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预防探究

时间:2022-10-15 09:56:24

大学生自杀预防探究

【摘要】大学生自杀趋势有增无减,给社会、学校、家庭带来极大危害,如何预防大学生自杀,是高校工作者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自杀;大学生;教育

进入9月,一年一度的大学新生精神饱满、喜气洋洋地踏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紧接着9月10日的“世界预防自杀日”也来临了。想起近年的不断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怎样让他们继续保持这种乐观的精神状态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据媒体报道,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宗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北京、上海各23宗;2009年,学生自杀趋势有增无减,仅上半年,北京就有14名大学生自杀身亡,这一年年尾,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之死一时成为新闻焦点。2010年前五个月,深圳富士康出现“十三跳”(均为大学毕业生)。对于居多的自杀,北京科技大学的校报中,曾经有文章这样评论:“价值观在受到一些外力压力时产生扭曲是导致一次次生命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现今大学生同时兼具80后和90后的双重社会观念,80后很现实,90后崇尚自由浪漫,对于这个生命阶段的大学生,只要有轻微的外界作用,观念就极易发生偏颇。”“富士康接连出现十三跳,知道为什么吗?”“素质不够好,这才是根本原因。”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学家、素质教育积极倡导者陶宏开教授如是说。可见,他们的自杀,依然是在校期间价值观、人生观出现偏差,思想、心理素质存在问题,没有及时得到指引与教育的结果。

武汉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梁宇颂指出,“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是预防自杀的有效方法。自杀现象是有预兆的,可以预防的。因此,高校应从入学抓起,不放松每个环节。

首先,要引导大学生转变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有主动性、有新目标的学习行为。大学的生活、学习基本靠自觉、自律、自学,完全不同于对教师依赖性很强的高中生活与学习。如果不及时适应大学的学习要求,就容易产生彷徨或无所适从的心理,慢慢迷失自己,继而产生自杀冲动。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研究所所长万美容教授指出大学生发展的现实环境是能力本位时代。根据能力本位时代的表现,他指出大学生应采取的五大发展策略:一是要终身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二是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三是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四是要在社会实践中又快又好地成长;五是要树立机遇意识,注意平时积累。万教授的五点建议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实际意义。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光是埋头苦学是不够的,最主要的是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为自己的前途作合理规划,要明白高考的成功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其次,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积极、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情绪、情感的好坏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未来就业的压力、甚至社会上的某些不公平现象,以及自己的无能为力都很容易加速神经本已很脆弱的大学生的崩溃。改进社会实践教育方式,通过鼓励支持大学生参加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活动,虽然现在不可能像60、70年代那样组织学生大规模地进入工厂、农村,但是走进企业、公司,走进社会,还是很必要的,这样有利于真正落实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不畏艰苦、与人为善,并正确认识现实的两面性,根据社会现状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目标和可行的计划。这样,大学生才会有健康的情绪和情感。积极的情绪、情感是搞好学习、工作的基础与动力。

第三,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培养自我疏导能力。几乎每个人都会在某段时期存在心理问题,这是正常现象,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关键在于个人的及时疏导。个人疏导要求引导大学生学会努力自我创造“氛围圈”,通过深刻剖析自我,找到缓解的途径,如经常联系周围的同学、朋友、亲戚等,维护与发展相互间的良好关系、多运动;学会进行自我挫折教育,以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增强优良素质的自我构建意识,激励学生自我完善,如尽量多给朋友甚至陌生人提供帮助,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者工作、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微笑待人。

第四,校内校外营造生命可贵与生命责任的宣传氛围。

当前,几乎每所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有心理专业老师指导学生,关键是要将心理教育课程、生命教育活动常规化,强调教育和活动的效果,能让每个大学生都有正确的生命观――生命至高无尚,引导他们学会思考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学会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培养他们珍惜生命的意识。

要在全社会形成珍惜生命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媒体发达的今天,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心理学认为,传媒在渲染性地报道这些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同时也是在给大学生传染一种不良的情绪,长篇累牍、多次、反复、逢自杀事件必劈天盖地报道的媒体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某些人对生命的漠视。媒体、各部门应该充分热能利用类似于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的时机来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树立正面形象,采取多种措施尽可能地挽救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如设置危机干预机构、电话热线。其次,社会、企业要宽容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是大学生的特点,并不是缺点,大学生的成熟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社会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工作岗位,企业应该视之为其社会责任感之一,这样高校不再为寻找实习单位发愁,同时使大学生学有所用,使之看到事业的美好前景,从而带来生活和工作的动力。

大学生自杀似有愈演愈烈之势,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它给其家人、学校及社会带来很大危害。预防自杀是高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但它又是一项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齐抓共管的工作,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自杀率降到最低,是一个需要广大高校工作者不断探索、社会各机构与企业予以支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曾昭茂.浅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及其防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2]尚元东,王晨.当代大学生自杀行为原因的分析及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3]苏明祥.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及预防[J].教育战线,2007(9).

[4]文雪.生命教育论[J].山东教育科研,2002.

[5]刘佑生,陈俊豪.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2006.

[6]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构建[J].教育研究,2004(5).

作者简介:张智梅(1972-),女,武汉纺织大学电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上一篇:浅议完全学分制下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教学相长的创新模式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