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意图调查及原因分析

时间:2022-08-20 06:14:01

大学生自杀意图调查及原因分析

【摘 要】目前,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据统计,2003年,我国高校自杀率为十万分之二,2004年已升至十万分之十。04年全年北京自杀死亡的学生为19人。2005年,北京高校10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中,已经有15名自杀身亡。自杀死亡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这里笔者期望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越轨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对大学生的自杀态度及自杀意图进行分析,并提出若干预防大学生自杀的社会控制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意图;策略

一、自杀的概念及分类

自杀是一种有意地杀死自己的行为。从越轨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自杀是一种明显的越轨行为。它表现为那些反常的、违反常理的、不道德的、罪恶的、违反法律的行为,其共性就是这些行为超越了人们认可的惯常的行为方式。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Durkheim)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Diekstra R提出“杀死自己的行为称为自杀,它应当是有意识的行为,执行者本人完全了解或预料到这种行为的致命后果”。迪尔凯姆(Durkheim)将自杀按其动机分为利他主义的自杀、利己主义的自杀、失范性自杀。我国学者将大学生自杀的心理类型按发展过程分为情绪型自杀(冲动型自杀)和理智型自杀;按自杀的动机分为心理解脱型自杀、寻求关注型自杀、抗争型自杀、要挟型自杀。

二、问卷调查结果

笔者进行此次“大学生自杀态度及自杀意念的调查问卷”,面向北京4所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发放问卷300份。当场收回,收回300份,有效问卷274份。问卷共设21题,分三个部分: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大学生的自杀意图、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图时的行为表征。

(一)大学生自杀态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道德层面上,多数人对自杀持一种抵制态度,认为自杀是一种越轨行为;在法律层面上,大多数人认为人应该有选择自杀的权利。从总体上看人们对自杀及自杀者的态度是较为宽容的。

(二)自杀意图及抑郁症发生率的调查结果分析

1. 自杀意图(attempted suicide)是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个体胡思乱想或打算自杀,但未采取实现此目的的外显行动,它是自杀企图的游离因子。自杀意图与正常人在情绪不佳时所出现的短暂的“不想活”的想法有所不同,后者是一些年轻人偶尔谈及的“活着没意思”或“活着很累”的念头。尽管自杀意图并不一定导致自杀行为,但研究发现自杀的想法是自杀行为最为敏感的预测因素。

在274名被调查者中有52人曾有过自杀的意图,占总人数的19%。具体情况如下表:

上表显示,在校大学生中有过自杀意图的学生比率是相当高的,接近被调查者总人数的1/5,而女生产生过自杀意图的比例又远高于男生;农村学生所占比例远小于小城镇和城市学生;在这些学生中进行过心理咨询的仅占到32.7%,而进行过心理咨询的学生都认为心理咨询是有帮助的。

在52名有过自杀意图的大学生中产生轻生念头的原因调查结果如下表:

在这些导致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图的原因中,“学习压力”与“自己的目标难以实现”两项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二位,“深深的孤独感”居第三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压力仍是导致其产生轻生念头的首要原因。“深深的孤独感”成为学生产生自杀念头的第三因素,说明大学生的性格、人际交往与心理调适能力对其自杀意图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来说,经济困难、家庭负担重也是其产生轻生念头的原因。

2. 抑郁症,是躁狂症的一种发作形式,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语言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有些严重的抑郁症患者由于得不到有效或及时的治疗而采取了自杀行为。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统计,抑郁症已成为我国人口自杀的第一诱因。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在患抑郁症的人当中,有70%的人会有自杀念头。

在被调查的52名有过自杀意图的大学生中,曾患过抑郁症的有25人,占总人数的48.1%。其中男生13人,在有过自杀意图的男生中占65%;女生12人,在有过自杀意图的女生中占37.5%,可见男生的比率明显高于女生。而没有过自杀意图的人,曾患过抑郁症的仅占11.7%。虽然抑郁症并不必然导自杀意图的产生,但患抑郁症的人的确更易产生自杀念头。

三、自杀意图产生的越轨社会学理论的解释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产生自杀意图的原因也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图都有重要影响。对此,本文运用越轨社会学的社会统一体理论、失范理论和挫折攻击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社会一体化理论

