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

时间:2022-10-16 07:27:57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取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人才的特征。前主席曾经指出:”中华民族实现复兴,要靠科技创新,靠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只有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才能适应新的形势,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如何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创新意识的人才,亟待每一位教师弄明白。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适应时代的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在语文教学中释放无限的魅力呢?

一、在民主氛围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中心,是主体,要求学生为师是从,学生只是装载知识的器皿,课堂是严肃、沉闷、压抑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首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主动去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激发学生去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考,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创造见解。一次检查听课中,某老师在教授《爬山虎的脚》第一段的时,问了一个问题:”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一个学生高举右手,站起来回答:”长在茎上。”本想获得赞许,哪知,老师却说:”上课专心些,我问的是:‘爬山虎长在哪儿?’坐下!”听课的我也被弄得一头雾水,那学生更是红着脸慢慢坐下,整堂课没见他动一下。作为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的回答,切忌武断,何况这本来不是学生的错误。这样,只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不到创造的自由。

二、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和独特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求异,是对同一现象,努力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寻求与别人不同的答案。许多科学家、发明家都是不断”求异”而创造、发明、发现新事物、新规律的。语文教学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很好的材料。我们学习的每篇文章都可用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激励,特别要保护学生的“独特想象”热情。我在讲《赤壁之战》这课中,引导学生质疑时,有个学生提出看法:”我认为黄盖用火攻,可以不用假降的办法。”这真是出乎我的预料,备课时我从未想到。遇事我不动声色地让他谈谈自己的看法。他说:”黄盖完全可以利用吹东南风的时机,带船接近曹操的船,然后突然点火,火船自会趁着东南风烧着曹船,曹操的船队来去不方便的。”刚说完,就有学生赞同。我及时肯定了他的想法有一定道理,号召全班同学也向他一样多谈谈自己独特的想法。转过来,又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情况,黄盖火攻务必一次成功,不然曹军一发怒压过来,则势不可挡。不先迷惑敌人,在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很远就会被敌人发现。曹操肯定会派出战船,书上只是说过曹军大多不惯水战,但手下真正会水战的兵将也有几万。如果远远的就放,待火船跑到时就已经烧尽了。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又保护和激励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利用课堂情景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争论是思想的最好的碰撞,经常展开讨论,对培养和发展人的创造力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可在理解知识的关键处,在教学知识难点处,在某个问题有多个答案多个思路时,在学生未能完成某个任务时,采用小组讨论学习。这样的小组讨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会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在学《田忌赛马》过程中,我就学生的质疑:”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采用孙膑的办法,能胜吗?”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小组画简笔画有的小组摆卡片……通过讨论,同学们都理解了孙膑想法,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保证教学秩序稳定的前提下,可以加强学生的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教师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如教授《丰碑》一课,就可以打破常规的先后顺序,把第7自然段,提到学习第1、2自然段之前,先了解云中山的环境恶劣,介绍军需处长,也可以使写将军的部分前后连贯,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益。在学习《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我把以教师指导讲授为变为以学生自读,互相质疑,小组内解答为主。整堂课教师只是鼓励、引导,只有当某小组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才同学生一起探讨。到最后分角色朗读,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都能体会出不同角色的语言,读得非常有感情。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师应多为学生创设更为宽广的学习环境,开辟更广阔的学习渠道,多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让学生把这些地方变成他们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创新意识的人才,是新时代的需要,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上一篇:浅析提高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下一篇:教学媒体运用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