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鸿儒观之启迪

时间:2022-09-11 08:55:43

【摘要】王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东汉时期敢于直言批判神学迷信思想的教育家之一。他重视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在与当时僵化繁琐的学术风气斗争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育目标――培养鸿儒。王充的鸿儒观在当时极具进步意义,时至今日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对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王充 鸿儒 探析

王充(约公元27~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上虞人。当时文坛崇尚章句之学,信奉神学迷信,俗儒所学之文,大多失去了真实性,而王充喜欢博览群书,不守章句,反对“信师是古”,因其不能与时苟合,仕路坎坷,命途多舛。王充的主要代表作是《论衡》,这本著作阐述了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论、人性论以及独到的教育理念等。其中王充的鸿儒观,体现了他教育思想的批判性和创新性,对我们当今社会人才的理解和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鸿儒应具备的条件

鸿儒是王充心目中最为理想的培养目标,他希望教育能够造就出为当时陈旧的东汉文坛注入活力、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王充对鸿儒寄托了无限的期望,因此他在鸿儒的培养上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他强调鸿儒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重要的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这些是一代名儒应具备的条件。

学习名师的治学精神。东汉初期,光武帝非常重视儒术,便大量收集典籍,征兆隐士,一时间四方名儒聚集在东汉的政治文化中心洛阳。其中就有对王充教育思想影响很大的两位名儒:班彪和恒谭。班彪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其文风“言不为华,述而不作”。他提倡儒士应“学不为人,博而不俗”。王充以班彪为师,在学问文章上深受其影响。他常批评俗儒只知背诵古人之章句、思想僵化、不懂变通,因此提出学习贵在通达。而在学习态度上,王充则得益于恒谭。恒谭是两汉之际著名学者,他极其反对当时盛行的神学迷信之说,认为学习应讲求效验和经验的积累。恒谭对神学迷信的批驳和求实的学术态度,王充很欣赏。《后汉书》记载“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他批判当时社会上学习虚妄之文和读死书、不能为所用的俗儒,认为教育应该造就在求实基础上有自我突破的鸿儒。他认为成为鸿儒所具备的首要条件是学习名师的治学精神。

论学取友,博采众家之长。当时与王充一同在京师的学者还有班固、贾逵、傅毅等。他们风华正茂,博学多识,才气冲天,不仅精通五经,更能兴文作赋,深受当朝皇帝的赞赏,这让经常与他们交往的王充羡慕不已。直至晚年窘迫之时,王充还在憧憬“蹈班、贾之迹”,期盼得到朝廷的欣赏。可见王充终身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不随世俗,敢于抒发己见的处世态度。体现在鸿儒观上就是希望培养出具有高尚品质、能够著书兴论的鸿儒。王充认为论学取友、博采众家是一名鸿儒应具备的品质。

博览群书,不拘一家之言。《后汉书》记载“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途通众流百家之言。”东汉时期宣扬独尊儒术和罢黜百家的思想,使众儒生目光短浅、独守一经、排挤他学,认为儒学就是精华,视其他学说为糟粕。而王充则不然,他认为“人含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之流也”。①一个人拥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开拓视野,站到更高的层次评判知识的真伪,持一家之言,只会使自己陷入“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的境地。因此他博览群书,贯通百家之学,并提出这是成为鸿儒应具备的知识基础。

王充善于向他的良师益友学习,学习他们博而不俗、求真求实、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自身更是砥砺德行,博闻强识,这些也是作为鸿儒所应具备的条件。

鸿儒培养的具体内容

王充认为“人才高下,不能钧同”。②他把当时社会上的儒士分为四种,“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③王充在对儒生和通人讥讽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最为理想的培养目标――鸿儒。

培养思维灵活,具有批判精神的鸿儒。东汉时期,儒家学说已经发展成为神学迷信之学,严重限制了儒士的思想自由和当时学术的发展。文人大多“信师是古”,提倡章句之学。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儒生“记事不实”,“不览古今”,④不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是“目盲”“耳聋”“鼻痈”的废人⑤。而通人虽学问渊博,但缺乏思维能力,“即徒诵读诗,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⑥不能“掇之以论”⑦。王充对这种墨守成规的教育痛恶至极,认为培养这类无用之才对社会毫无价值可言。他强调客观的知识理论必须要与主观的思想相结合,才能体现知识存在的价值,因此提出教育要培养思维具灵活性和批判性的鸿儒。

