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科普说明文教学内容的设计

时间:2022-10-15 11:52:05

论小学科普说明文教学内容的设计

摘要: 科普类课文通常以读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一般都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文章认为应充分利用科普说明文行文表达的这一显著特点进行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设计,从而优化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 小学科普说明文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特点是科普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内涵,解读科普说明文就要走进文本,把握好用好教材的本质内涵。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文章。它包括科学小品和科学说明文两种,总体特点是:说明的内容,具有知识性、科学性、普及性,说明的方式具有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说明的语言具有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

一、普及科学知识中激发学生学习科普文的兴趣

科普文凭借生动活泼的文字,给小学生讲述了一个个科学故事,让他们增长见识,感受到科学的无处不在。如《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而有所收获。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二、品析语言中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准确、简明、平实、生动、科学、严密是科普文的语言特点。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品味其丰富的具有表现力的语言。例如《月球之谜》中“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中的“估计”是一个不确切的词,看起来与科普说明文的“科学严谨”相矛盾,但这恰恰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教师在教学此课时,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来品读。如,引出这样一组句子:“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看出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先让学生仔细品读这组句子,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们觉得把‘估计’换成‘看出’行吗?”学生回答:“不行。‘估计’是科学家根据这块岩石作出的推测,是大约的一个时间,如果换成‘看出’,给人的感觉就是46亿年,很确定。”在这里,学生通过对一组句子的比较,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认知矛盾,体会到这种不能明确表示肯定的词语,看似含糊,但如果真的删去,就会与实际不符。而且学生在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中,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文本中的用词不能随便替换。这样更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提高了学生准确精妙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理清科普文的写作脉络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每个句子的内部甚至句与句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每一篇文章都有写作思路,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遵循作者思路的阅读是有效的阅读方法。在说明文中,为了给读者以明确的认识,说明事物的特征时必须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因此,老师在潜心领会文本的时候,要从整体入手,把握作者的说明思路。科普说明文说理性很强,逻辑思维很严密,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就是关注作者的表达。虽然我们不要求学生写说明文,但是学生可以通过从理清作者的思路入手阅读这类文章。利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迁移,阅读更多类型的说明文章,在阅读中喜爱说明文,大大激发阅读的兴趣。如四年级课文《太阳》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帮助学生理清层次脉络,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读课文,引导学生简单概括每一节的意思,了解作者采用先总起、再分述、最后总结的方法,具体说明太阳跟地球及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

四、课内外结合加深课文理解

4361

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扩大阅读量,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由于篇幅的限制,科普说明文所介绍的知识往往是有限的,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适度拓展是需要的。语文课文中有一些科普类文章,或关于动物、植物的,或关于自然、人文景观的,虽然涉及内容广泛,但都比较浅显,学生有时会觉得读得不过瘾,不能满足求知欲望,或从课文中产生的疑问难以解决。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阅读相关书籍,进行深入探究阅读,培养探究能力。如在教完《石头书》之后,在学生对化石的形成、地壳的运动等产生浓厚的兴趣后,老师应不失时机地布置学生阅读关于“岩石”、“化石”、“地壳运动”等相关知识的书籍和文章,自主探究疑难问题,然后指导写研究报告,这样便一举两得。又如,上了《蚕姑娘》后,让学生质疑:你还想弄懂什么?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先寻找答案,再交流。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内,又到课外去深化所学的知识,学得兴趣盎然,用得得心应手。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及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自然延伸、拓展,使课堂内外的语文学习形成浑然一体的强有力结合。这样的课内外衔接便于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对于提高语文活动中的思维速度和质量、提高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教育心理学家凯洛博士说,家中有百科全书、杂志等课外读物,能使孩子学业进步,热爱吸收知识。这样的适度拓展,既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小学科普类说明文因为阅读对象的特殊性,语言表达大多表现出生动有趣、明白浅显的一面。科普类说明文较多采用比喻、拟人的写法,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仿写等形式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科普类说明文普遍采用平实的表现手法,语言科学、准确、鲜明,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用词造句的精妙等。

参考文献:

[1]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陈太祥.阅读教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小学语文教师,2005.

上一篇:浅析初中美术教育中的学生性别审美差异 下一篇:用爱心播撒阳光,让课堂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