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总体向好

时间:2022-10-16 06:57:39

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总体向好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2006年,国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总体向好。经济增长既面临继续调整的压力,也面临产能释放过快所导致的供给过剩压力。以历史经验判断,2006年经济面临调整的可能性较大。宏观经济政策,一方面要适度控制投资增长,另一方面要努力挖掘消费增长的潜力,使内需增长后劲充足。下面,从环境因素上作一些具体分析:

一、体制和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于经济协调较快发展

体制方面: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将是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这将为2006年乃至整个“十一五”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一个宽松而良好的环境。一是政府改革将会迈出更大步伐,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能加速向公共管理和服务型转变,有利于完善我国宏观决策机制,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为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和宽松的体制环境。同时,政府管理更加向公共部门倾斜,有利于短腿或弱势部门加快发展。二是财税体制改革将会有新的举措。有望加快税制改革,在企业所得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以及提高个

人所得税起征点等方面均会有新的举措,这些将有利于减轻地方和企业负担,提高居民的购买力水平。三是投融资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政府投资事权等方面改革均可能有新的突破。目前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仍很强烈,投资增长过热的体制基础仍然存在。继续深化改革,有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和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行为。金融方面将进一步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监管和服务体系。资本市场方面股权分置改革全面推开,它不仅是金融领域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关键,而且是整个国家“深度市场化”改革的重大制度性变迁。四是垄断部门和服务领域的改革可能也有新的突破。垄断部门,特别是医疗、教育体制

将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改革举措。垄断领域的改革,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提高公共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将进一步降低私营企业门槛、拓宽民营企业成长的空间。此外,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将会明显加快,如金融业、文化产业的开放度会越来越广。五是要素市场的改革将明显加快,收入分配领域和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都将会继续稳步推进。

政策方面:宏观经济政策总体上在继续保持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将会针对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出现的新问题,采取灵活的微调措施,使经济在短期和中长期供需基本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增长目标。按照“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政策上将更加强调协调发展。此外,农村经济政策在保持稳定不变的前提下,还将会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如减免农村学杂费、加强对农村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投入等,这将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二、面临油价高涨等外部不确定因素

总体来讲,2006年世界经济仍将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这对我国出口以及利用外资增长将会构成一定压力。受国际油价攀升和飓风影呵2005年美国经济增长比上年有所放慢,这虽然对2006年美国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但随着美国财政刺激措施逐步奏效以及灾后重建投入的增加,将会刺激美国国内需求回升和就业增加;美国财政赤字有所好转,美元止跌回升,使经济增长的环境明显改善。这些有利因素将使美国经济继续处于3%-4%的平稳增长期。欧元区经济则很难走出低迷。2006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仍然乏力。日本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总之,三大经济体的稳定增长将为我国出口增长提供较强的支撑作用。

但是,2006年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多,主要是: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世界性的房地产泡沫,以及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和自然灾害。特别是国际原油价格如果真像一些专家预计的那样继续大幅攀升,将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明显不利的影响。我们认为,随着伊拉克大选稳定后,2006年中东局势有望稳定,石油供给将会增加,石油价格有可能逐步稳定在50-60美元。总体来看,2006年我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基本乐观,但对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三、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最近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有加大的趋势。年中期以后,钢材、水泥、电解铝等价格开始走低,钢材价格最大跌幅达每吨1000元左右。此外,近两年相对紧缺的煤电也出现过剩苗头。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有再次明显加大的趋势,2006年这一矛盾可能更加突出。

四、经济仍将保持8%以上的增速

2006年,我国新一轮经济长期增长的内在动力仍然存在,经济仍将会保持8%以上韵快速增长水平。在前两年调整的基础上经济继续调整,不仅有利于缓解短期结构性矛盾,而且将为整个“十一五”经济实现平稳快速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1)经济增长继续适度调整,目标值为8.5%左右。2阗6年经济增长继续温和调整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预计在投资继续调整、出口可能出现大幅回落及消费需求有所放慢的影响下,2006年GDP增长8.5%左右。

(2)投资增长目标值为20%左右。一方面,经济处于“内生性”的重化工业化阶段,装备工业及汽车工业等加快发展成为一种内在趋势,企业需要大量增加设备投资和技术研发支出。同时,城市化加快会使住房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水平(10-15%),而经济结构全面升级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作支撑,这些都是投资保持长期较快增长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2006年作为新的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一些跨五年计划的大项目及新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将会继续增加投资或逐步开工,奥运场馆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这为2006年投资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提供了可能。此外,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仍将保持一定力度,用于继续增加社会发展、西部

开发、东北老丁业基地振兴及中部崛起的基础性投资,2005年三季度新开工项目明显增多,也为2006年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提供了保证。

(3)消费需求将继续快速稳定增长,目标值为12.5%。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17个月保持12%-13%的增长态势,表明我国消费已经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通道,1006年仍将继续在上升通道运行。随着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新消费热点(汽车、住房、旅游、电子通信、文化休闲等)将继续在大城市家庭中普及并进一步向中等城市更多的消费群体扩散,消费增长动力较强。不过,就业增长较慢及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制的消费增长潜力的发挥,今后的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大对消费增长的刺激(但对房地产仍要继续抑制泡沫化)。

(4)出口增长在2006年可能出现转折性变化,从超常规增长期向平稳增长期转变。初步预计出口增长15%左右,进口增长17%左右。

(5)工业增长继续温和调整。2006年工业增长继续呈小幅调整态势,其中能源、原材料工业增长将会明显放慢。初步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5%。

上一篇:战略模仿的陷阱 下一篇:国家发改委:经济增长要突破四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