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网”行为的法律解说与救济

时间:2022-10-16 10:49:51

“蹭网”行为的法律解说与救济

【摘要】无线网络信号在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降低了网络信号传输的安全等级,导致“蹭网”行为的发生和蔓延。“蹭网”行为造成了合法用户的损失,危害被蹭者的隐私、信息及“虚拟财产”安全。国外,常态下刑法对此种行为是容忍的。对“蹭网”的解决之道在于网络信号传输的发展和壮大。

【关键词】蹭网行为 法律规制 权利救济

随着无线收发设备价格的降低及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无线局域网络这种比有线更便捷的上网方式。利用带有无线模块的笔记本,具备WiFi功能的手机等终端系统连接无线网络接受因特网服务,无线网络信号覆盖的先天优势为多人合用一个账户提供了可能,从而改变了有线网络在地域上的局限性。这种技术上的优势在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降低了网络信号传输的安全等级,导致“蹭网”行为的发生和蔓延,“蹭网一族”应运而生。

所谓“蹭网”,广义地说泛指任何利用一定的接收装置无偿接收无线信号归自己使用的行为。狭义地说专指在他人不知情亦未支付任何对价的情况下,使用某些无线接收装置,擅自使用他人无线网络信号和带宽连接互联网的行为。一般无线路由器的有效覆盖距离为20米左右,使用“蹭网卡”后,信号的检测范围可达500米之远。“蹭网卡”实质上是一种大功率无线网卡,同时配备了密码破解软件。

法律意义上“蹭网”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首先,按流量计费被蹭用户资费的损失。无线网络的服务模式一般分为按流量计费和包月两种。对于按流量计费用户而言,蹭网者使用原用户的无线网络资源会为原用户带来额外的流量,导致原用户上网费用的增加,从而导致用户资费的损失,这种损失有时是巨大的。

其次,包月被蹭用户的合同服务质量损失。包月用户的网络使用是不受流量限制的,蹭网者使用其无线网络之后,从表面看不会为原用户增加任何额外费用。但应指出的是,由于服务商提供的带宽是有限的,蹭网使合法用户的上网速度降低,尤其是在进行大容量文件下载的时候。在用网高峰期,即便只是蹭看网页,但两三个“蹭网者”也会使带宽耗空。

第三,危害被蹭者的隐私、信息及“虚拟财产”安全。电脑功能的扩张,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将个人信息、工作资料以及游戏装备数据等存于其上。向被蹭者的电脑植入病毒、木马都是很容易的。被蹭人的文件机密可能被窃取,甚至遭到恶意攻击。有鉴于此,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刘红宇律师建议加快网络安全立法,打击“蹭网”等各类网络犯罪行为。

国外规制立法例

英国出台于1990年的《滥用计算机法》,明确规定非法侵入计算机罪、有其他企图的非法侵入计算机罪、非法修改计算机程序或数据的定罪量刑标准。该国首起“蹭网”者被捕事件发生在2005年。落网者名为格雷戈里・斯特拉斯基维克兹,他把汽车停在他人家门外,躲在车内偷偷使用一户人家的无线网络达3个月之久,因而触犯了《滥用计算机法》,被法庭裁定罚款500英镑以及有条件释放(12个月临时犯罪记录)。

在美国,1984年10月12日,里根总统签署了美国第一部联邦计算机犯罪成文法《伪装进入设施和计算机欺诈及滥用法》;1986年又颁布了《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1994年,美国议会通过了《计算机滥用法修正案》。起初,美国将打击重点放在未经许可而故意进邦利益计算机的行为上,1993年以后扩大了计算机犯罪的责任范围和为计算机犯罪的受害者提供民事补偿。但并未规定对蹭网者进行刑事处罚。原因可能是美国上网成本过低,蹭网络信号所造成的损失过低,“法律不理会琐事”,故无须惊动刑法。

新加坡政府于1998年修订了1993年出台的《滥用计算机法》,增加了“干预或阻碍合法使用的行为”、“在授权和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进入电脑系统犯案”、以及“将进入网络的密码透露,非法获利和使别人受损失”等三项新罪名。①蹭网行为可能为第三种罪名所规制。

日本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了以对计算机施加损害为手段所实施的业务妨害行为。即电子计算机损坏等业务妨害罪,但明确将无权限地使用他人电子计算机的行为排除在本罪外。亦即没有作出规定。②

