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创新探析

时间:2022-10-16 06:59:32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创新探析

由财政部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于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该制度是在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自身改革发展逐步推进下应运而生的。新制度比之前一直施行的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即1998年制定并实施的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的进步,表现在会计基础、会计科目的调整以及报告的完善等方面。从旧制度到新制度,是一个从量到质慢慢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我国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行为越来越得到相关群体的关注,并在此情形下不断地借鉴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来完善自身的会计制度的过程。其创新与改进之处在于其进一步适应了公共财政体制深化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要求,规范了事业单位会计行为,并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同时促进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因此,本文重点着眼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如何弥补了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创新之处。

一、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简析

1、固定资产核算不能真正体现收入支出配比

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按原值和使用年限提取折旧,不计提减值准备,而是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作为净资产的一部分。然而,以收入的一定比例为依据计提取修购基金并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折损价值。这种核算方式存在着以下缺陷:一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账面价值与现时净值会逐渐背离;二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业务活动成本相应地也不包括折旧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三是随着固定资产的损耗,以账面价值来核算固定基金,使得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实际状况,虚增净资产值。所以原制度中固定资产核算,在购建固定资产时,虚增了事业成本,同时由于不提取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事业单位拥有数额庞大的国有资产,但是会计核算中并没有反映这些资产的使用、保值和增值情况。事业单位与企业一样同样面临着如何管好、用好这些资产,盘活资产存量等诸多问题。政府及出资人需要他们投入的资源在未来产生效益,而固定资产作为除货币以外的最重要的投资当然被关注。然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会产生许多漏洞,这样便会造成资产不实,最终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真正的收入支出配比,对于资金的投向是否正确、资金使用效益如何等等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评价。

2、无形资产核算无法体现价值

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成本管理不重视,其核算方法、核算程序等严重弱化,各事业单位都缺乏严密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旧制度下的无形资产摊销的处理规定,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购入和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摊销时,应一次记入“事业支出”科目,借记“事业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对于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无形资产应在受益期内分期摊销,摊销时借记“经营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此外,其他相关法规没有对这一问题再做出更明确的要求。这种方法虽然体现收付实现制度,但是处理过于简单,仍会造成相关漏洞,使得费用和收入不相配比。

3、基础建设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分离

在原来制度上,事业单位基础建设会计执行的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执行的却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由承建单位先完成基建项目,待项目竣工并决算后再移交给事业单位。因此事业单位的基建账是单独开立的,基建先在基建账上反映出来,等到项目竣工并决算才在事业单位基本账上反映此项固定资产。这种会计核算的分离会造成若干问题:一是事业单位基建所投入的资金在事业账上仅是通过“结转自筹基建”支出来体现的,事业单位的基本账上不反映基建投资项目;二是有的单位的基建借款,其往来账就只体现在基建账上,但是事业单位的基本账上却没有借款,这样便会使得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上的借入资金为零,因此会计信息就不能给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三是单独建立基建账核算,某些事业单位把收入私自列入基建账,违规支出列入基建账,形成合法不合理的“账外账”。

4、资产负债表项目列示不科学

事业单位规定的资产负债采用 “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原理,其与资产负债表的定义不符合,它既包括资产、负债及净资产这三类要素,又包括了收入和支出项目。作为静态的反映一定时点财务状况的报表,收支类项目的列示是不必要的,并且也与收支表重复。因此我们需要改进这种格式的资产负债表,使它符合惯例要求。同时这样也不利于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分析,不适应部门预算管理要求。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存在问题的改善作用分析

1、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进行了改进

新制度创新性地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以及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方法,规定事业单位应按照相关规定明确是否需要计提折旧,并提出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新型处理方法,即是在提取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不是计入支出。这种方法满足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需要,同时不会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也有利于反映出资产随时间推移和使用而发生的价值损耗情况,有助于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有利于加强对资产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事业单位制定预算规划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会计数据。

在新制度中对于固定资产的标准和核算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提高了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规定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的资产作为固定资产管理,这就使得原来由于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但价值未达到固定资产规定标准的办公设施得以从“固定资产”科目中提出,减轻了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量。同时,新增加了“累计折旧”这一新的会计科目,用来核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提取的累计折旧。这一重大的变化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程度,改变了以往不提折旧,收入支出不配比的状况。

2、新制度对无形资产的核算进行了改进

在无形资产摊销上,设立了“累计摊销”科目,该科目在核算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提取的累计摊销上,改变了原来简单的处理方法,并设置了“无形资产”科目,核算无形资产的原价。具体的会计处理如下:原账中“无形资产”科目余额反映的是尚未摊销的无形资产价值。转账时,将原账中“无形资产”科目的余额转入新账中的“无形资产”科目,同时将相应的“事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

3、规定了基建数据并入会计“大账”中的“在建工程”科目

新制度明确规定了基建数据并入事业单位基本会计中。原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于会计“大账”外。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基本会计“大账”。通过设立“在建工程”项目,记录在建工程有关收支。该项目的启用改变了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事业账”不反映“在建工程”的实际情况,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更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为事业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发挥会计信息支撑作用。

4、改变了资产负责表、收入支出表的结构和项目

新制度比较全面地改进了财务报表的体系,并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各报表的项目、结构和排列方式得到了改进,例如,规定对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按照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分别列示,按照“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设计资产负债表,取消收入支出项目;改善了收支表结构,详细反映一定会计期间内的收入实现情况、费用耗费情况和单位经济活动的成果,以评价业绩,预测事业单位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又列示“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转结余”和“经营结余”等资金类别,通过这些项目可以反映出事业单位年度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和分配情况。

上述改进一方面协调了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和会计惯例之间的矛盾,使得报表更具科学性;另一方面也考虑了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更为完整清晰地梳理了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使其更好地满足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的需求。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新的会计制度对我国原有的会计制度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和创新,这种改革有助于创新我国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预算管理,对预算的编制、实施和监管均有有利的作用。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公共财政改革,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对公共财政收入分类进一步完善;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加强落实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以保证预算执行的合理有效,推进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体系的改革,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方国玉、李伟峰: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变化[J].商业会计,2013(5).

[2] 赵迎春: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2).

[3] 徐绍辉: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0(7).

上一篇:增值税“扩围”改革在税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研... 下一篇:江苏电信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