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移民岛

时间:2022-10-15 11:05:39

历史上的移民岛

厦门是移民城市,如果说原住民的话,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汉族人进入厦门则是在唐朝中叶。

濒临台湾海峡,面对大、小金门两岛,与台湾宝岛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由于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厦门最先凸显的是军事港口的优势。明末清初,郑成功之所以能够,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以厦门、金门为根据地,倚靠的是厦门这个海口既可对内亦可对外。当年,作为军事港口的厦门利于养军,那些不愿意归降清朝的人们,一时间集聚厦门。

直到16世纪,厦门才真正体现出经济价值――在此之前,这里完全是自然经济下半渔半农的社会。地理大发现之后,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曾经来到这里进行港口贸易。由于厦门港口自然条件好,及至明朝末年,厦门在担当军事港口的同时也成为闽南地区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厦门移民潮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说。首先是外面移民进岛。南宋有一个高潮,厦门的几个大乡村,如何厝、莲坂,就是那时候形成的。之后是清初,厦门是清政府对外开放的4个海关之一,外地人要进行对外贸易须通过厦门,而且,当时清政府规定,厦门是全国惟一的正口。当然,清朝之所以有移民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商业贸易及手工业的发展,厦门需要造船师傅、铜铁木匠等等,手工匠们都慕名而来。对此,道光年间编的《厦门志》便有记载。

另一个层面是移民出去,这种情况多与战争有关,主要目的地有两个:台湾和东南亚,也形成了几次高潮。第一次是明末清初,内地民不聊生,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带着一批农耕的汉人经厦门逃亡台湾;后来由于清政府的开放政策,允许人们去台湾,也形成一次移民高潮。第二次,是鸦片战争以后,厦门被列为5个通商口岸之一,很多人出去了。第三次是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时期,兵役、徭役繁多,出岛的人数自然增加。这种情况自1918年开始持续到1920年代初。接下来一次是抗战时期,最后是 1949年解放前夕。

一个现象非常明显,去台湾、南洋,起先一两百年中,都是只是单身男子汉,不能带女眷,政府明文规定铁器、妇女等等都不能出口,所以这些移民就去那边生根发芽。

城市商业力量的形成是在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厦门已经非常繁荣。厦门岛很小,抗战前的厦门建成区,真正的面积也就八九平方公里。今天的将军祠、后江埭全都是郊区,解放后火车站还在实施,现在的湖滨南路、北路、中路、东路、西路都是填海填起来的――“”期间,响应号召,以粮为纲,厦门也要自己生产粮食,所以就填海,本来要做田地种田,但这边都是浅滩,根本不适合种粮食。尽管如此,厦门岛却因此由小变大。

上一篇:我的海风我的歌 下一篇:上风,上水,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