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免疫功能的后天影响因素探析

时间:2022-10-16 07:31:58

人体免疫功能的后天影响因素探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免疫有了很深入认识。从最初的抗感染,发展到了免疫生物技术、免疫防治、免疫诊断等方面。影响免疫功能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其导致的免疫性疾病范围广,病种多,应进行恰当地筛选检查,做好咨询。免疫功能的后天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营养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内分泌因素、年龄因素、疾病因素等。本文侧重分析后天因素的影响,以便做好有效的预防和保健。

【关键词】 免疫功能;后天影响;探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81-02

免疫功能是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之一,它能识别和代谢体内外的有害物质,以使人体免受伤害,维护自身平衡和稳定。免疫功能主要通过免疫系统来实现,免疫系统主要担负着免疫监视、免疫防御、免疫稳定等功能。免疫系统正常时,可防止微生物的感染,清除体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抑制细胞癌变等。免疫系统异常时,可导致超敏反应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可见,免疫功能对人体十分重要,影响人体免疫功能的因素主要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和遗传因素,大多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有遗传倾向,是一种伴性遗传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本文主要就影响人体免疫功能的后天因素进行探析,希望能引起读者对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视。

1 营养因素

营养因素是影响免疫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营养不良,蛋白质和热量的供给就会不足,既可能导致胸腺萎缩,又可能导致补体合成不足,人体吞噬细胞的识别抗原传递信息的能力、吞噬能力有所下降。此外,胸腺萎缩后,会影响人体T细胞的成熟,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而且B细胞抗体的产生,需要识别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也会导致体液免疫功能的下降。再加上吞噬细胞的作用减弱,使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都会收到影响。[1]

2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巴特维帕等人,曾进行过这方面的试验,他们对丧偶不久的26名对象进行了免疫功能的测定,通过测定的结果发现,被试在两月之后,他们体内的淋巴细胞的活性,要远低于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的其他人。这就告诉我们,心理和情感的极度压抑或者过度忧虑会造成免疫系统的部分损害。还有许多试验也证明了心理因素会影响免疫系统,也同样会影响人体对各种病症的抵抗力。

3 神经内分泌因素

科学证明,免疫细胞能接受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受体,因此免疫功能自然要受到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内分泌的激素和神经递质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比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药理剂量时,能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甚至对所有的免疫细胞有抑制作用;然而胸腺激素、生长激素能促进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反之,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同样受到免疫功能的影响,二者之间互相影响。

4 年龄因素

在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人体的免疫功能也不同。婴幼儿时期,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刚出生,婴儿能从母体获得部分抗体,具备一定的免疫功能;3-6月以后,婴儿从母体获得的IgG抗体已部分消失,所以在这一时期,婴儿免疫功能较弱,容易发生感染。[2]所以,在半周岁左右的婴幼儿,应适当接种各种疫苗。步入老年,由于人体的免疫细跑的数目减少、胸腺萎缩、功能减弱,将导致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所下降,也比较容易感染疾病和产生恶性肿瘤。在青壮年时期,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功能正常,免疫力较强。

5 疾病因素

一般地说,人体感染任何疾病,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但是,直接影响免疫功能的疾病是骨髓、胸腺等器官的疾病,这类疾病直接影响免疫细胞的产生和成熟。此外,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因后天各种因素导致损害,致使免疫细胞出现异常,也可能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如肿瘤患者,他们的免疫细胞和体液免疫能力受损,极易患各类感染性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再如艾滋病患者,其体内的病毒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细胞,主要是CD4+T细胞,这就会造成人体免疫功能缺陷,严重时可能导致免疫监视和免疫防御功能的丧失,临床表现为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严重继发感染,如果体内突变细胞不能及时清除,还可能继发各种肿瘤。[3]

6 其它因素

规律的饮食起居、体育锻炼等都可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正常规律的起居习惯,和谐的夫妻生活,都能使人体天然抵抗力增强。

免疫功能是对人体机能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功能正常时,对人体有利;功能异常时,对人体有害。在这些后天影响因素中,有些是难以避免的,如年龄;有些是能尽量避免或控制的,如营养、疾病因素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可能避免一些对人体免疫功能不利的因素,普及医学知识,提高生活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改善我们的劳动强度和条件,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增强我们的体质,降低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龙振洲.医学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

[2] 马振亚.中药方剂免疫药理研究[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5.

[3] 刘家驹.医学微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2.

上一篇: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护理措施 下一篇:新生儿疾病筛查不合格血标本的原因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