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消费的微观特征及与宏观经济联系的研究

时间:2022-10-16 05:44:27

农村居民消费的微观特征及与宏观经济联系的研究

摘 要: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而福利水平的提高最主要的是依赖消费水平的提高。并且,与投资和出口相比,消费需求是在长期内保持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的根本力量。近年来我国经济虽然实现了高速增长,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继续扩大。而拥有8亿多农村居民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过低,直接导致了我国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中最突出的矛盾。本文针对目前农村居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 消费结构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7-0068-04

一、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特点

(一)消费倾向没有明显变化,温饱问题依然是农村居民所关注的根本问题

恩格尔系数是考察居民消费水平改善的一项指标,一般用食品支出与消费支出的比值表示,该系数值越高,即居民用于食品的消费越高,表示居民仍为温饱所困;反之亦反。从临汾市2001-2009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走势对比情况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9年恩格尔系数为33.9,2001年恩格尔系数为51.7,下降17.8个百分点,但恩格尔系数总体维持在35左右,表明农村居民对食品的依赖仍然很大,消费层次仍然落后。虽然近年来,在国家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农村居民的纯收入每年都有增加,但由于农村居民经济基础太差,农村居民收入还没有大幅度提高,绝对收入并不高。多数家庭还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对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的消费能力不足。

(二)农村居民消费的趋同性和从众心理比较突出

300户农村居民消费问卷以及实际调查情况显示,农村居民思想陈旧,农村居民消费的趋同性和从众心理比较突出。一是求实、求廉购买心理动机突出。受收入水平的限制,农村居民已形成一种“量入为出”、“攒钱养老”的思想观念,很少追求高档次、享受型的时尚消费,选购商品时价格仍是首先考虑的因素,“能自己种的不买,能凑合用的不换,能不花钱的不花”的基本消费思想已根深蒂固。99%的农村居民在购买商品时注重内在质量、实际效用。二是积累性消费突出。常常是多年积累,一次性大量消费。调查中,90%的农村居民平常积攒的钱,主要用于婚丧嫁娶、建房、子女上学等项目。三是趋同性和从众性心理比较突出。从调查结果看:经济落后地区90%以上的农村居民要买什么都买什么,而且都在同一地点购买品牌、品种相同的商品,农村居民消费的趋同性和从众性心理比较突出。

(三)教育、医疗、住房“三大”支出比重大,挤压了农村居民其他即期消费需求

近年来,居民用于教育、医疗、住房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造成居民正常的消费支出被压抑,并对消费预期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其一,教育负担重。受教育收费高、就业形势差等因素影响,在部分农村地区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倾向;其二,医疗成本高。由于医药费居高不下,农村医疗保健型消费出现被动性大幅增长,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同比增长19.35%,是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增幅最大的一项。其三,盖房支出大。在农村,房子是体现一个家庭总体经济实力的标志,也是青年男女择偶婚嫁时一个重要考虑因素。盖房被视为农村居民的头等大事,是一生中最集中的消费支出。据测算,目前农村居民盖一栋普通住房要花5至8万元的费用。为了盖新房,农村居民要用去毕生的大部分积蓄,不少家庭还要为此欠下一大笔债务。

(四)家电下乡政策带来了农村新的消费增长点,但其持续性尚待观察

临汾市的农村消费目前已进入到了第二次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即家用电器消费阶段,家电下乡政策适时推出,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预期中低端产品将会成为增长动力。这些增长点给财政政策提供了作用空间和工作方向。临汾市从2009年2月起实行家电下乡政策,这是一个农村居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的政策。截至2009年12月末,临汾市家电下乡产品销量已突破71381台,实现销售额16528万元,直接补贴资金达1580万元。据市政府相关人员介绍,进入2010年,临汾市家电下乡产品销量持续走高,全市477个家电下乡销售网点已经实行了直补垫付补贴兑付方式,农村居民在购买家电下乡产品后,现场就可以从销售网点拿到补贴资金,大大简化了补贴领取流程,极大地调动了农村居民的购买积极性。统计显示,目前,冰箱、彩电、洗衣机这传统家电“老三样”仍牢牢占据家电下乡产品销售排行榜前三位。不过,这种格局正随着“新五类”家电(电脑、空调、热水器、微波炉、电磁炉)逐渐被农村居民接受和喜爱而打破,使过去潜在的市场空间转化为显性的市场消费。实施家电下乡,一方面实在地补贴了农村家庭,促进了农村消费升级,加快了农村向现代化生活迈进的脚步,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临汾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的升级,使农村销售网点的配送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更加完善,提高了相关行业的售后服务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临汾这个对外经济占比较小的城市,家电下乡成为促内需的一大有力举措,切实带动了相关行业的生产链条。与此同时,家电下乡政策效应的持续性如何,目前尚无确实的举证,这一政策的即时效应是明显的,因为在经济萧条和失业的前提下(2009年金融危机发生),增加消费可以使产出以一定的乘数进行增长。不容忽视的是,家电以其耐用性强的特征必然造成购买量在一定时刻达到相对饱和,产品升级换代、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才是消费的有力支撑。

