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景区治理资源整合的有益探索

时间:2022-10-16 09:54:44

开放式景区治理资源整合的有益探索

摘 要:开放式景区治理资源的分散性,治理主体的多元性,经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使其治理资源整合具有一定难度。阳朔遇龙河景区在整合政策资源、乡村干部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情感信任资源、人力资源等资源,发挥治理资源各自优势和综合作用,实现景区良好治理的过程中,较好地化解了人的思想认识、心理情感、经济利益、相互信任等方面的问题,实现了多元治理主体的自愿合作,并使资源整合做到既满足村民眼前利益需求,又为村民长远发展着想,使村民生活水平随景区发展而不断提高。

关键词:治理资源 整合 景区治理

开放式旅游景区具有丰富的治理资源,通过对离散的治理资源的有序整合,实现治理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将有助于克服开放式景区的治理难题,实现旅游开发和旅游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素有“小漓江”之称的阳朔县遇龙河景区,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旅游景区,通过对景区治理资源的整合,实现了景区的有效治理,初步形成旅游秩序和谐稳定,景区环境有效保护,沿岸群众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景区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对阳朔遇龙河景区治理资源整合的个案分析,将有助于深化对开放式景区治理资源整合的理论认识。

一、遇龙河景区概况

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在大榕树附近的工农桥与金宝河汇合成田家河,由书童山入漓江,全长四十多公里。遇龙河沿河人文景观荟萃,河水清澈见底,两岸树绿柳翠,峰青路白,瑰丽多姿。遇龙河景区水程15公里,流经白沙、阳朔、高田等3个乡镇6个村委36个自然村,有28道堰坝,景点百余处。

秀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到遇龙河游玩,遇龙河上的竹筏休闲游成了深受旅客欢迎的项目,遇龙河景区也成了中外游客休闲游览的最佳目的地。竹筏休闲游项目的火热及其投资少易操作,吸引了大量沿岸村民投入到这一旅游项目开发中,纷纷在沿岸建设简易码头,添置竹筏,开始揽客经营,竹筏休闲游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一些人为了扩大经营,随意乱建简陋码头,严重破坏沿岸自然环境。一些村民还相互争抢码头,谁的势力大,谁点的码头就多。为了争夺游客,各个码头不仅互相压价,恶性竞争,甚至还拉伙打架,一些业主外出都要随身携带防身工具。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简易码头和竹筏,缺乏正规培训和管理的筏工,也给游客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整治这一混乱状态,促进景区旅游的有序发展,2007年8月,阳朔县委、政府本着“保景富民”的原则,组建了由政府主导的阳朔溯源遇龙河漂游有限公司(简称溯源公司)。规定公司负责景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管理,实行统一票价,综合调度,整体促销,同时一律取缔私人码头,兴建大型现代化码头,完善道路和各种基础设施。

二、遇龙河景区治理资源整合的实践

政府成立溯源公司,整治景区的混乱状态,达到“保景富民”,愿望是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公司对景区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却碰到很大的阻力和困难。原占有码头的少数人因利益受到损害,强烈反对取缔私人码头,甚至煽动村民抵制、围攻公司工作人员。沿岸村民由于存在各种顾虑,加上少数人的挑唆,也不积极与公司鉴定协议,使景区整治面临很大困难,公司运营难以顺利开展。面临对这一困局,公司必须想办法对景区具有的各种治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各种治理资源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统一经营管理目标。

作为治理主体的溯源公司,手中掌握的治理资源主要有:(1)政策资源。公司由政府主导,依据政府文件成立,享有政府赋予的对景区进行经营管理的各种政策资源。(2)经济资源。公司经营景区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能够把经济收入用以支付工人工资和村民的景区资源保护补助费,还可以用于景区的投资开发。(3)景区旅游资源。公司依据政府规定统一对景区旅游资源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拥有旅游项目的经营权、定价权、收益权。但光有这些治理资源还不行,还必须与景区村庄拥有的人力资源、乡村干部资源(村民骨干资源)以及体现在村民身上的信任、支持、情感等精神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良好治理。溯源公司原先碰到的工作困难,就是由于没有对这些治理资源进行整合造成的。认识到问题所在后,溯源公司改变工作思路,先把乡村干部资源整合利用起来,让村两委干部参与协调、管理筏工和景区各种事宜,发挥村两委干部拥有丰富群众基础,与群众关系密切的优势,让他们耐心向村民讲解公司统一管理的好处,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并带头鉴定协议,发挥示范作表率作用,以“村干部—村民小组长—村民骨干—农户”的工作链去团结带动广大的村民,让广大村民理解、拥护、支持景区的管理工作。同时,溯源公司还利用经济资源的优势,去整合沿岸村庄的人力资源和村民的精神资源。公司招聘大量的沿岸村民做筏工,让他们取得工资收入,并规定筏工工资占营业额的25%,每位村民可享受景区资源保护补助费,占营业额的10%。公司还主动将一些码头的基础设施给当地村委负责组织实施,景区内的11个码头建设及景区的美化绿化事宜,大都由当地村民承揽完成,让几百万元的工程投资转化成村民的承包收入。为了增进村民对公司的感情,溯源公司每年还为每一位筏工购买人身安全保险,并免费对筏工进行操作技能培训。吸收残疾人作为景区保洁员,安排特困村民、贫困党员在景区工作,每逢传统节日,公司都会拿出几万元钱进行走访慰问。免费提供绿化苗给沿岸村民自行栽种,自行管护,让广大村民自觉参与到景区建设中来。溯源公司的付出赢得了沿岸村民的信任、支持和积极参与,也有效地整合了景区的各种治理资源,实现了景区旅游蓬勃发展与村民收入大幅提高的双赢。