培养有真才实学,能够学以致用的鸿儒。王充认为文人“抒其义旨,损益其文句,而以上书奏记”。⑧文人比儒生和通人优秀之处在“贵其能用之也”⑨。文人虽思考能力有些欠缺,但能在自己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作奏章和公文等,是当时统治者需要的行政人才,在从事政治活动中起到一定作用,是王充比较赞赏的有用之才。王充强调鸿儒不仅应该胜文人,即能够独立思考,有独到的见解,还应和文人一样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能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解决实际问题。可见王充非常重视学习与运用之间的关系,强调知识的实效性。

培养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鸿儒。在王充心目当中“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⑩,且进一步强调“然则著书表文,博通所能用之者也”{11}。如果说文人已经是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那么鸿儒则是比其更优秀的人才。鸿儒是王充最为理想的培养目标,作为“超而又超者”拥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首先,在知识层面上鸿儒不拘于儒家典籍,涉猎各家学说。王充非常强调知识的广泛性,他形象比喻道:“涉浅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见蛟龙”{12},鸿儒则应是具有广博知识的人才。其次,在思想层面上鸿儒反对因循守旧,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思想不拘一格。王充说:“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13}鸿儒对待学问应一丝不苟,敢于距师问难,思想具有先进性和独创性。最后,鸿儒异于俗儒之处在于他们求学做事讲求效验,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学以致用,能够独立的思考,兴论立说。王充认为像司马迁、恒谭这样博览全书、不苟合与时、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写出旷世巨作的人才就是鸿儒。

在神学盛行,虚妄之作充斥文坛的封建社会,王充能够开创性地提出教育应培养不拘一格、创造性、学以致用的人才,不仅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使人们耳目一新,而且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鸿儒观对当代人才培养的启示

王充关于鸿儒观的论述不仅为禁锢已久的两汉教育带来新的曙光,而且对当今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具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强调知识学习的广博性。随着社会更新步伐的加快,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要求人才不仅精通自身的专业,而且能够放宽眼界,涉猎其他行业知识,使自己的思路更加宽广,思维更加灵活。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人才,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为自身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时代的发展贡献力量。

强调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创造力的竞争。知识不仅仅需要传承,更重要的是创新,只有创新,才会前进。一味因循守旧、人云亦云,这不是真正的人才应具有的学习态度。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大胆质疑的精神和批判意识,缺乏创新的果敢和否定权威的勇气,做事畏首畏尾,思想僵化。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也是教育界无可奈何的现状。这样的“人才”就像王充所提到的俗儒一样对社会毫无用处。

强调知识运用的实效性。当今社会越来越看重人才的培养。学历和职称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体现了人才的受教育状况,但是不能仅以学历和职称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高学历说明了一个人的受教育状况,但是无法体现其能力的强弱。知识要想真正的变成力量,不仅需要广泛而深入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将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的实践,让知识发挥它的实际效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强调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王充对东汉时期盛行的虚妄之学痛心疾首,并写下《论衡》对这一现象进行严厉的批判,为知识“订其真伪,辩其虚实”{14}。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精通借鉴他人的著作,却很少有人亲自地去学习知识,去质疑和考证其真伪。我们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检验知识的真伪,而不是人云亦云。求真务实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人们成才的保证。只有在此基础上不断追求真理,个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社会才会进步。

从古至今,有不计其数的教育家发表过他们对教育培养目标的观点和看法,而王充的鸿儒观富有进步性和创新性。当今社会,我们的教育只有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鸿儒才能与时俱进,创造出更加美好和充满活力的未来。(作者分别为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教育史教授)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张瑞,孟宪承,周子英,陈学恂著:《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301、300、303、301、303、302、302、302~303、304、305、301、306、307、307页。

上一篇:满族文化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 下一篇:供应链企业“效益型”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