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自动主义语文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时间:2022-10-16 01:18:14

民国自动主义语文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摘 要:民国自动主义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教材、教法、课堂模式的变革以及辉与遗憾并存这几个方面,在教材与课外书籍、课堂教育与课堂学习、学生中心与教师中心的有机结合上对当今语文教育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民国 自动主义 语文教育 特点 启示

一 自动主义兴起的背景

清末起赫尔巴特流派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理念及"五段教学法"传入中国并逐渐流行。由此,传统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学",逐渐变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

但到民国初年,赫尔巴特流派教学法的缺点与不足开始大量暴露,并受到广泛批评。寥世承说:"课室内死气沉沉,除了教师讲解的声音,学生呆望的态度,绝少变化的气象,生动的精神。"[1](P50)蔡元培说:"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2](P109)

这时,杜威"儿童本位"、"兴趣主义"等一系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入我国,极大地影响了语文教学并掀起了研究新教学方法的热潮。这个时期影响较大的教学方法有自学辅导法、分团教学法、设计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提倡在教授时,以儿童自己的活动为中心,教师立于旁观地位只尽辅导之责,这些方法被统称为'自动主义教育法'。"[3](P14)

二 自动主义语文教育的特点

自动主义在民国教育中风行一时,深深影响语文教学发展,其特点主要如下:

第一,教材变革。

首先,教材的语体改变。自动主义的提倡者认为作为思想感情的载体,白话接近口语,比文言更利于学生的自我表达及自动学习。1920年教育部通令规定,凡国民学校都废止所用文言文教材,代之以现代语体文,至1922年止,停止使用一切文言文教科书。至此,白话文教材及国语教学在学校教学中的位置得以确立。

其次,教材体例内容改变。教材中大量有利于学生接受的内容如儿童文学、儿歌、插图等开始出现,教材选材则多为生活日用的实物、场景、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勤学作人的道理等。设计主义教材还主张打破教科书固有体系,完全按学生认知习惯与生活问题为中心编排相互"联络"而"分科"教材。

最后,教材性质有利于学生自学。教学实践中,人们把语文教材逐渐定性为一个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的工具,而不仅仅是阅读的对象并增加补充教材,扩充阅读书目。胡适主张"指定分量,由学生自修",扬州中学的语文课开有略读课,并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专书"来扩充他们的阅读量。这些观念、做法发展到后来便有了叶圣陶的"教材只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等名言。

第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学。

在语文教学中产生了大量有关自动主义的教学方法,比如自学辅导主义教学法、设计主义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创造教育"教学法,还有黎锦熙的"自动主义的形式教段"教学等。这些有关自动主义的探讨极大地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当今的课堂改革留下了宝贵的资源财富。如在语文课文的诵读中,"受儿童本位和自动主义的影响,此时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鼓励学生大胆朗读,而后教师和其他学生再给予指正和补充的教学方法。这使儿童面对新的材料时能够积极去探究,用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去解读……避免了原来教学中学生不动脑思考,只是等待教师的讲解或标准答案的弊端。"[4](P14)

第三,课堂模式发生变革。

道尔顿制是美国学者柏克赫斯特在1920年创立的一种个性化学习策略,它的核心是学生通过与教师签定学习"工约"(学生一个阶段内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附有学生自学辅导建议)来进行自动学习。教室被改为实验室,供学生自修及讨论用。学生将各科工约完成后,经检查合格,换取下一阶段的工约。学生什么时候学完全部课程,就什么时候毕业,既没有入学时间的限制,也无升留级制度。1923年自动主义在中国达到高潮,1923至1924年全国行此制之学校达百校,它极大地冲击了班级授课的教学模式,为解决传统教学的单纯灌输、被动接受问题做了有益的尝试,但也出现了部分学生怠于学习、成绩下降、费时费力等问题。

第四,辉煌与遗憾并存。

民国自动主义语文教育密切联系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自求知识,独立研究,自由活动,完成人格的成长,为解决学生被动式学习的缺点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时代局限,总体来看它在民国的推广范围及成就是有限的,留下了不少遗憾。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经济及师资条件有限。自动主义教学法的推行及试验离不开相应的物质基础及师资。但当时中国当时的图书及学习资源有限且师资队伍奇缺,不利于学生的自学,也无法承担个性化教学过程中赋予教师的沉重任务。以扬州中学为例,当生源增加,教师数量不足时,学生阅读指导便由专书便成文章,这显然不利于自动主义教学的推广。

其次,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学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从小就养成了被动式学习的习惯,一旦被放开手脚不知该如何学习。不少学生因年龄小,自制力差,在自动主义的学习中变得偷懒,影响了自己的成绩,如"道尔顿制"竟被师生们形容为"逃而遁之"。

最后,民国纷乱的政治及社会环境影响。民国时代社会混乱,教育经费短缺,北洋军阀及政府的又力图控制学校教育,再然后又面临日寇入侵,这种险恶的环境显然也不利于自动主义教育的推广。

但是,虽然自动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畅,它在国外却继续成长,以致不少中国学生到西方留学时很不适应。如导演李杨的留学一开始就很不顺利,"他外头一天上课,老师拿了一张纸,让学生们读上面开列的二十几本书,几星期之后要出个论文。他感觉那二十多本德文书自己根本读不了,论文也不会写。"[4](P126)在科隆电影学院读书时,"有一天他找到导师抗议,因为同班同学太能侃了,课堂上这个讲讲那个讲讲,他什么也没有听到。他对老师说,我不远万里从中国来,是想听您讲课,不想听他们的。"[4](P127)很显然这是自动主义在国外蓬勃发展后所造成的中外差距。

三 自动主义教学法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

民国自动主义教育来改善今天的语文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其启示主要如下:

第一,将教材与课外书籍相结合。当今语文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阅读量的不足。单单依靠课内有限的阅读篇目想提高语文能力效果无异于缘木求鱼。今天的中国物质条件无疑比民国要好上很多,我们可以仿效国外教育的形式,加强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各级学校图书馆及信息化资源建设来给学生阅读量的扩大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

第二,将课堂教育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民国语文教育的实践证明课堂教育仍是当今教育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但是我们可以以一种有机的形式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只有让学生感到他们所学的知识有用,才能极大地发挥学生学习创造的积极性。

第三,将学生中心论与教师中心论有机结合。无论是片面地强调以学生中心还是教师中心都有缺陷,前者易受学生懒惰等习惯的影响,后者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教学中要把两者结合,既严格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打造充满趣味而实用的语文课堂,推动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教师指导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廖世承.最近三十五年来之中国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2]单中惠.教育小语:100位中外教育家的智慧感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孙梦岚.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探微[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4]姜丽萍.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教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5]张立宪.盲山前的李杨[J].北京:读库0703,2007.

作者简介:浮伟忠(1980-),男,河南新乡人,文学硕士,郑州工业贸易学校教师,从事中国文学研究。

上一篇:有限公司股权转让与股东地位的取得 下一篇:伪造银行印章骗取车辆购置税行为应如何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