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收入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10-16 03:10:28

城市居民收入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81年,中国基尼系数约为0.31,而2013年中国居民基尼系数达到了0.473,已经超过了“警戒线”。2013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远超过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城市居民收入差异在全国居民收入差异中的相对重要性逐年上升,那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缩小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键词:收入差异影响因素措施

一、相关研究及本文假设

(一)从经济学视角研究城市居民收入差异

1.基尼系数的相关理论

为了更好的用数字来反应社会分配的平等程度,意大利经济学家C・基尼计算出了一个反应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成为基尼系数。经济学家根据经验和分析基尼系数的区间范围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基尼系数低于0.2时,表明收入分配高度平均;基尼系数在0.2与0.3之间表明收入分配相对平均;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表明收入分配基本合理;基尼系数在0.4-0.6之间表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基尼系数大于0.6时,表明收入分配严重向一部分人倾斜。不少外国学者习惯用基尼系数和人均GDP差异来描述区域间或者国家间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水平。

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影响我国区域间收入差异研究思路的另一个理论模型。该理论预测中国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居民收入分配会趋于统一稳定状态,因为新古典理论的重要观点是国家和地区间收入差距将随着各国或地区经济增长而逐渐消失。

3.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

库兹涅兹认为,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呈现一种倒“U”型的关系,即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早起阶段,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居民收入的分配差距或集中度会逐渐扩大,然后有一段稳定时期,后期阶段收入分配和集中度又会缩小。

(二)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解释城市居民收入差异

在西方,“社会排斥”最初应用领域主要是贫困问题。Townsend认为,人们常常因社会剥夺而不能享有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该享有的生活条件,甚至因此丧失成为社会一员的身份,他们就是贫困的。随着概念的丰富完善和研究范式的日渐成熟,本来以贫困问题为唯一载体的“社会排斥”理论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就业、住房、收入等诸多问题都被纳入分析领域。

牟永福(2008)运用“社会排斥”的分析视角,突破了传统经济学方法对城市居民收入差异性的解释性垄断。摆脱了既有的社会知识体系因社会的多变性与异质性而面临的无法应用其传统概念解释城市居民收入差异的尴尬境界。在他看来“社会排斥”影响了城市居民收入差异;其次,中国教育政策的排斥,极大的限制了城市居民(特别是底层社会群体)希望通过教育获得理想工作而提高收入的途径;最后,“社会排斥”现象还体现在区域间的排斥。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域垄断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居民收入出现区域性的差异。

(三)对我国居民收入差异现状的评析

王明华(2003)认为我国的收入差距失独,理由是根据国际惯例,基尼系数达到0.5以上才是两极分化,而现阶段我国基尼系数并没有达到0.5,虽然现阶段的收入差距无论是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都是扩大了,但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了,整个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祝大平、朱国众(2003)从我国贫富分化的性质分析,认为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主要是收入增加程度的差别,是发展中的差别;另外,从富者的数量占全体总人口数来看,目前还难以形成一极。侯远长、王增杰(2001)也认为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水平处于贫富分化阶段。

周焱(2001)认为社会中是否产生两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极端”阶层以及是否在占有社会财富上出现“两极”趋势是判断一个社会两极分化的标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我国部分私营企业里已经产生“两极分化”。

(四)城市居民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

沈萍(2009)经过整理综合发现了影响城市居民收入的七个因素,分别是:政策因素;财产因素;市场化因素;就业制度因素;法制因素;人力资本差异;统计方法的因素。

(五)本文的假设

假设一,个人受教育年限越长,其收入越高;假设二,随着工作年龄的增加,工作经验的丰富,其收入水平也相应的增加;假设三,党员的收入要高于非党员的收入。

二、数据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来自于“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3)城市居民数据部分(A卷)。该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该数据收集了被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教育及工作经历、社会交往、性格与态度、评价与认同等。一共有5894个样本,其中男性2835个,女性5894个。

(二)变量设计及赋值

1.因变量

本文所研究的收入差距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全年工资收入差距,收入差距主要是指收入在不同群体、不同阶层和不同个人之见的不均匀分布。简单的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年平均收入为9000左右,因此为了方便统计和分析,将年收入分为以下几段并对其进行赋值:0-4000赋值为1,4000-8000赋值为2,8000-12000为3,12000-16000为4,16000以上为5。

