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生物“课前预习”

时间:2022-10-16 04:32:26

我的高中生物“课前预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201-01

新课程背景下,高一开设生物课。高一学生同时要学习九科,时间分配成为问题,造成对生物的学习不踏实,不扎实。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好生物,又不占用太多时间导致影响其他科学习。经过实践,倘若课前预习做得好,那么"事半功倍"。 一位优秀的高中生说:"预习是合理的'抢跑'。一开始就'抢跑'领先,争取了主动,当然容易取胜。"那么,学生肯定要说作业完成都成问题,又怎么可能做好预习,所以,我要讲的是不一样的学习策略。

1引入学案导学是学生成功预习的保证

如何才能让学生的时间分配得到优化?要解决的问题是:①预习的内容和形式②如何反馈与复习。2011年高一生物教学中,我们采用作业预习化,得到不错的效果。高一一般2课时,2次作业,每次10道选择,2道填空。然而,我们的学生完成各科作业都显得吃力,更不用说预习、复习并阅读教材。因此,我们提出"作业预习化":通过阅读教材,以及学案的辅助,学生独立完成相关作业,并记录产生的问题。通过预习,可以解决一些自己能弄明白的问题;而对不懂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上课时就能集中注意力去听老师讲解;而且疑难处由于自己预习时思考过,再听老师讲解就容易明白。这样,学习内容更集中,目的性更强。同时由于一部分知识自己已经搞懂,这样就能节省一些时间来更深入地思考疑难问题,归纳并学习老师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那么,课堂效率大大地得到提高,课后复习只要再研究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完成其他相关作业。对学生而言,用于学习的时间原来差不多,但效率却提高了。

2"作业预习化"在导学案中如何呈现?

那么就有必要精心设计导学案,结合前人的成果,我终于产生一份"作业预习化"的导学案,以下用必修三第三章的生长素的发现为例来介绍。

2.1要有教学目标,必须包括三维目标,学生才能明确本节的目的要求。例:

(1)知识目标:

①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③概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能力目标:

①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生物学素养。

②通过自主浏览博客相关资料,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博客相关资料的阅读,结合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区交流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协作讨论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2.2教学重难点也是不能忽略,让学生提前做好本节课的主要时间分配和难点,例:

(1)、教学重点:生长素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

① 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②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3导学案的主要部分。它的功能是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该如何阅读教材,并能解决问题,例

【自主空间 主动学习】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第一阶段任务:学习分析达尔文实验,并回答相关问题

1、19世纪末,英国,达尔文实验(实验图①~④)

实验材料:金丝雀草的胚芽鞘。(课本46页"相关信息")

条件: 单侧光 条件:去掉尖端 条件:锡箔罩在尖端 条件:锡箔罩在尖端下部现象:现象①;现象②;现象③;现象④。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⑴实验①②形成对照,单一变量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⑵实验③④形成对照,再加上实验①的空白对照,单一变量是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达尔文实验的推想是: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 产生传递到下面的伸长区,造成 比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弯曲。

第二阶段:学习詹森 、拜尔 、温特、郭葛实验,并讨论回答问题。后略

3课前自检是检测预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建议作业分成两块,一部分课前自检,一部分课后反馈,当然前者难度可降低,后者则可提高。这种形式对教师要求较高,但是问题在于第一次,当经过一轮的积累,下一届就可以批判地继承。

4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新的未能自己解决的问题,那么就会强烈的渴望通过教师在课堂中能得到解决,因此,导学案中还必须有:

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当然,要做到有效,教师应该在课前收集学生的问题,然后渗透到课堂中,让问题一一得到解决,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就会有收获,学有所得,兴趣自然提高,效率、成绩提高就不是问题了。

那一节课是否高效,如何来进行及时检测和反馈,最终还将落实于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学习问题搜集。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的成果直接记录在学案中,在通过典型例题,巩固训练等的设置,让学生当堂完成学习内容的检测,当堂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存在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作者简介:张素华(1980),女,福建莆田人,福建泉州市晋江养正中学,中学一级。

上一篇:浅析教学情境 下一篇:说理是小学数学推理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