二、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消费与储蓄失衡

从消费理论的角度讲,引致人们进行储蓄的主要动因源自个人风险和系统风险两个因素。所谓个人风险,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可能遇到的会对消费支出造成较大影响的各种事故如疾病、失业、灾害等等。由个人风险的存在引致的储蓄属于一般性储蓄,对其进行分析可归入生命周期--持久收入的理论框架。所谓系统风险,是指制度环境发生变化对个人消费造成的风险。制度环境变化的过程实质是对人们之间的基本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不能不对人们的收入与消费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引致人们消费行为的改变。近年来我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加快,大多数家庭为了规避风险,不得不调整支出结构,尽可能地减少现期不必要的消费,扩大储蓄的比例,以增强抵御各种不测事件带来风险的能力。据统计,近年来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急剧上升,由2001年的184.13亿元上升到2009年末的748.79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由2001年的4601元上升到2009年的17863元。

(二)消费品供需失衡

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消费市场产品结构与农村居民实际需求差异较大,延缓了农村市场化进程。一是随着国家“家电下乡”政策的出台,可以使农村居民花不多的钱享受到名牌产品。但由于补贴兑付手续繁锁,影响了农村居民朋友的购买欲望。并且,这些名牌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还只建立到县一级,在乡、村一级还没有售后服务点,农村居民考虑维修不方便就放弃了购买打算。二是由于一些农村用水受到限制,自来水定时供应,饮用水都很不方便,洗衣机很多都是闲置。三是由于广大工商企业多把生产、销售、服务的注意力集中在城市市场,使供应农村市场的许多商品在结构、功能、价格上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的具体要求。一般说来,大部分农村消费者需要功能实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结实可靠、操作方便、一专多用的产品,那些功能上过剩,价格高、档次高、外观花哨、使用麻烦的商品是得不到农村居民青睐的。四是质量问题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通过调查显示,68%的农村消费者认为产品质量问题是当前农村消费市场最严重的问题,其次是假冒伪劣问题,种子、农药、食品仍旧是让农村居民最不放心的三大商品。产品的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三)农村居民消费观念陈旧

由于大多数农村居民因为拥有土地等生产资料,不仅有生活消费支出,而且要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存在生产性支出。从农村居民家庭费用占比情况看,截至2009年12月末,临汾市农村居民用于生产性支出占总支出的27.3%。而生活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72.7%,低于城市居民消费支出比重近27个百分点,所以农村居民既是占有生产资料的生产者,又是进行生活消费的消费者,这种双重身分决定了农村居民在支出计划中必然要在生产与消费之间进行权衡:既要保证农业等生产性活动的开展,又要保证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因此,农村居民处置收入的过程要比城市居民更加复杂。尤其是近年来农村居民虽然获得一些补助(粮种补贴等),但是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性支出“被”动性增大,直接导致消费支出被挤占,从而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二是农村固有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很难改变。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消费观念,尤其是农村盛行的攀比风,使农村居民辛辛苦苦积攒的钱大都用在住房、娶妻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消费上,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仍占主流,这必然限制了一些高层次商品在农村的销售。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相对落后和陈旧的消费习惯抑制了农村消费的增长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制约了其消费层次的提升。从调查的实际情况看,农业收入和工资性收入都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首先,农村居民收入跟自然环境的相关性很大。由于农业生产不仅存在遭受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潜在风险;而且受城市化的影响,一些近郊农村土地遭到“掠夺式”征用,从而使农村居民丧失生产资料,又因补偿标准严重偏低导致大量失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明显下降。其次,由于农民工普遍缺乏专业技能、工资谈判能力较弱,导致其工资收入稳定性差,工资水平多年来上升缓慢,所以,潜在的稳定性缺陷制约了消费层次的提升。