2.根据以往经验和一般共识,本文选取了以下变量做分析说明

(1)控制变量:性别、婚姻状况、单位性质(非国有部门指个体经营、私/民营企事业、三资企业、其他;国有部门指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国有事业、集体企事业);

(2)政治资本变量:政治面貌;

(3)人力资本变量:教育年限(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职高、技校、中专=13年,成人专科=14年,大学专科=15年,成人本科=15年,大学本科=16年,研究生及以上=19年)、工龄(从初职时间到2003年之间的总年数)、管理级别(非管理人员、低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专长(职业技术职称或者资格证书,无职、初级、中级、高级和特高五类)。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结论一

个人性别、婚姻对城市居民收入有着显著影响。在被调查对象中,65%以上的女性年收入在8000以下,而55%左右男性年收入在8000以上;从婚姻状况来看,70%左右的未婚人群年收入在12000以下,只有22%左右的已婚群体年收入在12000以上。数据表明,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收入的性别差异问题依然存在;未婚之前居民收入较低可能受到我国婚姻法规定的法定结婚年龄和青年群体就业年龄的影响。

2.结论二

对人力资本的教育资本进行分析,教育年限与年收入的单因素分析F值为160.854,Sig值为0,表明教育年限对居民年收入有影响,受教育年限不同,各组间均值存在差异,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组内收入差别对总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最大,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九年义务教育,这种教育制度可以保证绝大多数的人都能完成初中及以上水平的教育,同时还有一些人通过高考或自学考试等途径完成大专水平的教育。这也就是说,初中到大专之间的教育水平的人群占据了目前人口的主体,因此,这部分人群对总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最高是可以理解的。而文盲、小学、硕士和博士属于少数人群,对总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比较少,这也验证了假设一的正确性。

3.结论三

对工龄与年收入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发现F值为3.088,Sig值为0,表明随着工龄的增加,工作经验越丰富,劳动生产率越高,个人收入也越高,符合人力资本理论对个人收入差异的解释,验证了假设二的正确性。

4.结论四

通过对政治资本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政治资本对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也有影响。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到,是不是党员身份对低收入影响不大,随着居民年收入的提高,党员身份所占比重也逐渐增加,说明了党员身份对居民收入有影响。验证了假设三的正确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业绩在社会上有了更多元化的评判标准。于此同时,党员的发展策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高教育水平的人被吸引入党组织。党员不仅是个体忠诚度的表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较高的教育程度和行业精英地位。因此,党员身份对居民收入的影响程度是不是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确定。

三、结论

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继续保持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保持经济的增长,国家财富增加时,将增加的财富更多的偏向低收入群体,高收入群体的收入也能适当增加。国家经济总体水平提高后,居民收入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建立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劳动仍然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手段,就业是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繁荣发展,给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极大的丰富了居民就业的选择性。建立多元化的就业渠道不仅包括正式的就业渠道,还包括非正式的就业渠道。自主创业和再就业市场的发展,使居民的个人特征与就业意愿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力发展居民的人力资本,提高居民受教育水平和工作专业技能。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素质修养,增强个人的劳动技能,进而可以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打破市场的分割障碍,进入高收入行业,而且能够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加居民的人力资本比重,有助于提高居民获得收入的个人能力与技术,对于缩小居民收入差异有着重要作用。(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

参考文献:

[1] 诚光,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探析.[D]

[2] 沈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文献综述,[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1)

[3] Agion,Pand Howitt,P.Endogenous Growth Theory[M].Cambridge:MIT Press,1998.

[4] Towsend,P.Poverty in the kingdom:a Survery of the Household Resources and living Standard,London,Allen lane and Pen gu in Books,1979.

[5] 王明华.论收入差距与两级分化之关系[J].经济问题.2003,(9).

[6] 祝大平,朱国众.对上海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J].上海统计.2003,(3).

[7] 周焱.如何正确看待剥削和两极分化[J].理论前沿.2001,(11).

上一篇:企业文化营销分析 下一篇: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そㄉ柚下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