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系统理论对外语教学研究的启示

时间:2022-10-16 07:20:09

动态系统理论对外语教学研究的启示

【摘 要】动态系统理论,即DST(Dynamic Systems Theory),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西方被应用于语言学的研究。Larsen-Freeman (1997, 2002, 2007) 和 Larsen-Freeman&Cameron (2008) 较全面地将动态系统理论引入到应用语言学领域。在 Larsen-Freeman 等看来,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呈现出动态系统的各种特征,因此将DST这一新的理论用来指导外语教学与研究具有创新意义。

【关键词】动态系统理论 二语习得 外语教学

一、引言

二语习得一直以来是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话题,它不仅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 也是一个不可预测的非线性过程。很多二语习得的理论假设,从不同视角对第二语言学习条件及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这些理论假设普遍关注语法习得, 忽视了二语习得是一个有序与无序并存的认知活动。在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 语言系统是一个动态性、复杂性的非线性系统,探索动态系统理论有助于建立更加系统科学的二语习得研究整体观, 为二语习得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生长点。本文以动态系统理论为依据, 结合以往的二语习得研究理论, 从新的视角来解释这一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从而总结出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二语习得主要的三类理论模式

(一)文化适应模式

舒曼(J.Schumann)所提出的“ 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企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第二语言的习得。他认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牵涉到许多因素, 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因素和个人的情感因素。舒曼把“ 文化适应” 定义为“ 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结合”(王初明1990:184)。文化适应模式的问题在于它是针对自然语言环境下习得第二外语设计的, 但是中国学生是在非自然语言环境下学习外语。所以用文化适应模式对我国二语习得的研究不具备较好的解释力,也没有解释二语习得的内部机制。

(二) 克拉申的监控模式

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是二语习得理论中最具争议的。它的问题在于仅仅通过对部分语法结构习得的观察就做出关于整个语法规则的推论, 过分概括化。所以监控模式理论也没有很好地解释二语习得的内部机制。

(三)可变论与唯理论

Gregg认为可变语言能力模式把语言输出变化的根源归因于语言能力的变化,模糊了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对语言运用变化的研究不能解释二语习得的心理过程, 因此语言能力可变的观点是不合逻辑的(Gregg , 1990 :369)。而Rod Ellis称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不仅是可变的, 而且必定在变化之中, 因为习得就意味着变化。可辩论和唯理论争论的根源在于以Chomsky 为代表的生成语言学派和以Halliday 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派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的观点分歧(阮周林:2001)。前者不顾语言交际运用的作用解释语言本身, 后者认为语言的形式属性反映并源于语言的交际应用。

以上这几种理论模式尽管各有特点, 也对第二语言学习条件及其规律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然而这些理论大多关注语法习得, 未能对二语习得的内部机制做充分的解释。

三、 动态系统理论对语言发展的解释

动态系统理论认为,语言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可预测的过程。语言变化受初始条件制约,由认知和社会两个维度的内外资源所决定,既呈现出非线性的变异性,又呈现出生长的关联性。语言学习者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动态系统,每个学习者拥有自己的认知平衡系统,认知平衡系统与学习者对语言的接触程度、学习者的生理成熟度以及教育程度等相互关联,同样,以上诸要素与社会生态系统相关联,继而成为学习者所在环境的一部分(沈昌洪,2008)。

动态系统理论对语言研究的重要启示在于,它融合了语言发展的认知观和社会观,颠覆了对语言发展线性模式的传统思维,提供了一个融合语言习得的认知和社会层面的框架,并揭示出这两个层面的交叉融合,促成了语言的发展。

动态系统理论的四大基本特征

1.初始状态

动态系统最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依赖”,初始的微小差别可能会带来长期的动态后果(De Bot, 2008)。

在二语发展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初始状态是二语发展的先导。比如相关研究结果证实语音意识是母语中阅读习得的最佳先导之一(Stanovich 1998; Sparks, Ganshow & Javorsky 2000),语音编码障碍不仅会影响读写技能的培养,而且很有可能影响到口头语言在听辨和发音方面的发展(Sparks, Ganshow & Patton 1995)。

