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10-15 11:32:36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摘要:高职学风影响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高职生在学习目的、动力、习惯、态度、方向、兴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学业指导服务缺乏、课程改革认可度不高、学风管理力度不够等有关。推进学业导师制、推进教学改革、完善学风管理制度等措施有助于创新学风建设机制。

关键词:学业导师;全人教育;学风建设

学风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成效等方面的表现,它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催化剂、内在动力。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学风经过长期的传承,往往会体现不同的风格。这种各具特色、各具风格的学风对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当前,内涵式发展被高职院校提上日程,学风建设也被高职院校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风好坏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动力。部分高职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习要求不甚了解,专业知识需求和个人目标追求不一致。对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部分高职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学习目标,学习缺乏主动性,甚至个别学生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学习仅仅是为了能拿个文凭。“平时不努力,考试抱佛脚”的思想普遍存在[1]。2)学习动力不足。随着高校改革的推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转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大学生的生源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传统的“成绩定成败”的考评机制下,多数高职学生被社会定位为高考“失败者”,这种定位让他们中的多数人在进入高校前已经失去学习动力,或者说选择进入大学更多的是满足家长、亲友的需求。因此,这些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往往都是随大流或者由家长代选,个人兴趣特长与专业没有太多关系。随之带来的影响就是,这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后,更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容易产生“学习无用论”思想。3)学习习惯欠佳。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个体学习成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最终养成的一种个体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而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基础教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并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进入高校后,往往表现为学习不积极,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考试想作弊等。4)学习态度不端。受社会环境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在“会做不如会说”、“学得好不如混得好”等思想的影响下,个人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他们主观上认为努力学习对未来找工作没有任何帮助,或者认为大学就应当多锻炼所谓的实践能力,理论学习没有用。在这种学习态度下,学生容易以所谓的提高实践能力来为自己不上理论课找借口,平时热衷于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不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

2高职院校学风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学业指导跟进式服务缺乏。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直接影响其学习状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职学生在进入高校前经历了无数次的考试,每次考试排名都让其对学习产生排斥。表面上看,不爱学习,贪玩是其没有学习兴趣的原因。事实上,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以成绩好坏排名次的学业评价机制,让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加上在选择专业时缺乏合理的认知和定位,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对专业产生归属感、认同感,这些才是学生学习方向不明确的主要原因。实践中,高职院校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制订专业培养方案的,且每一个专业培养方案都经过了专家论证,专业培养过程中开设何种课程,采用何种方式,注重培养学生何种专业能力都有详细的规划,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学校仅仅是通过专业认知、专业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集体介绍,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却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将学生的学业规划指导落到实处[2]。2)课程体系改革学生认可度不高。学习兴趣作为一种无形动力,对促进学风建设十分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或者某件事情有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事实上,人的兴趣总是和人的内在需求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的原因很多,但学生感觉不到课程的魅力,或者说课程学习不能满足学生内在的需要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为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需要,特别是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各类仿真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过多地考虑了市场效益、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部分学校并没有将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内在需求相结合,学生对专业的课程体系不认可,对教师的教学形式不感兴趣。3)学风管理执行力度不够。学习习惯影响学风建设,而良好习惯的形成除了学生自身以外,完善学风考核机制很重要。由于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的不明确等内在原因,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得过且过,甚至不过也无所谓。内在的学习态度如果缺乏外在的制度约束,会进一步导致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中,部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两张皮,教书育人相脱节,对学生中出现的学风违纪行为从轻处理甚至不理。如个别学校将学生的毕业率、考试及格率与教师教学水平相挂钩,这使得一些教师怕麻烦,不管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都给学生考核合格。个别学生管理人员认为学校招一个学生不容易,因为学生旷课等违纪而处理学生,会影响学生毕业,因此对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不严格管理。4)学生价值观念过于功利。事物的发展有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起主导作用。学生学风存在问题,学校的学风督查、学风引导上虽然存在不足,但最关键的问题还在学生自身。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催生出功利、拜金、享乐甚至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这些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定影响。在当前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下,高职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具有多样性、务实性、功利性。特别是成长在网络信息大爆炸时代的高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在“娱乐至上”、“金钱万能论”等不良价值观的误导下,他们更容易对所谓的综合能力发生认识偏差,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能静下心来去好好思考学习的意义。

3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创新途径

1)推行学业导师制度,加强学业过程跟进式指导,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学习主动性对推动学风建设很重要。高职院校应整合育人资源,建立完善学生学业导师制度。学业导师制最早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那时的学业导师类似于学生在道德和经济方面的保护人。近年来学业导师制开始在部分高职院校施行,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有差异。要么将学业导师和班主任职责相等同,学业导师功能偏重于学生生活指导。要么学业导师工作流于形式,每年新生入学时开展一次专业介绍,学期中找个别学生谈谈话,毕业时进行毕业论文指导。事实上,由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弱等缺点,更需要学业导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做好跟进式指导工作。这种跟进式指导工作的职责有别于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应侧重于帮助学生制订学业规划、培养专业兴趣、改进学习方法等。高职学院应整合育人资源,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导师制的班级管理制度,以教学班为单位配备学业导师,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根据学生学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职业认知教育,帮助学生培养专业兴趣,稳固专业思想;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所长制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效果[3]。2)推进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生学习兴趣是否深厚,除了学生自身原因外,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师资水平等有很大关系。高职院校在推行课程改革过程中要转变观念,始终以学生需求、学生兴趣为本,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必须紧紧围绕“如何将学生培养为技术应用人才”这个主旨,以生为本。通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引入MOOCs、翻转课堂、微课等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以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为主旨,创新教育形式,寓教于乐,挖掘学生学习兴奋点,引导学生对学习重新定义,从而唤醒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3)完善学风管理制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良好学风形成的保证。对高职学生而言,要调整原有的不良学习习惯仅仅依靠学生自觉显然不行。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并落实到位的规章制度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在加强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应制订、完善学风管理制度,以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为抓手,通过严格的纪律规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纪律约束的基础上,再通过学业考评、综合能力测评、学分奖励等措施对学生学习习惯进行引导,让学生的学习观念逐步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习习惯由他律转变为自律[4]。4)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学生学风建设也如此。学校不仅需要在学业引导、学风督查、课程改革等方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高职学生群体特性,尊重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从内心真正对学习产生认同感。要创新教育形式,在大学生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专业实训等课外实践活动中挖掘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作者:夏爱萍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玉龙.高职院校学风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35):22-25.

[2]高振勍,莫尼.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48-52.

[3]成汉华.基于目标管理法的高职院校学业导师工作初探[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6-48.

[4]邢峰.高职生学习习惯养成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5(1):104-105.

上一篇: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发展研究 下一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