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时间:2022-10-16 05:49:57

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直被视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瓶颈,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成为当务之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如何培养和造就具有高素质、创造性思维的人才,给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提出了挑战,也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时期的新特点,我们应当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找到新的思路。本文作者多年从事高校管理工作,就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路。

学校主导,转校园为社会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正进行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这一经济基础的转变,就意味各类事物都会出现多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因而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方式、办法,难以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取得好的效果。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在目前条件下,学校实行 “一把抓,一手管”的政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了。人们普遍认为:纯粹地依靠学校管理、教育是很不够的。于是,“后勤集团”――这一极具时代特征的字眼呼之欲出。在这股本世纪新兴的浪潮中,学校在掌控绝对主动权的同时,将日常烦琐的事务交由“后勤集团”管理。这一举措在新时期有着“一箭双雕”的过人之处。其一,有助于学校以学术为主导地位,以教学为工作重心,在科研教学上下苦功、花力气、办实事,这对于提升学校整体综合实力及知名度是大有益处的;其二,高校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较强,学校采取开放式管理模式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身实践、了解社会,与社会尽早地融合。

既然有“利”,又岂有不图之理。然而,确立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推行学生管理社会化,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是一项既迫切又艰巨的任务。其中涉及的问题众多:如何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如何明确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分明;如何取得高校、后勤单位或个人、学生及其家庭的配合;如何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而形成可靠、有效、实时的管理机制等等,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的。

尽管,这种思路的完全更换需要时间的考验,但其中隐含的收益颇多却是让人欣喜的。这种当今时代下的运作模式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使其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今后踏上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追本溯源,转变观念,更换思路,促成学生与社会的良好沟通,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人为本,变落后为科学

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大部分都在十八九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个性逐渐成熟,又极具可塑性。一些学生往往逆反心理较重,自尊心过强,心理承受能力差,一些学生又胆小怕事,做事马虎潦草。人之伊始,性本纯良,只是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的境遇不同,才有了表现上的差异。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就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宗旨,以人为本,实现管理思路的科学化。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就应该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原则;应该把高校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强调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调动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做到:(l)督教结合,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从属、被动地位;(2)因人治学,针对不同成长环境或者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3)区别管理,应当结合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具体而有差别的管理。同时,我们一定要带着爱心和感情去处理勤工助学、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管理工作,在我们的服务中让广大学生体会到关爱,充分体现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在“以人为本”的氛围中,给广大学生营造成才成长的良好氛围,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将来能成功地走向社会并能服务于社会。

只有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切实做好每一份本职工作,我们的管理才能贴近学生,才能找到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积极参与,化被动为主动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健康的人,离不开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发展;一辆性能良好的轿车,离不开各个部件的正常运作;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亦是如此。如果仅仅是学生管理工作者采取任何形式的单独行动,那么就不可能取得积极主动的效果。学生只是被当作客体加以训练,这种简单的灌输方法将把个体与社会对立起来。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会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产生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所以,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我们应当推行以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学生自身为中心的相对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这样,将有利于他们充分利用一切正式学生组织的作用,号召全班、全院乃至全校学生一起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可以很好地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已经证明,这种管理方式将更有利于在学生中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学会做人。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还应当要考虑: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严格;各类关系间的责、权、利是否明确;各类学生组织是否能起到组织和管理学生的带头作用,其体制是否健全、稳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学校周边是否有良好的社会环境等等,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延长都需要一个适宜的双赢局面,只有切实解决了以上问题,才会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产生出丰硕的成果。

实行责任分级,培养学生干部群体

“一手包办,一个中心”,这种工作状态不再被接受。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应当树立起“多级分配,责任到人,老师指导,干部带头,自我管理”的新思路:将具体的管理事务划分给个人,从而在实际工作中以最少的人力得到最大的收益。学生干部是学生自我管理的骨干, 在各项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表率作用、核心作用,他们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

责任到人,能够很好地解放出有价值的劳动力资源,使其用于更需要的地方。自我管理,可以有效地建立起学生交流系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干部带头,更能优化学生阶层,提升学生整体形象。在整个过程中,作为管理者,我们应满怀“爱心”,爱所有的学生,要用爱的力量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缺陷,展示自己的才华;还应当树立“人格形象”的理念,约束自身的言语与行为,给学生起到模范作用,促使其顺利准确地完成任务。我们尤其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干部群体,以管带练,以练促管,管理与锻炼结合,逐步引导学生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各类学生管理工作,提升自身价值。

组建家长网络,确保信息覆盖全面

俗话说:团结力量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局限于学校管理,家长协助的传统体制。以往的这种传统观念,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具体到位,效果不佳,甚至于会产生许多学校与家长之间不必要的冲突。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交给学校就等于进了“安全房”;还有些则认为,孩子在学校就得由学校负责一切等等,这些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却都有偏激的一面。学校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直接负责人,应当负起应有的责任,但家长也不可将教育孩子的担子就此推卸给学校。这不是科学和理智的做法。

如今,我们需要的是学校与家庭的联合管理。不是哪个唱主角,哪个唱配角的问题,而是两者兼有。在处理问题时,学校与家长应当站在同一立场,本着同一个目的,共同教育学生、督促学生、培养学生。为此,我们都应当坚持以下几点:(1)家长应与学校建立定期的联系:学校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情况,家长定期向学校介绍学生思想动态以及家庭状况。(2)学校与家长要相互信任,坦诚相待。(3)家长确保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学校应竭力满足家长及学生的合理要求,解决特殊家庭的特殊问题。

应用高科技,建立网络管理系统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已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管理可借助网络技术,打破以往学生管理工作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全面化、科学化、人性化、社会化和高效化,全面升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我们可以利用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开发功能齐全、高效先进的学生管理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软件,并使之可以投入使用;也可以在学生中推广使用电子数码磁卡,实行“一卡通”制度,以卡的形式记录学生各项动态,简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优势,进行分散的信息输入、快速的信息传递和集中的信息处理或输出,满足学校、家庭、个人、社会相关单位对学生管理信息的需要,以便作出正确的学生管理决策和反馈系统。

全新、快捷、便利、实用的系统,需要我们全体管理工作者、学生以及关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全力支持与倾力配合。相信不久的将来,网络管理系统一定会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锦上添花。

优化思路,坚持创新,力求整改。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需要在新形势下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化被动为主动,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既把学生看成管理对象,又把其看成管理主体,在管理中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笔者相信,只要不断学习和积极探索,审时度势地变换思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作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管理学生公寓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下一篇:高校学术讲座异化的原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