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创”模式下的大学文化创新

时间:2022-06-02 09:33:59

“五创”模式下的大学文化创新

【摘要】大学文化建设与创新是大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大学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大学文化创新的“五创”模式可以分为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制度建设、文化内涵、大学形象五方面,从而实现多角度、多维度地创新大学文化,使大学担当起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使大学文化创新成为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大学文化 “五创”模式 创新

大学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机构,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存在。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精神。大学文化能影响无数学子,并镌刻于记忆之中,不因时间流逝而磨灭。大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创新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也是大学提高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与精髓,其内涵很广,包括大学的教育理念、办学方针、体制和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等,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从功能上讲,大学文化就是“化人”、“育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①有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就将培育出什么样的学生。大学文化可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成为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的中坚,引领社会前进。

创新大学文化的意义

大学文化创新能使大学不断创造更好、更优秀的文化成果,对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引领与推动作用,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根本,对大学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创新大学文化可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的长远发展必须要靠大学文化。大学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培养人才的摇篮,就是要不断地探索和创造新的文化成果。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大学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文化氛围最深厚的教育场所。大学文化已经成为大学软实力的重要部分,是现代大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创新大学文化有利于培养优秀人才。大学以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是优秀人才的摇篮。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④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创新大学文化有利于达到文化育人目的。

第三,创新大学文化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文化从深层制约和影响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个社会的生存方式。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不可分割,创新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推动者,可以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学文化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大学文化的创新直接决定着社会文化的先进性。

“五创”模式与大学文化创新

创新大学文化成为大学发展的动力,“五创”模式将从五个方面构建与创新大学文化:

创新办学理念。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大学的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方式的总和。大学办学理念的创新,是高等教育创新的前提。第一,创新办学理念要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与人生观、世界观、人生态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学文化创新中的大学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为基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文化应该反映一种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第二,创新办学理念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大学的办学理念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大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教育观念上的人本化,受教育者是主体,要发挥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过程中的个性化,教育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过程,要因人而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教育管理上的人性化,对受教育者关心、关注、关爱,体现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第三,创新办学理念要建立多元标准的“人才观”。建立多层次、多模式、多规格、多类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来丰富和发展办学理念;建立多元标准的“人才观”,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与创新;坚持多元化“人才观”有利于创新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创新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大学的本质性。大学精神的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倡导学术自由精神。“自由是追求真理的先决条件,还是真理行使自由的先决条件。”②大学精神主要包涵着自由的精神、创新的精神。自由宽松的氛围是学术研究最理想的环境;学术自由可以探索真理,推动大学精神的创新与发展。第二,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实际上是如何真正实现人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问题,大学就是要培育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群意识。当代大学人文精神,应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的精神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自己的基本关系。大学的人文精神可以引导师生感受到人文的关怀与感动,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熏陶的功能。第三,倡导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是大学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学应该用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来滋润大学生的心灵。大学要积极创新科学精神,把科学精神作为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切入点,让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

创新制度建设。创新制度建设要围绕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文化、创新思维来进行:一是要实施人才战略。以人才强校、科研立校为基点;学校通过制度保障人尽其才;按规章制度办事、用规章制度保障学校的创新文化战略顺利实施。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机制。大学要面向社会并在社会实践中寻找理论创新的着眼点,进一步改革教育教学,进一步加强教学的时效性、科学性和灵活性,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制度。

创新大学文化内涵。大学文化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带有着时代的特征。创新大学文化要不断丰富大学文化的内涵:一是特色文化。大学文化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的,中国的大学文化是在传统文化几千年的积淀形成的。每一所大学还有自己历史渊源,所以,各大学文化应该保持、发扬每所大学中所独特的大学文化的因素,以彰显特色魅力。如北大的“自由创新”、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都成为了各大学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地方,也就是特色大学文化。二是绿色文化。随着生态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也要加强环境教育,建设和发展绿色文化,真正发挥自身社会功能。绿色文化主张用绿色融入到办学指导思想中,立足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组织实施学校的各项工作;用“绿色科技”意识开展科学研究,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贯穿到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使科学研究从单一的经济效益过渡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绿色大学文化也注重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大学应该倡导低碳生活、绿化校园、加强校园污染的综合治理。三是诚信文化。诚信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的基石。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③诚信是一个人的做人原则,也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以诚信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环境熏陶等环节发挥其文化引领功能。形成有效的诚信文化模式,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环境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机制和完善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诚信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四是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在大学中,师生在教育、科研、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的言行与文化品位。教师的言行能表现出一所大学的教风,学生的言行能表现出一所大学的校风。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起指导和示范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创新大学形象。大学文化形象可分为两个方面:器物方面和组织形象方面。器物方面主要是借助大学环境文化影响大学文化的创新。大学中的器物可以直接烘托出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大学校园中在感观方面得到很好的感触,产生对于学术追求以及对大学敬畏的某种心理暗示。组织形象方面是大学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生动表现。大学组织形象要通过校徽、校训、校歌以及校园环境、校园景观、良好的学风、师生良好的精神面目全面提升大学形象。(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DL10CC13)

注释

①荀况:《荀子》,王杰,唐镜注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2页。

②[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47页。

③《论语・为政》,陈国庆,何宏注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7页。

④蔡元培:“教育独立议”,《新教育》,1922年第4卷第3期。

上一篇:环京津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下一篇:略论国民品德的变化规律与培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