02—17].http:// .cn/i/2009- 02- 17/17532832301.shtm 1

[2] Lev M anovich.The Laguage of N ew M edia [M ].Cam bridge M ass: M IT Press,2001.pp27- 47

[3] 徐振祥. 新媒体的价值影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08.8:1513- 1514

[4] 刘刚. 浅论手机媒体传播[J]. 新闻世界,99- 100

[5] 徐兴 赵芸. 手机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9.12(21):380- 383

[6] 手机媒体存在五个问题[J]. 新闻速览,2009(6)

[7] 吴长伟,陈芳.《新媒体价值链透视》,《中国记者》,2006(10)

上一篇:关于技校语文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生物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