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不良品行的形成及德育方法

时间:2022-10-16 12:33:52

【前言】浅谈学生不良品行的形成及德育方法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内部因素即心理因素 (1)当前的小学生,在家中大都是娇生惯养,稍遇不顺,便会发脾气,情绪冲动产生不良行为,造成严重后果。 (2)由于受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对社会性的感知能力,辨别是非较低甚至出现错误的道德认识和错误理解,因此容易为个人欲望和需要所驱使,产...

浅谈学生不良品行的形成及德育方法

品行不良的学生,是指在校内外多次发生违反校规校纪,违公德且在群体中表现较差的学生。他们的不良行为有:欠交作业、破坏课堂纪律、抄作业、考试作弊、破坏公物、打架斗殴、抽烟、喝酒、赌博、进营业性电子游戏厅、营业性网吧、无故旷课甚至离家出走等。这类学生虽是少数,但若不认真对待或正确引导,既不利于对他们自身的教育与挽救,也不利于班级和学校的正常教育,而且还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分析这类学生品行形成的原因,对他们如何进行品德教育,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学校经常会看到有少部分学生惹事生非,调皮捣蛋,违纪违规,态度粗暴,甚至违法犯罪……我们通常把这部分学生称之为品行不良,尽管这部分学生在学校中是极少数,如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他们,既不利学生的身躯成长,也将会给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的麻烦,更会给社会增加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分析这些学生品行不良的形成原因,依据他们的心理特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科学的教育方法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而良好的品行又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我深信男女孩子们所以成为违法者或‘不正常的人’,都是由于受了‘违法的’和‘不正常的’教育的缘故。”学校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杜绝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违法的”和“不正常的”因素,这是教育由应试转向素质时向我们每一位班主任、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个十分严肃的课题。因此,分析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如何抓住采取行之有效教育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关键。

一、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

学生不良品行产生的原因往往不止一个或几个,而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归结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影响。

(一)内部因素即心理因素

(1)当前的小学生,在家中大都是娇生惯养,稍遇不顺,便会发脾气,情绪冲动产生不良行为,造成严重后果。

(2)由于受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对社会性的感知能力,辨别是非较低甚至出现错误的道德认识和错误理解,因此容易为个人欲望和需要所驱使,产生各种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

(3)学生偶尔会产生的过错行为,如果多次得逞,就会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常常会不自觉地重复类似行为,许多事实证明,学生的不良行为在开始时,常常只是偶尔发生,但一而再,再而三地得手,便会形成习惯,并且有自然重复的可能,并且恶习越深,教育越难。

(二)外部因素即环境因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居鲍鱼之室,不知其臭”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力。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1)家庭因素。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个教育者,是儿童心智的第一个启蒙者,其言行,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文化教养乃至家庭氛围对孩子起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就会使孩子性格产生畸形发展,如家长对孩子管理过严,动辄打骂、训斥,容易使孩子胆小懦弱或反抗、粗暴,但如果对孩子放纵、溺爱、包庇,则容易使孩子偏执、任性、狂妄。

(2)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对学生品行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学校管理不严及其个别教育者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品质不佳,态度粗暴简单,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行为的缺点,都会给学生的品行带来不良影响。

(3)社会因素。社会教育对学生品行发展起到强化作用。随着学生年龄增长,他们与人交际往来也不断增多,这就使学生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舆论导向、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规范水平、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都可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同时,如果自制力不强,缺乏判断是非能力,就有逐步变坏的可能性。社会教育不当,会抵消学校、家庭正确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对自己的过错行为产生合理感,因此,要特别加以注意。