2.引子状态

动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相互关联,都是其他系统的一部分。它们按照统一的动态原则运动,其方式表现为引子状态和斥子状态。引子具有稳定的趋向性,斥子是排斥的力量,具有一种不稳定的趋向性。

在分析二语习得“石化”现象的原因时,Labov指出,二语石化的原因在于对声音的初始误知导致二语学习者将错误的信息存储在大脑里,并在言语行为中因为陷入误区进入引子状态而难以自拔(Labov,1996)。

3.变异性

动态系统理论的起点是,一个发展的系统只有通过能量的流动才能维持,而能量的流动存在于变异之中,当下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前次的发展水平,而变异则成为这一变化系统的内在特征(Van Geert,1994)。

4.非线性

从动态的观点看,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生长和下降是系统发展的正常现象,两者都是发展的,但变化的方向相反。例如,语言损耗的变化水平和语言的使用及输入程度密切相关,然而,损耗效应和损耗事件之间并非一定呈现正相关。在某些条件下,大数量损耗事件的发生并不影响系统的稳定;而在其他条件下,小数量损耗事件的发生却会引起显著的损耗效应,从而影响系统的稳定。

四、动态系统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 语言分系统互动

语言的理解和输出是以大脑中众多信息单元同时激活为基础。语言系统中的分系统:音位、词法、句法、语义以及语用等互相依存,一个分系统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分系统的变化。在语言教学中,语言系统中的各分系统不能孤立分开。就词汇习得而言,必定要与其发音和所处在的语法结构相联系。因此,语言学习的过程是要把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联系,而不是记忆孤立的词汇和抽象的语言规则。

(二) 学习者互动

根据DST,语言习得是社会环境中不同因素互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反应、探索、合作以及在使用语言中的互动。因此,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师和学生相互提供反馈,通过来自外界的反馈和自我反馈,使学习者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支持并内化这些反馈,最终提高其语言知识水平和技能。

(三)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互动

显性教学法指教师在课堂讲解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隐性教学法指教师给学生提供语言情景及学习任务,让学生推断其中隐含的语言规则。一般地说,课堂的显性教学法会使学生产生显性知识,但课堂的显性教学法并不绝对会使学生产生显性知识,它也可能使学生产生隐性知识。由此可见,这两种教学方法产生的结果是交叉的动态关系。根据DST,任何外部因素,包括正规的课堂教学都会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产生影响作用。若把有意义的语言输入与显性教学法和隐性教学法相结合,对外语教学将会起到协同增效作用。

五、结语

本文提出采用动态理论视角进行外语教学课堂研究时,需要认识到教与学并不存在简单的因果关系,教师、课程、教材、教法等课堂环境参数与学习者的内在认知环境相互作用,左右学生的资源分配,最终影响语言发展路径。动态系统理论的提出为外语教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促进二语习得研究,对外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De Bot,K.(2008).Introduction: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as a dynamic process.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2(2):166-178.

[2]Larsen-freeman, D.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use from a chaos/complexity theory perspective.In C.Kramsch (ED.),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socialization.London: Continuum,2002:33-46.

[3]Larsen-freeman D& Cameron, plex system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J]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2):226-240.

[4]Larsen-Freeman, D.(1997).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pplied Linguistics, 18(2):141-165.

[5]Larsen-Freeman,D.(2007).On the complementarity of chaos/complexity theory and dynamic systems theory in understanding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10(1):35C37.

[6]Larsen-Freeman, D., & Cameron, L.(2008).Research methodology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a complex system perspective.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2(2):200C213.

[7]Labov, W.(1996).Some notes on the role of mispercep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In R.Bayley & D.Preston(e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inguistic variation, pp.245C252.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8]阮周林.中介语可变性研究综述[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17(3): 83-86.

[9]沈昌洪, 吕敏.动态系统理论与二语习得[J].外语研究, 2008(3): 65-68.

[10]王初明.语言学习与交互[J].外国语,2008,31(6): 53-60.

[11]徐丽华,蔡全亭.《二语发展的动态路径:方法与技术》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4,46(01):144-148.

上一篇:旅游经济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下一篇:排舞在泰安市高校教职工中开展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