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时间:2022-10-16 03:27:38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多应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师应开阔视野、深入思考,利用一切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动起来,让学生动手、动脑使知识和能力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实验教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新课程下化学教学,就是要利用学生的探究本能,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学生合作的探究性而非灌输性、开放性而非封闭性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样学生自然就能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传道、授业”为己任,大多采用被动式的灌输方式,即遵循“学习、复习、再复习”的模式,这种模式使知识在原有的框架内重复出现,是一种再现性思维的模式。它是思维的低级形式,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能动作用。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已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习内容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把握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水平,创造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奇感的情境,营造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化学教学中,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容量和适宜难度的问题,多让学生独立地进行观察和思考;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问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在《气体的检验与除杂》的教学中,教师以“如何检验和除去氢气中的气体杂质”为习题,设计了五个主要问题来展开探究讨论:

问题1:我们已学过了几种气体的制取方法,请同学回忆一下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氢气的呢?

问题2:为了对某一金属氧化物的组成进行研究,需要用纯净的氢气来还原这种金属氧化物。现有一份用锌粒和盐酸反应制得的氢气,那么这份氢气是否纯净呢?可能会混有哪些杂质?

问题3:同学们推测氢气中可能混有H2O和HCl两种杂质,如何证明它们的存在呢?

问题4:如果将两套检验装置连接起来,该先检验哪一种气体呢?

问题5:既然氢气中确实混有H2O和HC1两种杂质,那么该如何除去呢?除去的先后顺序对实验效果有什么影响?

这五个问题层次清晰、不断递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倾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与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师生设疑 ― 比较 ― 析疑 ― 解疑 ― 结论的互动过程,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并向深处和广处进展。

可以说,这样的问题能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注重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化学课有得天独厚的实验条件, 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设计实验。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更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例:《化学必修2》(苏教版)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针对学生对于原电池与电解池的相关知识容易混淆的情况,除了教师对于相关知识分析和讲解要到位以外,通过分组探究实验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学生以2人为一组,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燃料电池设计的实验。首先让学生观察下图思考2个问题:①分别按下S1或S2时各代表什么装置,为什么?②要体现两种装置间的转换,应先合上S1还是S2,为什么?

学生围绕着这2个问题进行思考,交流讨论后得出小组结论,学生代表回答,班级交流,得出答案。而后学生进行实验仪器组装,先按下S1,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断开S1,按下S2,观察实验现象,记录,交流讨论,得出小组结论。而后在教师引导下小组间进行意见交流和探讨,教师给予点拔和启发,经过学生探究实验、小组互动、师生交流等活动开展,最终形成正确的结论。通过实验探究的互动教学,学生习得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相关知识,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和探究问题能力,培养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集体合作精神。

四、善用课堂评价,使学生积极参与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评价意在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找到不足或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看到并肯定自己的成绩,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会欣赏学生,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机会,并善于从多角度观察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评价激励,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课堂上善用语言激励,针对不同性格、不同境遇、不同表现的学生运用合适的语言传递信息,鼓励学生敢说、敢做、爱说、爱做,让学生从成功感上产生强大的鼓舞力量,获得继续前进的推动力。例如:“你行,你来试试……”、“刚才你总结得很好,还有什么补充吗?”“这个问题仔细想想,你能解决”、“你举的例子很贴切,能不能进一步分析”等都是很有效的暗示语言。通过积极的课堂评价,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学习的效果,能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以达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作用,营造有效课堂良好的学习气氛,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优选。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探索的过程。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辩证的分析和处理各种在课程改革中产生的观念和做法,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开拓进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黄忠敬,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3]徐玲玲,徐宾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7

[4]沈怡文,吴星,《给高中化学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上一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策略初探 下一篇: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