二 如何对不良品行的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首先,教师在分析学生变化的原因时,必须从整体着眼,不能只限局部。从整体着眼,要从受教育者(学生自身)、教育者(教师、家长)、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互联网)这几个方面去分析。这样,才能找出影响学生的整体因素,才能使教育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体化”。而整体化的方法,是防止、纠正学生产生不良品行的重要方法。对品行和学习都较差的学生(即所谓的双差生),教师应双管或多管齐下才能奏效。因为学生的品行与学习之间是有必然的联系,单方面地解决问题,由于另一方面的问题仍在起着消极大作用,其结果是问题得不到彻底地解决。在这方面,我有过失败,也有过成功。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的学生:该生学习差,有撒谎、偷懒、贪玩等许多毛病,可以说是品学皆差,凡是教过这个学生的老师一提起他,都感到头疼。其实细分析,主要原因不在于他自身,而是由家长和教师造成的。由于他是独生子女,家长“管”的不得法,“惯”的常过渡,“爱”的超范围,用民间的语言说就是“护犊子”。常常因为孩子的问题与所任教师之间发生摩擦,认为是老师和自己的孩子“过不去”,给教师与家庭教育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时间一久,次数一多,教师想管也不愿管,由于家长常常无理取闹,许多教师又不愿意招惹这个是非,对该生的教育放松,任其自由发展。歧视与放纵,造成了这个孩子思想上的放荡,行为上的放纵,学习上的“放羊”,要求上的放宽。06年一接这个班,我就把他作为工作重点。经过认真细致地调查、家访、分析和与该生的多次交谈,发现他智商并不低,一个能经常想出“恶作剧”的点子,言谈举止能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谎话编得天衣无缝,由不得人不信的学生,绝对不是个低能儿。可为什么他的学是上不去?主要是思想问题没解决。思想上的落后导致品行的不端,加上平时家长的过分溺爱,老师、同学们的歧视,更加使其自暴自弃。一个品行不良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在他们身上总能发现一些“闪光点”。于是我运用赏识机制,促进其不断进步。我首先做这个学生父母的工作,再做班干部和同学们的工作,最后做他本人的工作,寻找突破口,发挥他的兴趣特长,重新唤回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管”、“放”、“用”相结合,营造一个善意而又严肃的氛围,宽松而又严格的环境,渐渐将该同学的许多毛病改了过来。他开始为班级做好事,开始说真话,开始按时完成作业了。而对他的每一次新的“开始”,我都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他本人也在一次次老师、同学、家长的表扬中。学生一旦重新认识自我,就会渐渐地醒悟,渐渐改变对自己、对周围、对世界的看法 ,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感,从而迸发出实现决心,矫正其不良品行的力量,在行动中不断求得进步。经过两年的帮助,许多原来不好的毛病都改正了,在参加全县小学月考时,语文竞考出了几年来第一次92分的好成绩,连他父母都说:“儿子真的变了。”

其次,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进行教育。实践中发现,学生不良品质的形成一般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萌芽阶段,即问题行为产生的阶段;二是扩展阶段,即问题行为形成的阶段;三是严重发展阶段,即构成犯罪阶段。中小学生一般处于第一、二阶段。为了防止学生向严重阶段发展,关键要把学生的不良品行消灭在萌芽阶段。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年龄期”,这个年龄期的学生,除了自身的生理与心理发展遇到许多新问题以外,还面临着两大关口:一是学生的社会交往迅速扩大,朋友不断增多。如何选择朋友并以适当的方式方法交朋友,如何辨别来自同龄伙伴中善恶美丑的影响,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道德意识还处在形成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还不够稳定,还缺乏评价能力,往往产生一些模糊观念和错误理解,因此容易为个人的欲望和需要所驱使,产生各种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的利益的行为。引导不好,就会出现问题;二是学习要爬上一个陡坡。进入高年级和初中以后,课程难度增加。知识的加深,难度的增大,学习的紧张,学生稍有不慎,稍有放松,就可能掉队,可能丧失学习的信心。不少差生正是在这两个“关口”上出岔的。对学习的乏味、厌恶,产生向往校外的生活大愿望。加上商品经济的冲击,武侠片、警匪片、恐怖片、网上虚拟世界等多重影响,导致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迅速下降,伴随而来的或是放荡不羁,或是打架偷盗、或是弃学经商,或是移情早恋、或是浪迹市井、或是网上虚度、或是结伙成帮。尤其是近些年来社会、影视、互联网上的某些不健康的信息的影响,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造成的一些不良冲击,学生思想道德的滑坡已不容乐观。代班这些年,上述这几类问题时有发生,而解决它,既不能简单粗暴,又不能一朝一夕,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如有一年六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升入六年级不久,我班出现了男女生互写情书的现象,人数涉及到全班的三分之一。一度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急速下滑。对此,我既不大发雷霆,也不点名指责,而是利用班队会坦然地给学生晓之以理,晓之以弊,客观分析,就事论事。我告诉学生:这种早恋不过是人生经历中的一种激情谎言,不利于你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同时也是一种思想品德不健康的表现。我坦诚地对学生说:你们将来要走向社会,要成家立业,要为人之父,为人之母,但那毕竟是“将来”。如果把现在当将来,那么你的“将来”一定不如现在,那时后悔,必将晚矣。结合当时的情况,我又列举了一些成名人士在对待这些问题的的见解,在我的中学同学中发生的这种现象而导致的悲剧。我既不点名,又不批评;既不指责,又不讲大道理、喊口号、唱高调。完全从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客观分析利害关系,融人情、亲情、朋友于看似随意却是精心安排的班队谈话中,与学生之间产生一种互动,互助,互爱,进而达到一种交流――心灵上的交流。使班队会产生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会后,又与几个影响比较大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交流看法。我同样不加指责、批评,而是用心去关爱他们,用情去和他们交流、用教师的高尚人格去关照他们。在这几个学生的带动下,又有多名男女生主动找我,表示坚决改正,全力以赴搞好学习,同时,他们也将自己的苦恼和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坦率地告诉了我,并要我为他们保密。这是开始对我产生了信任,我答应他们,因为这种信任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经后半学期的考查、了解和家访,发现他们的确杜绝了这种非年龄段的思想的影响,又和以往一样生龙活虎,班队会与个别谈话收到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