(五)农村消费信贷发展滞后,制约了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

金融在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提高、扩大消费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缺少支持农村消费信贷的相关政策。虽然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人总行出台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等,但目前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指导农村消费信贷在内的综合性消费信贷管理制度;二是缺乏农村消费信贷的供应主体。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城以下的乡镇“退出”,乡镇以下的农村金融服务出现“空白点”。目前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金融市场上主要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发放消费贷款,主体较为单一,适合农村居民实际需求的消费信贷产品品种少,且贷款金额小,贷款利率高,不能真正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三是目前我国缺乏一套完善的农村个人信用制度,加之个人收入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从而限制了个人信用消费范围的扩大。

三、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的政策建议

(一)以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为导向,拓宽消费领域和层次,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与储蓄

一是紧紧围绕农村市场,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特点,转变经营观念,探索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营销方式,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农村居民设计出功能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以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功能,开发生产功能实用、结实可靠、物美价廉的适销对路的商品。二是要改变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心理预期,促使农村居民树立现代消费观,增加对现代消费观念的认知程度(如对农村居民工银行卡的使用等)。激发农村居民通过勤劳致富,换取生活改善,提高生活质量,领略新的消费时尚,拓宽消费领域。同时,着重提高农村居民素质,引导农村居民追求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逐步增加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服务性消费支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档次。

(二)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切实解决农村居民消费品市场瓶颈

一是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等方面投入的历史性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激发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二是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健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农村居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促进即期消费。三是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适度提高农产品价格,严格控制农资产品乱涨价现象,严厉打击坑农害农现象;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征地,通过立法大幅提高征用耕地、宅基地的补偿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制度。四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工用工制度,加强对农村居民工技能培训,适当提高农村居民工工资水平,继续严厉打击拖欠农村居民工工资现象,建立健全农村居民工伤残保障制度及法律援助制度。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刺激农村消费的增长

一是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在用水、用电、通信、互联网等方面的生活条件;改善农村医疗条件;继续发挥家电下乡政策作用,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二是针对农村消费习惯和环境,开发品质优良、可靠实用、价格低廉的产品和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刺激农村消费的增长。三是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同时完善农村售后服务体系,解决农村居民后顾之忧。

(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大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多渠道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一是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居民大力发展高、新、特、优农业和绿色农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特别要支持增粮增收,增加对种粮农村居民直接补贴。三是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农村居民增收途径。各级政府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各项技能培训,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以及配套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为农村居民就业和增收创造良好环境。四是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同步发展,通过加强城乡产品交流、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城乡联动的措施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五)拓展金融机构支农领域,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多层次满足农村居民金融服务需求

一是要从农村金融市场的新需求和新变化出发,开发针对农村的实用可行信贷产品,如农户住房贷款、农业机具贷款、家庭产业经济贷款等;创新具有农村资金流通特点、符合农村实际的支付结算工具,为农户提供更快捷、方便的结算方式,如惠农卡就深受农村居民青睐;配套推广一些适合于农村居民需求的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产品和投资理财服务等。二是要遵循农业生产规律,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间;三是适当降低农村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体现国家惠农政策;四是要进一步扩大金融知识和信贷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强化银行与农村居民之间的沟通联系,消除农村居民认为“银行门难进、贷款找熟人”等畏难心理和错误认识。同时,加强农村新消费理念和消费信贷政策的宣传,帮助农村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树立新的消费意识,提高对信用消费的认知度,扩大消费信贷的客户群体。五是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依法开展大型农用设备、土地承包权、四荒地使用权等的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的质押贷款。

课题组组长:范淑莲

课题组成员:李俊生 张彦华 赵安红 郗晋华 王军

执笔人:张彦华

上一篇:浅析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策略 下一篇:中国保险市场宏观需求对物价波动的非对称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