溯源公司运营以来,沿岸每位村民每年获得资源保护补助费少则400元,多则700元,2011年溯源公司分配给沿岸村民的资源保护补助费便达900万元。公司拥有的两千多名筏工,全部是沿岸村民,一位筏工的年收入至少可达3万元。当地村民还开办起农家旅馆和农家饭馆,收入节节攀升,有的收入可达10万元。沿岸村民尝到了景区管理带来的甜头,纷纷自觉保护遇龙河的生态环境。规范化的管理也使景区愈发红火,游客数量的迅速上升,同时景区安全事故发生率为零,公司经营步入了良性快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几点思考

1、景区治理必须重视治理资源的整合

溯源公司在对遇龙河景区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时,虽然手中有政策,有经济实力,甚至有安排村民就业的岗位,有景区资源保护补助费,但村民就是不买帐,不愿意跟公司鉴协议,不积极支持公司的统一管理。这充分说明,在村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已经觉醒,对个人利益日趋关注的今天,仅靠政策和经济资源,已难以实现对经济社会关系复杂的景区进行有效治理。景区治理,已经不能公司自己说了算,必须有村民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才行。村民不愿意鉴定协议,并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利益问题,还有对公司的信任问题、情感问题、权利实现问题等等。仅靠政府强制和经济利诱,解决不了村民的这些问题,必须应用其他手段,运用其他治理资源才能解决。溯源公司后来的实践也证明,启用乡村干部资源,让村干部去说服教育村民,做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收到了成效。再通过把码头建设工程让村民承包,关照村庄弱势群体等工作,让村民看到了公司的诚意,也获得了实在的经济收益,最终获得村民的支持,实现景区的治理。在治理主体多元化、利益独立化、关系复杂化的条件下,治理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前提条件。

2、治理资源整合要解决好思想认识、信任、经济利益、情感等问题

治理资源整合涉及到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涉及到人的思想认识、心理情感、经济利益、相互信任等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资源手段,并运用恰当的方式与策略去,解决多元治理主体的自愿合作问题。因为“治理更主要的是引导、协调、控制,而不是单向性的统治和管理,更主要的是比较、选择、决策的动态过程,而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管理与被管理的静态关系。”[1] 溯源公司在进行治理资源整合时,就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从村庄干部资源入手,运用村干部与乡村群众关系密切、相互熟悉的社会资源,去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让群众充分认识到景区统一经营管理的好处,通过村干部带头鉴定合同给群众起示范表率作用。为了解决村民对公司的情感、信任问题,公司把码头建设工程让村民承包建设,让村民参与公司监督,招收沿岸村民到公司作筏工,并给他们购买人身安全保险,免费进行操作技能培训,给沿岸群众景区资源保护补助费,关心沿河的弱势群体,每逢传统节日公司还走访慰问,给每个村子资金进行村道硬化建设等等。公司的这些善意行为,赢得了村民的普遍信任和积极支持,公司干部与村民的关系也日益密切,村民素质和主人翁意识大幅提高。沿岸村民纷纷自觉保护遇龙河的生态环境,主动将景区资源保护补助费留下一部分作为公益基金,用于硬化村道和建设文化设施,村委党员还到遇龙河边进行义务植树。景区治理资源整合的过程,其实就是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过程,就是建立相互信任的过程。正如德·茹弗内尔说,共同体意即“信任的制度化”。[2] 如果“社会文化中缺乏信任将给公共制度的建立带来极大的阻碍。”[3]

3、资源整合既要满足村民眼前的利益需求,又要为村民长远发展着想

在遇龙河旅游发展之初,随着竹筏休闲游项目的慢慢兴起,沿岸许多村民已经从旅游中获得了不少经济利益,尝到了旅游经济的甜头,对竹筏休闲游项目及景区旅游开发寄于了很大的期望,希望能够由此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改变原来贫困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经济期望与要求比竹筏休闲游项目兴起之前,已经极大地提高了。而就在这时,由于旅游秩序混乱的原因,政府要组建溯源公司对景区实施统一管理,把竹筏休闲游项目全部收归公司集中经营。这无疑断了村民通过自行开发竹筏休闲游项目实现发家致富的指望,出现渴望与指望之间的巨大反差。这种巨大落差,对村民来说是痛苦的,也难以接受的。因为村民的经济意识已经觉醒,通过旅游致富的渴望已经被激发起来,似乎脱贫致富的目标就在眼前,致富的路子也已经找到。此时正如亨廷顿所说“农民不仅开始意识到自己正在受苦,也认识到能够想办法来改变自己的苦境。”[4]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溯源公司提出的鉴定协议,接受统一管理的要求,他们自然会顾虑担心,十分的不情愿。要消除这些顾虑和担心,就必须让村民看到希望,并采取行动缩小这种渴望与指望之间的差距,尽可能快地让村民现实经济利益,改善村民眼前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溯源公司让村民承包码头工程,到公司作筏工,给予景区资源保护补助费,在让村民快速取得可观经济收入的同时,又让沿岸全体村民共享公司收益,与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随公司旅游发展而致富,从而赢得村民的普遍欢迎和广泛支持,真正使遇龙河这一完全开放式的景区得到良好治理,既解决了村民面临的问题,又实现了景区的繁荣发展和稳定。

参考文献:

[1]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P373)

[2] Bertrand de Jouvenel, Sovereign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3), P.123

[3] [4]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P22, P245.

上一篇:我国城镇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医疗卫生需求供给研... 下一篇:闸北检察院:在人大监督的“阳光下”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