总而言之,国外将蹭网以立法的形式入罪属于例外,常态下刑法对此种行为是容忍的。

对我国“蹭网”行为的救济

从民事法角度观。从民事角度来说,对个人而言,首先,看是否可救济。无论是包月用户还是按流量计费用户,蹭网行为都是对其与运营商之间合同利益的侵害,蹭网人的受益没有支付相应的对价,皆可依法律追回。其次,看是否能救济。对于包月用户的损失是依被蹭后网速受限耽误正常使用时所需的流量计算损失,还是依蹭网者所蹭得流量计算?前者较后者容易确定,却很难寻找到侵权人。因为蹭网者有可能是一个人数不确定的群体;后者不易确定流量,却在确定损害人方面相对容易。但这都是理论上的推演,实际取证的困难可能使被蹭人在进入民事诉讼程序以后仍然因败诉而维权失败。再者,蹭网行为在短期内造成的直接损失一般不大,而时间长后又面临着确定数额和侵权主体两方面的困境,提起民事诉讼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对运营商而言,由于蹭网者损害的是其合同相对人的利益,对其本人利益没有造成损失,没有直接关系,因此运营商制止蹭网行为缺乏动力,遑论对其。

因此,就个人被蹭者而言,首先要从技术角度加强防范,如在具备WPA加密功能的无线路由器上,用户可以设置密码,进行加密;或者在无线路由器的设置当中,选择“隐藏SSID”或“禁止SSID广播”;或者把已知要通过无线路由器上网的计算机的MAC地址在路由器中进行设置,这样无线路由器就只认可被绑定的计算机。其中,WEP加密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但其很容易被破解。

从行政法规角度观。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五十九(二)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盗接他人电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使用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设施或者码号。此处规定的电信线路应包括无线线路,蹭网行为依此在禁止之列。而该条例的罚则第六十八条对处罚措施也作出了相应规定:有本条例第五十九条第(二)、(三)、(四)项所列行为之一,扰乱电信市场秩序,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可见,电信管理机构是有权对蹭网行为作出处置的。

从刑法角度观。从刑事司法层面看,刑法的严厉性要求在动用刑法时保持相当的谦抑性,非穷尽民事、行政手段一般不得动用刑事手段。蹭网是未经信号发出人与合法接收人同意而以秘密方式予以使用的行为,其社会危害性毋庸置疑。

我国现行刑法直接规定的网络犯罪有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破坏计算机系统罪和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三种。首先,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立法原意是保护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和尖端科技领域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而非普通用户,无法知其是否适用于蹭网行为;其次,破坏计算机系统罪的立法原意是保护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且要求后果严重,主要针对的是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修改、增加的操作后果严重的,可构成本罪。蹭网属于数据传输时增加操作的行为,一般只是搭便车使用,不会主动攻击被蹭者的计算机,但这种增加的操作导致被蹭者资费严重损失的,也可以构成本罪,但是,这种在后果严重性方面的要求,使得绝大多数的蹭网行为被过滤掉;第三,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要求对无线电通讯的正常运行进行干扰,蹭网只是对无线信号的正常利用,谈不上干扰,从而也无从适用。因此,我国关于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定,没有直接针对蹭网行为的,蹭网过度才可能与破坏计算机系统罪形成交集。

由于蹭网行为的无对价性、秘密性以及蹭网所得利益的可计算性,如果达到数额较大,可以构成盗窃罪或依《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但是,构成盗窃罪有数额的限制,而且由于网络信号同电力一样属于无体物,其所面对的接收者是不特定的,往往因为接收者的分散而使侵害责任分摊到个人身上,而刑罚要作用的对象正是这些接收者,因此,用作为数额犯的盗窃罪来规制蹭网行为,虽然不存在理论上的障碍,却存在操作上的困境。

归结起来,对蹭网较为可行的惩治措施是治安处罚。如果欲使蹭网入罪,以使其所受惩罚与其社会危害性相当,则应从刑事立法或司法解释方面作出规定,将蹭网纳入网络犯罪的范畴。但笔者认为蹭网入罪须慎行。我国目前网络资费偏高是导致蹭网行为的重要原因,这种状态会随时间得以逐步改观。网络是多变的,而刑法则是稳定的,用变动不居的刑法来应对一个更新频繁的网络行为,是否有效?这是有疑问的,理应慎重。(作者单位分别为: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检察院;河南省人民检察院)

注释

①“广西电子政务考察团考察报告”,《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官方网站》,www.省略/wenzhang_detail.asp?ID=133479&sPage=2&wordPage=5.

②[日]大仁:《刑法概论(各论)》,冯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67~169页。

上一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 下一篇:美丽消费的法律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