这一理论观点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提出,其核心观点是:社会强制必然会防止越轨行为,因为人类本性(无论具体来说它是什么)在不受制约时必然导致越轨,而且这种强制的源泉是社会本身。迪尔凯姆把社会看作一种道德现象,他认为道德愈是由人们相互交流、彼此施加影响,就愈是能被强烈地感受到,并称这种情况为社会一体化。迪尔凯姆认为集体力量是最能抑制自杀的因素之一。基于这一理论观点,迪尔凯姆认为自杀与宗教、家庭、政治团体的一体化程度密切相关:自杀人数的多少与宗教社会一体化程度成反比;自杀人数的多少与家庭社会一体化程度成反比;自杀人数的多少与政治社会一体化程度成反比。

(二)失范理论

在对社会的一体化理论进行解释后,一体化的破坏和瓦解便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迪尔凯姆提出的最为著名的概念之一就是“失范”(Anomie)。这一概念十分形象地表达了社会规范的迷乱状态。这一理论在默顿那里得到了发展。默顿称失范为社会反常态,指价值观发生冲突、趋于淡漠,甚至消失的社会状态。他认为社会价值观确定了社会追求的目标,而社会规范界定了为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如果文化结构(目标)与社会结构(制度化手段)之间发生了脱节,就会出现社会失范状态,导致越轨行为。默顿区别了5个对他所在社会的失范的困境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方式:遵从、创新、形式主义、退却主义和造反。其中退却主义既拒绝目标,也拒绝手段,其实指的是各种逃避社会现实的行为,如吸毒、酗酒、甚至自杀。默顿将退却主义者看成是真正的“异化者”。

在被调查的导致产生自杀意念的原因中,“自己的目标难以实现”的占32.7%。根据默顿的失范理论的观点,社会成员所受到的教育都是要争取达到社会所指出的为大家所公认的目标,同时也接受社会提出的、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应采取的手段。如果社会成员在争取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受到阻碍,他就有可能采取各种应对社会失范困境的方式:遵从、创新、形式主义、退却主义和造反。选择退却主义的人,默顿把他们看成是真正的“异化者”。这一范畴包括精神病患者、长期孤独症患者、吸毒者甚至自杀者等。所以,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图也是他们应对社会失范困境的一种方式。

(三)挫折攻击理论

在越轨社会学中,挫折攻击理论是第一个较完整的攻击理论,该理论认为,虽然挫折可以导致个人较“强硬”或“有力”的反应,但这种反应却不一定是攻击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索尔·罗斯茨韦克(Saul Rosenzwenig)认为在挫折的情况下,由于引起挫折的障碍因素不同,个人会有三种反应:外罚性反应、内罚性反应和无罚性反应。其中,内罚性反应是指把挫折引起的愤怒情绪向自己发泄,对自己进行谴责、虐待。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从自己身上寻求引起挫折的原因,会因此产生程度不同的内疚感,受到良心谴责,极端情况下个人会产生抑郁状态,以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在本次调查中,大学产生自杀想法的原因中家庭不和睦占15.4%、失恋占19.2%、患重病11.5%、名誉受到诋毁占7.7%,这些都是大学生所最常遇到的挫折。由于大学生的处理挫折和危机的经验较缺乏,抗挫折能力较差,再加上其他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他们很有可能选择内罚性的应对方式。选择内罚性的应对方式,他们就会从自身寻求引起挫折的原因,极端情况下会产生抑郁情绪,以至产生自杀意念。本次的调查也显示在曾有过自杀者中患抑郁症的比率是相当大的,占其总人数的48.1%,接近1/2。

参考文献

[1] 刘宜红,童建福.透视大学生自杀现象[J].科学与文化, 2005年第11期.

[2] 皮艺军主编.越轨社会学概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M].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页.

[4] 黄晓音.大学生自杀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校医,2005年8月第19期第4卷第437页.

[5] 马剑侠.大学生自杀问题与干预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 2002年12月第23卷第6期.

[6] 何兆雄.自杀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7年版第201页.

[7] 黄晓音.大学生自杀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校医,2005年第4期.

[8] 皮艺军主编.越轨社会学概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上一篇:经济全球化引发的知识产权犯罪问题探讨 下一篇:好意同乘致搭乘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研究