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凉山感受创造的魅力

时间:2022-10-16 04:41:28

走进大凉山感受创造的魅力

摘 要:将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的美术传承纳入小学美术教学课堂,融进儿童美术教育中,对于教学者和受教者来说,不仅仅是单纯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可以说是在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凉山彝族文化与麻线艺术教学实践探索为主线,阐述了将民族民间文化与美术教育相结合,以拓展地方美术课程的观点。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欣赏与传承;凉山彝族文化;麻线艺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凡到过凉山的西欧人众口一致将这里称为“独立课罗”,是汉文化海洋中的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孤岛。有人说:“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也是永恒的。”是啊,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民族的东西传承下来呢?因此我马上收集了许多彝族相关的历史和资料。让我惊奇的发现原来就在我的身边有那么多丰富的悠久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如,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和古籍,有民俗民风、民族风、火把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俗文化、丧葬文化、酒文化、民间技法、民间民族体育文化、民族民间故事、祭祀和信仰、传统礼仪习俗,甚至有自己传统的工艺美术。这么多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什么不拿来为我们所用呢?为什么不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认识彝族悠久的民族文化呢?但这些丰富的民族内容怎么样融入我们的美术教学中,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一个闲聊引发的思考

这个话题是由一次闲聊中来的。因为假期的凉山之行,讲到凉山风光的美丽,再讲到人,然后不可思议的提到过去的一个同学。同窗四年,一直不知道她是什么地方的。每一次坐火车回家,为了不让同学知道她家在凉山,她居然提前两个站下车,一种自卑一直笼罩着她。同学都以为凉山是一个很可怕的地方,可这次凉山之行才知道,那是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虽然讲的是别人,但我也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不仅仅是她,还有许许多多像她一样的彝族姑娘,正脱掉自己富有特色的外衣,内心对本土文化充满了质疑,而逐步淡忘,甚至导致心理的自卑自残乃至民族精神的彻底失落。这一切都在加速剥离着国人民族文化的内核。我们充满个性的,曾引以为自豪的中国文化也正在遭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流失,孩子吃的是肯德基,看的是漫画。于是,如何守住自己民族文化的“根”,成了我们这代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通过凉山彝族文化资源感受创作题材的美

凉山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高山深谷中的一片神奇土地上。在这里,彝族人民繁衍生息,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神奇传说的土地拥有着最古朴、最浓烈、最独特的文化传统。他们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结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一切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完全有别于汉民族。19世纪末20世纪初,凡到过凉山的西欧人,众口一致将这里称为“独立课罗”,是汉文化海洋中的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孤岛。在彝族民族五彩斑斓、别具一格的文化中,作为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的木器尤具特色。在中国5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系统中,凉山彝族是唯一保持浓厚木器文化的民族。在那里,有着相对封闭的居住环境,让历史奇特地定格在多种不同社会形态,保留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农奴社会、封建社会等历史痕迹。古老浑厚的大凉山,窈窕多情的阿咪子,剽悍、豪放的彝族男子,身披查尔瓦(羊毛披毡),他们有大山般的性格,神鹰般的气质,特别是那浓郁的民族文化和质朴的人文风情,陶醉、感动着我。这也让我思考如何将家乡的民族文化融入我校创设的校本课程情境教学中,从整体上着重于民族文化的开发于启蒙。让大都市的孩子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培养孩子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对审美的追求,使孩子在思想上更好地建立起人与世界和谐美好的联系。

李政道先生提出:“五千年黄土文化值得我们骄傲,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是不会有前途的,但一个只依赖过去的民族也是没有发展的。”时代呼唤创造。由此,我们根据传统的民俗民风、民族风情、火把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俗文化、丧葬文化、酒文化、民间技法、民间民族体育文化、民族民间故事的题材内容进行了情节的创编,让孩子的创作题材亲近自然,再现生活,感受题材创造的美。

三、走进凉山彝族文化,感受材料创新的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带着一双审美的眼睛去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可爱起来。在创作过程中,因为凉山民族文化大多停留在原始生态阶段,像未加工的天然宝石,要想表现出民族豪放不羁的风情,体现天然粗犷、豪放、独特的美感,我们对我们曾经的表现手法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与尝试,最后我们从工艺漆器艺术、服饰艺术、竹编艺术、皮器艺术得到启示,传统文化中彝族人们喜欢用红、黄、黑三种颜色为基调,在酒、餐具、刀具、马具、乐器等物品上绘成各种图案,所以我们就利用彝族漆画和木刻艺术在木板上表现凉山题材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保留了传统画种木刻和凉山漆画的优美元素,使其具有现代感、时尚感和童趣化。我们又从彝族服饰中彝族家姑娘绣制图案从而想到利用“麻线、麻袋”这种粗糙的工具作画,改变彝家姑娘用多种丝线绣制图案的形式。采用粗麻线编结勾线后,再用丙烯颜料画出具有彝族特色的红、黄、黑三种颜色为基调的制作作品。从传统剪纸中演变而成的背景,大面积进行镂空,抽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格子。从传统的编结艺术到编结方法应用在作品中,使其作品具有浅浮雕的艺术形式,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和强烈的冲击力,同时规则或不规则地抽掉部分麻线,让画面有虚有实,给人以美和新鲜的感觉。而麻袋、麻线是非常质朴的生活用品,将其作为美术材料,并在上面作画,也可在上面拆编进行再创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于是我们将民族艺术与小学美术教育整合开发了“麻线彝情”的校本课程,现在形成了我校的美育特色。从感知到鉴赏再到创造最后展示,在这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透过彝族文化感受彝族传统色彩美

色彩与民俗的关系历来至远至深。彝族传统民俗文化里面涵盖了很多色彩的要素。彝族传统民俗文化包罗万象,但在色彩方面尤以黑、红、黄三色为主。庄重的黑色、美丽的黄色、热情的红色,构成其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几何图案,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整个线艺作品中我们传承彝族本身色彩文化以黑、红、黄三色为基调,并根据麻袋本身色彩和特点加入了白色元素,与其中的黑色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作品主题和强烈的反差感,将黄、红两种色彩作为点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色泽明快艳丽、粗放简略,线条流畅,活泼自由,简练明快,刚劲豪放,典雅庄重古朴,形成一定的空间感,从而产生出和谐的韵律,使整个作品中取得较好视觉效果。色彩真实直观地再现了彝族传统民俗文化这个对象,并为其创造幻觉空间的效果。人们通过色彩去感知去再现彝民俗文化的另一个侧面的儿童画创编作品,为彝俗文化涂抹了绮丽而瑰丽的一笔,使孩子创编的作品在纵深的领域有了新的拓展。

五、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线艺美化校园

评价是“麻线艺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验证“麻线艺术”校本课程实验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教育价值。教授掌握麻线彝情获得教学计划和目标、情况,积极参加各种大型比赛和展示活动,作为改进校本教学的依据,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认识自我,寻找差距,促进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还专设了麻线彝情、漆画艺术、布画艺术长廊,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展示的舞台。这样一来,不仅展示了学生的才能,也对学生作品进行了肯定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对彝族民俗民风和彝族的生活产生了更弄浓厚的学习兴趣。既丰富了美术课堂又美化了我们的校园。

在创作麻线彝情系列组画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全国、四川省中小学生艺术节中荣获一等奖,作品被编入人美版美术教材第七册。我们还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子课题中,大大提高了我校以民族民间艺术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力。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也是永恒的,如同2008北京奥运开幕式中,展示给全世界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吗?彝族文化神奇而古老,但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去挖掘。我们也将一如既往的深挖下去,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小学)

上一篇:浅谈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下一篇:如何合理安排学生的假期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