第三:客观分析,抓住矛盾,消除对立。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许多矛盾,主要表现为: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好胜心与不能取胜的矛盾,上进心与意志薄弱的矛盾,合理要求与得不到满足的矛盾,独立自主的需要与教师、家长严加管教的矛盾,对教师、家长的反感、反抗和恐惧心理与对立情绪、逆反心理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具体表现是:他们既不允许被别人嘲笑、侮辱,又看不起自己;有好胜心,但由于整体素质较差,只能处于落后地位;有时也想积极改正自己的缺点,但由于意志薄弱,不能将这种良好的动机变为实际行动;他们也向往做个好学生,但往往不能为教师、同学、家长所信任,因而只能与差同学交往;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其独立性、自主性不断增强,但由于他们的品行不良或成绩落后,学校、教师、家长管教较为严格,这就容易激起他们的反感或反抗,进而产生对立或恐惧。如何化解这些矛盾,消除对立?这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严肃的课题,为此教师要真心真意地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用一颗爱心支感化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在厌其烦地做学生工作,建立双方的信任感。实际中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不允许同学之间拉帮结派,因为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男孩结伙往往坏事多。男孩一但结伙,胆小的也会变成胆大,因为他们的心理经不住同伴的“激将”,原本正常的学生会产生“不正常”的举动;女孩结伙常常是非多。常言道“三女一台戏”,女孩一但结伙,时间一久必然会因为一些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许多影响其发展的是非。这些对十一、二、三岁孩子的生理、心理的发育及成长非常不利,会使孩子们原来的单纯会变成圆滑,纯真会变成世俗,天真会变成庸俗。所以我一般不允许他们结伙成帮。但正常的、同学之间的交往是允许的,前提是不能影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班集体的声誉。

其次,对学生不懂的知识,不嘲讽,不辱骂,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时,尽量做到差生“三优先”,一但回答有错误,不罚不训,而是叫他们坐下来听听其他同学是如何回答的,因为出现错误不是他们的品行不对而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不对,或者是没有完全听懂老师所提的问题。开始这样做,学生不理解,有的仍不敢发言,经过了解,原来是以往的老师总是训斥他们,学生一但回答错或不回答问题,老师便骂他们笨,是猪脑子、榆木疙瘩等等,学生的身心受到伤害,久而久之,产生了恐惧和对立,进而上升到一种默默的反抗。学生这样做,不无道理,这恰恰说明了这种旧的教育方法的悲哀,一但学生的正当需求得不到满足,甚至受到践踏时,又怎么能不进行反抗呢?问题清楚以后,我给学生晓之于回答问题的原委,并且明确告诉学生,如果谁发现或听到因为学习有困难或回答问题出现错误而受到老师的训斥、辱骂的行为,可以直接向老师提出批评或直接向学校领导反映。作为班主任,我愿意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观察,学生认为我说话算话,开始相信我说的话,反感、恐惧、对立的情绪渐渐消失,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开始有所增加,学习风气和班风也开始有了明显的好转。

消除了学生学习上的恐惧、对立、自悲、反感等心理矛盾后,我开始利用每周一次的班队会,针对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进行行为后果的正面说理教育,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非观念比较模糊,辨别能力差,只有坚持说理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是非辨别能力,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然而,说理教育不能只是讲空洞的大道理,要结合学生生活的环境与本人、家庭、周边社会环境等实际情况,从正反两方面的行为后果入手,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剖析。“周处改过”、“孟母三迁”、“李白学艺”、“知耻而后勇”乃至“狼来了”等古今例子,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他们从中明理进而达到理解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之目的。当然,说理的背后是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坚强的意志,因为学生不良品行的形成,往往是由习惯和要求不得法造成的,同时也要允许学生尤其是双差生有反复,没有反复就不能真正进步,没有反复就无法衡量出教师的耐心、细心、恒心。其实这也是一种师生之间的意志品质、行为道德的较量,是高尚人格与“不正常的教育”的较量,是科学、理智与落后、愚昧的较量。

总之,实践告诉我,学生不良品行的形成与教师、家长、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良好的品行的养成又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需要教师付出一定的心血,乃至长期艰巨的努力,具有相当的难度,但有难度并不是不能矫正,因为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方式进行教育,学生的品行不良行为是完全可以矫正的。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足可见“树人”之难,也正因为难,才更能体现出我们当教师的肩上所担的责任重 。祖国把未来交给我们,我们老师就应该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地教育学生。采取“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各行为习惯,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上一篇:浅谈培养学生汉语文阅读理解自学能力的方法 下一篇:试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